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背景:近些年关于全身振动训练的研究在逐年增多,全身振动仪器也开始逐渐流行,全身振动训练的价值正在逐渐被挖掘,特别是不便于参加常规锻炼的体质弱势人群被认为能够在全身振动训练中受益,其中老年人占了较大比重。目的:阐述全身振动训练在下肢功能和慢性疾病两个方面对老年人产生的影响并对相应机制进行探讨,为其他全身振动训练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由第一作者以"wholebodyvibration"为主题词在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检索1998年至2015年的全身振动训练文献,然后以"olderadult"、"elderly"、"seniors"和"aging"为关键词进行筛选;中文数据库选择中国知网(CNKI),以"振动训练"、"老年"、"高龄"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其中振动之于肺部疾病的研究除外。文献筛选时以60岁为标准来界定老年人群,下肢功能方面选择与老年人跌倒相关且易在全身振振动训练中产生效果的"神经肌肉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慢性疾病方面选择与全身振动训练作用机制联系紧密的神经肌肉系统类和心血管系统类疾病,包括脑卒中、Ⅱ型糖尿病、高血压和帕金森病。结果与结论:老年人在全身振动训练中的下肢肌力增强效果显著,平衡和步行功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慢性疾病(脑卒中、2型糖尿病、高血压及帕金森病)方面,全身振动训练的效用主要表现在神经-肌肉系统功能上,如肌力增强、肌肉僵硬和震颤程度减轻等,全身振动训练对老年人慢性疾病的部分指标也存在着改善效应。全身振动训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训练方法,在肌肉力量、平衡和步行功能方面有提升需求的老年人可以使用此训练方法。老年人在选择全身振动训练时要衡量其投入-产出比,不能因其耽误常规治疗,关于全身振动训练未来还需要大�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31例经活检病理证实的乳腺癌女性患者起先均接受NAC,每4周重复治疗,共6个疗程,化疗后1~2周又经手术病检。依据病理切片上观察的肿瘤细胞密度(TCD)减小程度进行病理反应性分级:1级无变化;2级减小30%以下;3级减小30%~90%;4级减小90%以上;5级肿瘤完全消失。1~3级称组织学非显著反应(NMHR)组,4~5级称组织学显著反应(MNHR)组。所有患者于化疗前及3个疗程后均经磁共振平扫与增强扫描,以获得剪影图和在MIP像上测量治疗前与3个疗程后乳腺癌灶最大径线的变化情况,并与术后病理反应级别进行统计学分析与比较。结果MRI与病理反应级相关性分析表明,MHR组乳腺癌灶最大径线减小程度及其变化率均显著高于NMHR组(P〈0.05)。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与术后病理相结合,是评价乳腺癌NAC疗效较敏感的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全身振动训练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美国 Power-Plate振动仪对 11例 18-35岁膝关节前交叉重建术后患者进行 4周,每周 3次, 30min/次频率 35 ~ 40 Hz,振幅 2mm的振动训练,并在振动干预前后使用美国 Biodex Medical System公司生产的 Biodex Balance system平衡能力测试仪对患者进行平衡能力测试。结果:全身振动训练 4周后,患者的总体稳定分数由训练前 44.63±17.25升高至训练后 58.54±12.68,向前稳定分数由训练前 40.45±21.77升高至训练后 55.63±13.82,向后稳定分数由训练前 60.90±25.55升高至训练后 68.27±20.08,向右稳定分数由训练前 56.27±15.01升高至训练后 68.18±14.43,向右稳定分数由训练前 59.09±14.19升高至训练后 66.27±15.74。结论: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进行全身振动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控制及协调能力,提高其平衡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前列腺癌诊断中采取 DWI 成像技术与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的价值。 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于 2018.10~2019.10 期间我院接收的疑似前列腺癌患者 41 例,所有患者均实施 DWI 成像技术与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进行诊断,金标准为病理检查结果,对 2 种诊断技术的诊断效果。 结果: 与 DWI 成像技术相比,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可提升诊断准确率( P<0.05 )。 结论: 前列腺癌诊断中采取 DWI 成像技术与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诊断价值均较高,尤其是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 2 者可以结合诊断,有效提升其诊断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尘肺病人排痰护理期间应用体外振动排痰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9年5月-2020年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氧疗和振动排痰护理服务对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抽选出2022年4月~2023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慢阻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抽选出58例,按照简单随机法将其分成2组,每组29例。其中对照组慢阻肺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慢阻肺患者采取氧疗和振动排痰护理,对比两组慢阻肺患者护理前后运动功能、生活质量评分;并对比2组慢阻肺患者排痰舒适度、痰液排出量。结果:护理前,两组慢阻肺患者运动功能、生活质量评分对比:P>0.05;护理后,观察组慢阻肺患者的运动耐受力显著增加,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观察组慢阻肺患者的排痰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痰液排出量也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阻肺患者开展氧疗和振动排痰护理服务,能够有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受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振动排痰仪联合循证护理在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选取我院收治的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振动排痰仪联合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肺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呼吸困难缓解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患者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显著减少,日排痰量明显增加(P<0.05);护理后,对比两组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和用力肺活量指标发现,观察组水平更高(P<0.05)。结论:针对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患者采取振动排痰仪联合循证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缓解速度,减少住院时间,并提高日常排痰量及改善肺功能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激痛点结合振动疗法治疗腰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背筋膜疼痛症候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激痛点结合振动疗法,对照组只采用针刺激痛点疗法。治疗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评价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以评估疼痛改善状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达93.33%,高于对照组的74.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组下降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激痛点结合振动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能明显改善患者腰背部肌肉疼痛、僵硬等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少。
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 振动排痰联合糜蛋白酶雾化吸入 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患者的临床 疗效。 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8 月收治的 COPD 老年 患者 84 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 42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 振动排痰,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 糜蛋白酶雾化吸入 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肺功能和血气分析指标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 95.24%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 78.5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肺功能与血气分析指标改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振动排痰联合糜蛋白酶雾化吸入 治疗 COPD 老年患者可以取得满意疗效,患者肺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改善显著,具有在临床上进行大力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氟西汀联合体感振动音乐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住院部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将60例患者简单随机分为2组,3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为一组。其中,一组患者单一使用氟西汀治疗(对照组),另一组采用体感振动音乐疗法和氟西汀联合治疗(观察组)。对比两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HAMD评分、MESSS评分以及ADL评分。结果观察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HAMD评分、MESSS评分以及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联合使用氟西汀及体感振动音乐疗法进行治疗,患者的抑郁情绪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有利于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应用振动排痰护理的效果,以及其对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2020年4月-2022年12月采用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前后对照设计,每组40例COPD患者。观察组患者在标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额外接受振动排痰护理,而对照组仅接受标准药物治疗。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治疗后的住院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振动排痰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 < 0.05)。结论:振动排痰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可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因此,在COPD患者的综合护理中,应积极推广振动排痰护理,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轻医疗负担。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患儿肺炎气道护理中采用机械振动排痰和体位引流联合使用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接诊的88例肺炎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参照组(传统的人工叩背排痰)与研究组(机械振动排痰和体位引流联合使用)各为44例,将两组肺炎患儿的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肺部阴影消失时间、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退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百分比、第1秒呼气容积同肺活量之间的比值均大于参照组,P<0.05。结论:患儿肺炎气道护理中采用机械振动排痰和体位引流联合使用的效果突出,可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病例样本均为在我院接受诊疗的垂体微腺瘤患者,共计收录50例,均收录于2019.2——2022.1期间,样本入组后均接受磁共振平扫、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并统计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分析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的影像学表现,来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价值。结果:针对50例垂体微腺瘤患者开展磁共振平扫、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两种诊断方案,结果显示采用磁共振平扫进行检查时共计检出阳性33例,该诊断方式的检出率为66.00%;采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进行检查时,检出阳性47例,该诊断方式的检出率为94.00%;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检出率更高,P<0.05。结论:垂体微腺瘤诊断中,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和明显的影像学表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