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刘秀初娶新野阴氏为妻,为了稳定河北局势,却立真定郭氏为后。统一战争结束后,他又废郭氏而改立阴氏为后,造成阴、郭两家的对立。明帝即位前后,河北、山东豪族势力一再利用郭氏及其诸子策划推翻明帝的阴谋。刘秀和明帝对他们进行了严厉打击。章帝为弥缝阴、郭两家的矛盾,纳郭氏集团成员窦氏之女为后。和帝以降,窦、邓、阎、梁等外戚家族先后专权,形成百年外戚政治格局,而阴、郭两家的影响和纠葛仍然贯穿其中。外戚政治是东汉豪族政治的一种形式,在豪族社会环境中,有一定必然性。它深深影响了东汉历史,也是后世士族政治的前身。

  • 标签: 刘秀 《后汉书》 洛阳诏狱 东汉王朝 二千石 汝南
  • 简介:<正>一严格说来,一部文学杰作或一个艺术典型的产生,都并非纯然出于作家个人主观的艺术创造,还跟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尤其是跟深刻的文化背景分不开。《金瓶梅》所塑造的潘金莲形象及其悲剧,就包涵着不可忽视的文化内涵。《金瓶梅》的主人公是西门庆。可是,小说围绕着这个有独特身分和地位的男人,却写出了一个女人世界,一个完整的涌动着生命活力的女人世界。在这个女人世界中,生活着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没落时期的形形色色的市井妇女,演出了一幕幕令人惊心骇目的人生悲剧。

  • 标签: 潘金莲 西门庆 《金瓶梅》 悲剧命运 吴月娘 人生悲剧
  • 简介: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审题思意,读众可以看出作者要论述土族这个民族整体性的道德品质,要阐述土族这个民族整体性的优良传统.

  • 标签: 土族族
  • 简介:<正>志锐(1853—1912年),清末最后一任伊犁将军,是中国近代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新疆科学分院图书馆和新疆大学图书馆相继发现关于志锐的《清故伊犁将军文贞公行状》稿本。两篇行状的稿本虽略有不同,但均可与清代有关史籍相互补充。志锐部分诗词也被披露介绍。这些都为我们研究志锐和清末历史,提供了极有参考价值的史料。笔者遂据此草成此,倘有不当,敬请指正。

  • 标签: 近代史 大学图书馆 伊犁 将军 新疆 史料
  • 简介:人口是生活在特定区域、特定社会制度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会产生不同的人口问题,也需要研究和利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人口志是记叙一定区域人口历史与现状的专志(篇),它以其特有的编纂原则、要求和方法,如实地、系统地反映一地人口之全貌,揭示一地人口发展的规律,是各地进行人口研究、决策与管理等工作的资料库、信息库,有着重要的资治、存史、教化价值。

  • 标签: 人口志 社会制度 篇目设置 内容要素 编纂工作
  • 简介:七、雅洁、质朴,在平实的叙事之中充溢着作者奇特、沉郁的感情,是姚莹文章在艺术上的基本特色例如他在《与光律原书》中,对他在台湾抗英立功却又遭诬陷的经过、原委及他的态度和心情,作了多么既详尽又简洁、既明晰又幽邃、既委婉又决绝的叙述:夷五夷台湾,不得一利,两击走,一潜遁,两破其舟,擒其众而斩之翼,以上振国威,下雪众耻,庶几不负所志。而江浙闽粤四省,事势已坏。夷不得志于台湾,乃诡辞肤诉,恫喝四省大帅,胁令上闻,抵镇道罪,复有甘心为夷作证者。闽帅以台湾功不己出,久有嗛言,又恨前索夷囚不予,及奉查办之令,遂迫胁无知,取具结状.以实夷言。弟与镇军,惟有引咎而已。台中士民数

  • 标签: 姚莹 律原 姚门四杰 不得志 事势 镇军
  • 简介:“递相祖述”是杜甫《戏为六绝句》中提到的一种文学现象,历代诗家从诗字、引事用典、诗体和风格方面对“递相祖述”有不同的阐释,但都重在对师承借鉴关系的辩证批判。同时,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学术现象,“递相祖述”广泛见于史学、医学、哲学领域。“递相祖述”分形式和内容两层面:形式上以史家为代表,注重史著体例的因袭;内容上具有守正出新、守旧蹈袭和守虚异三重内涵。诸家对“递相祖述”内涵的不同侧重内在地包含了复古与通变的思想。本文在探讨“递相祖述”作为学术现象和治学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诗学内涵及其在文学理论史上的重要影响和启示。

  • 标签: 递相祖述 治学 诗学 复古 通变
  • 简介:有关《国语》一书编纂诸问题,由于其成书古老而甚难考索。本文指出《国语》透过历史上的善恶成败事迹,向执政者进谏,使之从中得到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修身治国。而这一编纂目的是借该书所采用的劝谏性的四段式,和具有预言性的三段式结构达成。这种首尾呼应的篇章结构,有效地服务于该书鉴察往事,警戒将来的编纂目的。另外,该书所记史实多有出入,亦可证明其并非以实录历史为目的;而善恶兼记的特点则可证"明德"说的不足。此外,《晋语》中有连续三篇所载内容相似,但是三篇字数的多寡,内容的繁简,以及篇章的结构等都很不相同,通过比较分析,不难发现三篇的内容显然存在着由简到繁的衍变过程。本文认为《国语》的写作是作者在明确的编纂目的指导之下,将各国语书资料选择、充实、润色,虽未尽统一,却具有清晰的内在系统性。

  • 标签: 《国语》 编纂目的 成篇过程
  • 简介:中国的年鉴事业发轫于19世纪60~70年代.1980年后得到空前的繁荣发展。年鉴事业的繁荣发展,推动了年鉴理论研究的繁荣与发展。相对于年鉴编纂的实践,年鉴的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

  • 标签: 年鉴事业 功能 70年代 19世纪 年鉴编纂 繁荣
  • 简介:认为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应该重视村志编修,阐述了村志编修是历史发展的需要,提出村志编修采用的体例、篇目结构和模式选择,以及编修村志收集资料的定位和方法。

  • 标签: 村志 篇目 资料
  • 简介:1.放在实际斗争实际工作中去锻炼培植。这是基本的,任何干部应在实际斗争中实际工作中去体验锻炼。能胜任与否,自己是否称职的干部及自己是否认识自己,实践就是标准,应让实践来证明。每个干部最好都能经过这种“科班出身”。特别是毫无工作经验而又自命非凡、目空一切、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初出茅庐的一部分大学生,不到实际工作、特别是下层实际工作中锻炼,很难锻炼得出来。

  • 标签: 实际工作 干部 彭真 斗争 实践 工作经验
  • 简介:张亚祥先生作《泮池考》二则,论点精辟。本文在其基础上,以溯源和史料普查统计的方式,从庙学理水理念、泮池与辟雍的关系、泮池的象征意义等方面对泮池的形成轨迹作了新的补充和认知。

  • 标签: 理水 辟雍 泮池
  • 简介:说起宦官专政,稍通历史者,莫不以为汉、唐、明三代宦官为害最酷烈。其实,五代时期,中原王朝(如后唐)及周边一些小国(如前蜀、南汉等)都曾出现过宦官专政,造成严重危害的局面。尤其是南汉,僻处岭南一隅,地广人稀,宦官却占了南汉人口的较大比例,而且地位崇高,掌握军政大权;宦官专政成为南汉历史的一个重

  • 标签: 南汉 专政 《十国春秋》 统治者 中宗 将帅
  • 简介:我们讨论家庭共生教育是基于人是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有机统一的共生生命体。家庭是人类社会共同生命体的基本单元,是每个生命孕育、产生、成长、发展的本源。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孩子和谐成长、自由发展,为了家庭和谐共生、文明幸福。共生教育是促进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家庭、家庭与社会、社会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本质。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弊病

  • 标签: 共生教育 家庭共生
  • 简介:<正>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复杂多变。在资本主义国家起过进步作用的总统制和国会制、内阁制、地方自治制、君主立宪制的名义,民国都有过。执政制、大元帅制,民国自产。委员会制自苏俄引进。但除了昙花一现的南京临时政府外,民国始终在专制独裁制度之下统治着。民国的历史,基本上提供不出民主共和制的成功经验,倒记录着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对人们不无启示。本文拟就民国政制中的几个问题略加探讨,不足之处,尚祈指正。

  • 标签: 国民党 中华民国 孙中山 国民政府 不足之处 南京临时政府
  • 简介:武则天称帝,是中国古代的重大事件。究竟怎样看待此事,论者言人人殊。或者从女性角度看待,认为唐代社会开放、女性地位较高才导致女皇的出现。或者认为新兴的社会阶层成为武则天称帝的社会基础。本文认为,武则天称帝是一个政治事件,称帝的成功是武则天政治运作的成功,武则天具备的成功要素是偶然的,所以女皇才成为历史绝唱。武则天称帝,能够反映皇帝制度的弹性,很准确地证明帝制之下的官场唯强是从的功利主义。

  • 标签: 唐朝 武则天称帝 关陇集团 女性地位
  • 简介:<正>历史的回顾“新小说派”涉足法国文坛是五十年代中期的事。当时,崭露头角的一批新小说作家,从边门进入出版界,借助几个近乎第二流的出版社出版了他们的得意之作:象罗布——格里耶的《橡皮》(1953)、《窥视者》(1955)、《妒忌》(1957);比托尔的(《途经米兰》(1954)、《时间的支配》(1956)、

  • 标签: 新小说派 格里耶 五十年代 萨洛特 小说家 窥视者
  • 简介:<正>春秋战国去古未远。春秋末年,站在卫国都城上,还可以看见城外的戎州(《左传·哀公十七年》)。直到战国之末,中原之外的周边地区,还在原始社会中漫步。这为诸子百家谈古论今提供了参验的对象,使他们对上古社会能够作出较为正确的推测。例如墨子说:“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墨子·辞过》)。今天的考古学研究证明,人类早期确曾经历过穴居时代。《庄子·盗跖篇》描述的有巢氏之民、知生之民时期,物质财富极度匮乏,婚姻家庭上“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大概与原始先民的实际生活状况相去不会太远。《礼记·礼运》所说的上古大同社会,没有压迫和剥削,但物质生活艰难困苦,

  • 标签: 周边地区 上古社会 十七年 春秋战国 婚姻家庭 考古学研究
  • 简介:<正>知府制度作为清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中间环节,是清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数十年来,由于诸种原因,学术界对知府制度的研究,却极为冷漠。为此,笔者不揣翦陋,试对清代知府制度作初步的探讨。一、知府制度的渊源知府是地方府级政权的长官,但知府与府的发展并非同步。后者早于前者,前者来源于后者。中国地方行政区划以府命名,始于唐代,“隋以前,未有府之名。其以京都称府者,自唐始。”唐代的府分三种:都督府、京都府与都护府。都督府为军区性质,都护府为少数民族区最高行政机构,此二者与后世的府无因缘关系,惟有“京府”,可视作后世府之源。唐代“京

  • 标签: 督抚 行政制度 行政机构 都督府 地方行政 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