学科分类
/ 7
130 个结果
  • 简介:2013年12月的《社会主义评论》杂志,刊载了安妮·亚历山大的文章:《工人与阿拉革命》。在文章中,亚历山大回顾了“阿拉之春”三年以来的历史,对埃及和突尼斯的工人运动进行了评论。

  • 标签: 工人运动 阿拉伯 革命 亚历山大 社会主义 突尼斯
  • 简介:毫无疑问,当今社会无人能否认翻译在阿拉文化生活中有着根深蒂固、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然而对于翻译现象在文化中的作用,学者中则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方全力支持翻译事业,认为翻译是阿拉文化得以活跃、丰富、繁荣的基本因素之一,并使它向其它文化敞开自己的大门;另一方则对翻译持消极态度,将它视为文化渗透或异族文化侵略的主要源头,认为它会对本族文化及文明的本质造成威胁。但无论是鼓励、支持翻译也好,还是想尽一切方法限制翻译也好,双方都在各自的文化领域进行着一系列实质性的活动。当然,我们不可能简单地把支持翻译的一方划为先进分子,把反对翻译的一方归为倒退的保守主义者。因为事实上先进分子中也有反对翻译的人士存在,而保

  • 标签: 文化翻译 翻译事业 阿拉伯文化
  • 简介:人们能看到陈云一九二五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时期的照片,应该感谢著名出版家陈翰先生。

  • 标签: 陈翰伯 商务印书馆 出版家
  • 简介:在"一·二八事变"激起的变动下,配合"左联"制定的"文艺大众化"方针,"左联"成员楼适在《文艺新闻》上开设"墙头小说"栏目并翻译日本无产阶级作家漥川稻子作品《千人针》,提供推广此大众化形式的平台与借鉴资源;叶以群编译川口浩著作而成的《文艺创作概论》则将中国的"报载墙头小说"实践,嵌入包括德国和日本在内的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脉络中,这些工作为"左联"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提供了具有国际视野的切实支持。

  • 标签: 左联 墙头小说 楼适夷 叶以群 大众化
  • 简介:鲁迅小说《采薇》描写齐故事时,大量使用了围绕王国维自沉的系列“今典”。叔齐、华山大王小穷奇、首阳村第一高人小丙君等,分别对应着王国维、张作霖、梁启超等人。小说中的养老堂有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影子,“恭行天罚”则指向直接导致王国维自沉的北伐之时代背景。鲁迅将“今事”与“古事”交织的写法,并不仅仅是“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试图揭示两者之间内在的关系,尤其透过梁启超褒贬王国维这一“今典”,呈现出儒家个人主义在现代中国的困境。

  • 标签: 夷齐之死 王国维自沉 北伐 梁启超
  • 简介:《德家的苔丝》是19世纪末期英国著名的诗人、艺术家和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创作的一部杰出的、震撼人心的长篇悲剧小说,该作品是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经典和瑰宝。《德家的苔丝》讲述的是美丽的农村姑娘苔丝在追求理想人生的过程中所遭受的严重打击的悲剧故事,既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底层群体生活的艰辛和命运的悲惨,也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道德、婚姻的虚伪。

  • 标签: 《德伯家的苔丝》 语言特色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资本主义社会 19世纪末期 悲剧小说
  • 简介:摘要小说《夏阳与虚空》自1996年在俄罗斯文坛推出便掀起一阵阅读狂潮,小说通过主人公彼得在两个时空中不断穿梭反应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民思想上空虚与迷茫的状态。作者佩列文对叙事视角的灵活运用,使小说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本文拟用叙事视角相关理论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

  • 标签: 夏伯阳 彼得 叙事视角
  • 简介:<正>俞平先生已于今年10月15日享九十一高龄谢世。他是位著作等身的学者、诗人、“红学家”,成就是多方面的。身前已结集的各门类的集子有《论诗词曲杂著》(1983年10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俞平论红楼梦》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8年3月联合出版)、《俞平散文杂论编》(1990

  • 标签: 红楼梦研究 俞平伯 香港 出版社 文化大革命 古籍出版
  • 简介:当叙利亚前副总统阿卜杜尔·哈利姆·卡达姆2001年访问中国,驻足中国南方的深圳时,所见之事令他吃惊。深圳是中国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的典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中国政府赋予深圳特殊的政策,允许它与世界进行自由贸易,结果深圳发展迅猛。香港的投资者携几十亿美元的投资一拥而入,穿越边界重新建厂,

  • 标签: 阿拉伯世界 妇女 青年 中国南方 2001年 经济成就
  • 简介:一从这篇散文的标题不难看出,以下的内容肯定是在谈论两个刚好相反的状况:一个是定居、安生,一个是游牧、居无定所;一个是农耕,一个是畜牧;甚至可以说,一个是谈论白天的,一个是谈论黑夜的。差距的原因可能是中国和阿拉世界地理位置比较遥远,历史均比较长久,民族成分复杂,宗教教派林立,地理环境、民俗习惯等各异。气候和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作息习惯、生活方式,

  • 标签: 阿拉伯世界 游牧 农耕 中国 自然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 简介:<正>中国人常讲"福无双至",但在前一世纪与上一世纪之交,中国文化显然是福有双至的。一八九九年殷墟甲骨发现,一九○○年敦煌遗书出世。只可惜这两个年份都是事后人们的追溯,一开始,许多人怀疑甲骨文。一开始,敦

  • 标签: 伯希和 敦煌藏经洞 王道士 敦煌遗书 殷墟甲骨 斯坦因
  • 简介:  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大小官员们大都有一个很难治愈的痼疾,即相互之间的轻藐和倾轧.不同的系统和部门之间固然如此,同一系统或部门内部尤其厉害,特别是在同一级别上--所谓"班子里"的一、二把手或正、副职之间,常常闹到水火不相容的程度.……

  • 标签: 体制内耗 僚体制 吕夷简
  • 简介:作为文学史上较早关注现代戏剧的作家之一,郑奇在1923年就指出:“若说到剧作,更使人添寂寞之感,自易卜生的社会剧输入中国以来,中国也有了社会剧的脚本,可惜作者富有独创性的不多,作品的内容大半是千篇一律。也有作历史剧的,但又失之太偏于主观,缺乏时代的色彩和心理的要素。

  • 标签: 左翼戏剧 伯奇 现代戏剧 社会剧 文学史 易卜生
  • 简介:把能够找得到的丁刚老师的作品一口气一一读了个遍,那是半年前的事情。包括他那时刚出的新书《内心的命令》。印象最深刻,至今仍旧挥之不去的是《宝莲这盏灯》和《那年的苍穹》。丁刚的小说读起来很压抑,很破坏心情。和时下愉悦心情的心灵鸡汤文字完全相反。读后,也想挖一个洞穴,把自己藏起来,只要这个洞穴是文字砌成的就别无他求。

  • 标签: 心灵鸡汤 人从 夜雨 陈宝莲 有无法 子里
  • 简介:近来翻阅《俞平散文》,其中俞老先生的《纪念何其芳》一文吸引了我,文中这样记叙着:与其芳几十年的交往,他既是我的领导,又是我从事研究工作的知己。他给我的帮助很多,是我非常感谢的。

  • 标签: 何其芳 俞平伯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