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总结X线透视下经椎板关节突螺钉(TLFS)成功置入时的正位、侧位、斜位影像学标准,为临床置钉提供影像学参考。方法6具成人防腐保存椎体标本(L2~S1),男5具、女1具,年龄31~61岁,均经X线摄片排除畸形、骨折、肿瘤及其他腰椎病变。直视下L3/4、L4/5、L5/S1随机单侧置入4mm螺钉,TLFS进钉点选择在一侧椎板与棘突交界中下1/3处向后0.5cm,外倾角和下倾角为CT片和X线片测量所得,以X线透视安全置入TLFS全过程,并分析其标准腰椎前后位、侧位和斜位X线影像特征。结果TLFS进针完成满意后,正位片显示钉尖位于下位椎弓根投影外上缘与横突上缘之间,侧位示钉尖位椎弓根后上缘,斜位片示钉尖过下位小关节间隙中点,至上关节突投影前缘。结论术中X线透视可能为TLFS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供重要帮助和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采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和价值。方法 选择50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为对象,筛选时间为2022年1月-2023年6月。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别划分参考组(25例,椎管减压术)、试验组(25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术前、术后7d疼痛和功能评分。结果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7d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效果突出,相较于传统治疗疼痛轻微,有利于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CT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11月-2021年11月间100例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予以CT诊断、X线平扫,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应用效果。结果 研究组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检出准确率高于参照组,误诊率、漏诊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平片表现以小关节面增生钙化、椎间孔变形等为主,CT诊断表现可呈现关节软组织病变、关节间隙、关节囊、骨赘形成等,更加直观。结论 与X线平片诊断相比,CT诊断在腰椎小关节综合征诊断中应用价值更高,诊断误差更小,具有分辨率高、直观准确等优点,具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疗效。方法:收治60例患者进行研究,依据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实施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对比两组的疼痛程度与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疼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椎间盘突出症椎间融合后单侧内固定的手术效果.方法将2005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均给予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随机分为单侧内固定治疗的观察组(34例)和双侧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34例),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二组患者的椎间隙曲度、融合率以及JOA评分、MACMAB疗效评定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表明,单侧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手术创伤小,可取得与双侧手术相当的近远期疗效.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固定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315-02
简介:【摘要】目的:腰椎管狭窄症变是骨科常见病,如不及时治疗可造成患者丧失劳动力,该疾病一般通过手术治疗,因此现研究分析侧路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此次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应用不同手术方案,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在手术指标及治疗效果上远远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对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行侧路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62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开展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1例:未开展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而行椎管减压术)与实验组(31例:开展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3个月Cobb角以及视觉模拟VAS量表得分均优于对照组,此外,实验组患者术后3个月总有效率(96.77%)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膝关节腔注射联合侧副韧带痛点阻滞治疗老年性膝骨关节病对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膝骨关节病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两组:单纯膝关节腔注射组(A组,n=22),膝关节腔注射联合侧副韧带痛点阻滞组(B组,n=23),侧副韧带阻滞可根据患者的痛点位置定位选择。对比观察:(1)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3、4周膝关节静态和动态时VAS疼痛评分;(2)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评分。结果(1)组内比较:A组治疗后4周与治疗前比较静止痛和运动痛VAS疼痛评分值有显著减低,膝关节功能活动评分明显提高(P〈0.05);B组治疗后1、2、3、4周治疗前比较静止痛和运动痛VAS疼痛评分值有显著减低,膝关节功能活动评分明显提高(P〈0.05);(2)组间比较:B组治疗后1、2、3、4周与A组比较,静止痛和运动痛VAS疼痛评分值均有显著减低,膝关节功能活动评分明显提高(P〈0.05)。结论应用膝关节腔注射联合侧副韧带痛点阻滞方法治疗老年性膝骨关节病可以多方位控制膝关节及其周围的炎性疼痛症状,关节功能恢复得更为有效。
简介:远侧桡尺关节损伤的病人并不少见.一部分合并有腕部或前臂骨折损伤,例如Colls,Smich、Galeszzi骨折等,这部分比较容易诊断,即使没有明确诊断出远侧桡尺关节损伤,在处理骨折整复过程中也使桡尺关节得到了整复和固定,所以漏诊漏治的较少.
简介: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可以为患者缓解疼痛、恢复步行功能,数年后步态是否能达到正常化仍存在争议。目的:分析单侧髋关节置换后遗症期患者平地步行中下肢的时空参数特征,探讨患者步行能力。方法:根据运动重建实验室检测病例数据库资料分析的方法,选择全髋关节置换后5-10年的患者14例为实验组,14例相匹配的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ViconNexus采集患者平地步行时下肢的步态参数,应用Polygon分析步态周期中下肢时空参数特征。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术侧和健侧步速减慢,步频减小,步幅、跨步长变短,双支撑相延长,对侧足离地比增大(P0.05)。结果表明全髋关节置换后5-10年的患者步态对称性较好,但仍没有达到正常水平,步行能力差于正常人,需要系统康复训练以恢复其步行能力。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颗粒骨及结构骨植骨技术进行人工髋关节股骨侧假体翻修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6月至2005年10月,采用颗粒骨或/和结构骨植骨技术对16例人工髋关节股骨侧假体进行了翻修,平均随访时间39个月,采用Harris评分及X线片观察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41.7分提高到术后82.6分,术后优良率为达87.5%;9例患者无假体松动及下沉;余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股骨假体下沉,下沉的高度低于0.5~1cm;所有患者未出现假体松动的症状,无需再次翻修术。结论进行有效骨缺损修复,成功地重建股骨近端的骨结构是人工髋关节股骨侧骨假体翻修的关键。
简介:摘要:骨科患者中,肩锁关节脱位较为常见,而外伤所致的肩锁关节脱位合并同侧喙突骨折临床少见,国内外文献报导很少,相关诊断和治疗也缺乏研究。我院近期收治外伤所致的肩锁关节脱位合并同侧喙突骨折1例,通过此例病案的诊治,总结一些经验,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