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深远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舞蹈《东林书魂》中的东林指的是东林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有"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之赞誉。而东林学者代表顾宪成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是激励了众多学子,对促进我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华人民的民族魂逐渐根深蒂固,愈演愈烈,不仅在精神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更是让中国在潜移默化中拥有了不可撼动的民族凝聚力,也正是这些历史的瑰宝成为编导创作该作品的灵感来源。整个舞蹈从人入手,表现出书生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弘扬了古代文人自强不息、大义凛然的民族精神。
简介:《诗·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中的“绿竹”是两种草或两种菜名,还是指绿色的竹子,自汉至清,一直争论不休,可谓形成了一桩学术公案。钱锺书《管锥编》广征博引中外文献资料,揭示出这一学术陈案实际上涉及如何理解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大问题,他认为,诗文中的景物描写可分为两大类,就创作主体而言,诗文中描写景物有两种情形,一是“得之当时目验者”,二是“出于一时兴到者”;就接收主体而言,须对作者描写景物是“得之当时目验者”还是“出于一时兴到者”做出判定,不能缘木求鱼,或按图索骥,或刻舟求剑;即使是“得之目验”者,还要考虑到“因世变事迁”的复杂性,亦不可守株待兔,从而令人信服地破解了这一学术陈案。
简介:这几年为配合《汉语方言学》的教学工作,我们先后到广元、仪陇、南部、中江、金堂、广汉、什邡、彭县、乐至、西昌、越西、峨边、达县、开江、宣汉等地开展了方言调查。调查中,翻阅了一些新编县志和乡志,深切感到在方志编写过程中存在不少难处。拿“社会风土志”中“方言”部分的编写来讲,一是编写人员没有受过专门的方言知识的训练,二是缺乏有关编写方言志的参考资料。因此,不少地方,“方言”部分尚无人过问。个别县虽然已经编出了初稿,但方言志部分错误比较多。比如××县在“方言”部分写道:“语音近四川平原特别是川西语系。唯发音中,舌齿音含混。尤其对‘儿’‘耳’尖团音的发音与外县迥异。(把er读成e,把e读成er)”在语言学上,没有“川西语系”这个术语,“舌齿音”在汉语方言(至少在四川方言)中还未碰到,“儿”与“耳”之间也不是“尖团音”问题。再如把“伯父”写作“阿牙”,也是不妥当的,当作“阿爷”才对。
简介:洪汝奎公善堂刊本《大唐开元礼》之刊行及其得失问题,学者讨论者鲜见。从公善堂刊本《大唐开元礼》之编刊过程言之,《大唐开元礼》在付梓前,洪汝奎广泛搜罗所见众抄本,并延请朱绍颐,委以校勘之役,洪汝奎搜罗泉抄本,具体属何人所藏,今多可推知,原书则不知所归,而朱绍颐等原校本今藏南京图书馆。据此校本,可知公善堂刊本《大唐开元礼》在光绪五年朱绍颐汇校众抄本之後,又经王幼斋、晓亭等覆校,历经此两次校勘,由此形成公善堂刊本《大唐开元礼》之文本依据。但朱绍颐所据诸本并非最佳抄本,且无论朱绍颐汇校众本,抑或王幼斋、晓亭等人覆校,在具体文字择定上,均不乏失校、误校之例,故公善堂刊本作为校勘性文本,其具体文字并非尽然可从。《大唐开元礼》虽无宋刊本传世,而从目前国内图书馆所藏相关抄本言之,汇整精抄本而详校之,进而形成校勘性善本,仍具一定可行性。
简介:《澄江县志》(以下简称《澄志》)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于2002年6月正式出版发行。志书运用述、记、志、传、图、表、录7种体裁,以志为主,采用编、章、节、目体结构,概述、大事记冠首,附录殿后,英文名录、索引俱备。全志共32编、138章约13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