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胃苏颗粒联合埃索美拉唑、铝碳酸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8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治疗组埃索美拉唑20mg,2次/天、铝碳酸镁0.5g,3次/天、胃苏颗粒5g,3次/天。对照组埃索美拉唑20mg,2次/d、铝碳酸镁0.5g,3次/天。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分别临床症状评分、胃镜检查、食管PH值监测。观察两组症状、内镜下食管黏膜修复、PH值监测情况及停药后复发率、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有效率为90.7%、反流性食道炎内镜有效率93.3%、食管PH值有效率8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1%、73.3%、66.7%(P<0.05)。结论胃苏颗粒联合埃索美拉唑、铝碳酸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显著,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适合长期服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4年施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发生残胃胃瘫综合征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PGS组与非PGS组在年龄、性别、低蛋白血症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PGS的发生率与年龄、性别、低蛋白血症无明显相关性。PGS组与非PGS组在胃肠吻合方式与术前流出道梗阻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GS的发生率与胃肠吻合方式和术前流出道梗阻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在术前流出道梗阻、胃肠毕Ⅱ式吻合的病人中发病率较高,患者经过6周的非手术治疗后,多数可以缓解恢复,从而避免了二次手术的痛苦。
简介:摘要目的对胃神经鞘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与治疗方法予以分析和探讨。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胃神经鞘瘤患者2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治疗后进行为期三年的随访,对多层螺旋CT的诊断结果以及对治疗后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多层螺旋CT的诊断结果为肿瘤位于胃体小弯16例,胃体大弯6例,胃底4例。对所有患者治疗后进行为期三年的随访,随访期间有2名患者死亡,其余患者都恢复良好。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多方位重建技术,可以提高对胃神经鞘瘤的诊断能力,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依据,这种检查方法安全、有效、快速、简便,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具有较高的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采用胃大部切除术来治疗急性胃溃疡穿孔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胃溃疡患者5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40.68±12.27)岁;病史1-23年,平均(9.8±2.6)年。患者中高泌酸的Ⅱ、Ⅲ型胃溃疡患者37例,I型低泌酸的13例。胃体小弯侧穿孔23例,胃窦部前壁穿孔17例,胃幽门管穿孔10例。对患者实施胃大部切除术,并对比实施半年后的疗效。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有72%的患者在术后达到Ⅰ级和Ⅱ级标准,能够正常的生活。20%的Ⅲ级患者依赖药物治疗辅助可以正常生活及工作,只有8%的患者因各种各样的原因,仍在承受病症的痛苦。结论术后92%的患者取得了不错的疗效,说明胃大部切除术治疗急性胃溃疡穿孔会达到不错的临床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2009年3月~2013年3月收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4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突发刀割样疼痛,迅速扩散,全腹压痛,以上腹部明显,肌紧张(可出现“板状腹”),伴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透视(腹部X片)41例出现膈下游离气体,16例腹腔穿刺阳性。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6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均痊愈出院,其中4例并发切口感染,1例并发腹腔脓肿,经积极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术后6个月复查胃镜未出现溃疡复发,术后随访1~3年,无复发病例。结论早期诊断,及时处理,简单、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选择,术后规范的药物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术后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