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综述了精神病患者应用改良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MECT)的护理进展。MECT作为一种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通过电流刺激大脑以引起暂时性意识和记忆丧失,从而改变大脑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分泌,达到治疗精神疾病的目的。本文阐述了MECT的治疗原理、适应症并着重分析当前MECT治疗相关的护理评估、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恢复及心理康复等方面的研究内容,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全面、深入的指导和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精神科药物的合理使用情况,并进行分析,以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2月我院精神科治疗的住院精神病患者,共13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132例患者在医院中的诊治情况(主要包括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统一的整理、分析。结果①在132例精神病患者中,用药频率最高的药物为利培酮、氯氮平和阿立哌唑,其所占比例分别为45.45%、37.12%、23.48%。②在132例精神病患者中,用药类型以单一用药和联合二种用药为主,其所占比例分别为46.21%、31.06%。其中,以联合三种用药及联合四种用药的用药类型中出现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较为普遍,所占的不合理用药比例分别为26.32%、27.27%。结论我院住院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科药物的使用情况中,有不合理的状况存在,临床医生应严格注重精神药物的安全使用性,完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药物合理性。
简介:[案例]景某曾于1997年8月患精神病住院治疗后好转,后于2001年9月19日到广州贩运苹果时精神病发作,于25日被公安机关收容,经鉴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遂送至广州莱精神病院强制治疗。景某有严重的自残和伤人暴力行为并拒绝进食,医院给予药物缓解、控制其精神症状,但未给予葡萄糖输液等医疗措施,住院17天后景某死亡。经尸检鉴定结论为“因饥饿致死”,同时发现颅内有一严重压迫脑组织拳头般大小肿瘤。景某家属遂以医疗事故为由起诉要求医院赔偿。法院判决认为医院对景某拒食而未给予葡萄糖输液等医疗措施以改善其饥饿状态有重大过失,且死亡原因为“饥饿致死”而认定因果关系成立,未支持医院申请医疗事故鉴定的请求,判决医院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十余万元,上诉后二审仍维持原判。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病患者拒药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我科近3年收治的217例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患者拒绝服药的原因,制定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将217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高危行为发生率和拒药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伤人、外走、自杀自伤、易激惹等高危行为发生率相比对照组都更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相比对照组拒药和藏药行为发生率都更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拒药和藏药行为,减少精神病患者的高危行为,在精神病患者临床治疗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使笔者所在镇重性精神病患者居家康复期能够维持合理治疗和康复,提高其参与社会生活能力.方法对187例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供就医指导、心理疏导、康复训练等,并对指导前后服药依从性、患病复发率及社会适应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指导前后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自觉按时服药的比例由42.2%上升为55.6%;患者病情控制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期患者由68.5%上升为81.3%;患者劳动能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参加社会工作和家庭工作的比例由52.4%上升为62.6%.结论加强精神病患者居家康复护理指导,能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减少疾病复发率,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重性精神疾病是指以精神分裂症为代表的,临床表现有幻觉、妄想、严重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且患者社会生活能力严重受损的一组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等。患者在急性发作期需住院治疗,而长期的治疗与护理是在与社区的管理,全面的社区规范化管理,对巩固治疗效果,减少复发起着重要作用,并显著使其提高其参与社会生活能力。中心对辖区32例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内容包括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供心理疏导、就医指导、就业指导、康复训练等,并对指导前后服药依从性、患病复发率及社会适应能力等进行规范化管理,结果表明加强重型精神病患者社区规范化管理,能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减少疾病复发率,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降低住院率、降低住院费用,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方法分别随机抽取213例收治的精神病患者和内、外科患者的血液做血细胞计数分类。结果精神病患者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23例,占58%,其中男性72例,女性51例。嗜酸性粒细胞数正常90例,占42%。内、外科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21例,占10%,男性12例,女性9例。嗜酸性粒细胞数正常192例,占90%。两组增多和正常的比例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比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内外科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明显。这说明(1)精神病患者常不能自控,生活不能自理,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不注意,经常蹲在墙角或者捡地上的果皮、瓜子塞进嘴里。因接触过敏原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2)有些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鼻炎、皮疹以及其他过敏反应,过敏性皮疹或剥脱性皮炎及恶性综合征。这些疾病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精神病患者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西京医院心身科在2017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接收治疗的老年精神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和抗精神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常规的护理和抗精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干预两周后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对患者进行调查。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综合护理干预两周后,干预组患者BPRS评分除焦虑抑郁因子(8.25±3.02)、对照组(5.37±1.32)外,其他各因子分及总分均比对照组患者显著降低,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综合护理干预两周后,干预组患者NOSIE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总积极因素各因子分及总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激惹、迟缓、抑郁、总消极因素,各因子分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恢复效果显著,提示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可提升患者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精神科从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100例老年精神病患者,按照11的比例,将他们划分为实验组(A组)与对照组(B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具体观察这两组老年患者的护理成效。结果在患者跌倒发生率比较中,实验组为4%,对照组为26%,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健康教育效果比较上,实验组为78%,对照组为42%,实验组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5)。在护理满意度上,实验组为86%,对照组为44%,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精神病患者应用护理干预措施,能够降低患者跌倒发生率,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极大地改善了这些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有助于增进医患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