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对成年小鼠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梗死组(各24只),建立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采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神经干细胞,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脑梗死后7、14、21及28d时,损伤侧SVZ区、纹状体、皮质BrdU阳性细胞数及BrdU分别与微管相关蛋白Doublecortin(DCX)、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核心抗原(NeuN)双染细胞数的变化。结果:MCAO术后7d,脑梗死组损伤侧SVZ区、纹状体、皮质BrdU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假手术组与脑梗死组分别为45.0±5.6和245.0±26.1、0和201.9±21.3、0和159.3±16.4,14d后开始下降(P〈0.05)。脑梗死组MCAO术后7和14d,可在小鼠损伤侧SVZ区、纹状体观察到BrdU和DCX阳性细胞;术后28d,损伤侧纹状体可见BrdU和NeuN阳性细胞,数量均显著多于假手术组(P〈0.05),BrdU和GFAP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可促进成年小鼠损伤侧SVZ区、纹状体及皮质的BrdU阳性细胞数增多,并诱导SVZ区干细胞向纹状体迁移且分化为神经细胞,从而促进SVZ区的神经发生。

  • 标签: 脑梗塞 室管膜 神经发生
  • 简介:目的探讨水蛭地龙提取液(extractliquorfromhirudoandearthworm,ELHE)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及疗效.方法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8例,进行基础治疗;治疗组40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静脉给予ELHE(20ml+等渗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2周).观察2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剂(PAI-1),以及血栓烷B2(TXB2)、6-酮-前列腺素(6-Keto-PG)Flα的变化.结果ELHE组患者经过14d治疗,其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由9.4±4.0下降为3.3±1.2,Barthel指数由25.9±4.6升高为67.4±2.8,APTT、PT分别由(28.2±3.8)s、(12.2±3.5)s延长为(42.0±5.2)s、(19.5±2.1)s,血浆tPA含量及活性分别由(10.1±1.2)μg/L、(0.27±0.03)KIU/L升高为(15.3±2.1)μg/L、(0.57±0.12)KIU/L,血浆PAI-1含量及活性由(47.8±4.6)μg/L和(0.77±0.12)KAU/L下降为(44.2±3.0)μg/L和(0.68±0.11)KAU/L,血栓烷B2由(228.4±48.9)ng/L降低为(152.7±44.4)ng/L,6-Keto-PGF1a由(21.9±6.3)ng/L升高为(33.8±6.4)n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ELHE具有明显抗凝、促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和预防安全有效.

  • 标签: 地龙提取液 作用机制 Barthel指数 血栓烷B2(TXB2) 疗效 水蛭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基于成都卒中登记库,前瞻性连续纳入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急性脑梗死后1周内入住华西医院神经内科的患者。将患者依据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转化组,对出血转化患者,依据是否伴有症状、体征加重分为症状性出血转化组(SHT组)和无症状性出血转化组(ASHT组)。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及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入院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将单因素分析结果P〈0.1的变量纳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认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2598例,249例(9.6%)患者发生出血转化,其中28例(1.1%)为SHT。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转化组比较,男性、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饮酒及吸烟比例、血糖、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急性卒中治疗Orgl0172试验(TOAST)分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HT组与ASHT组比较,所有影响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转化独立影响因素为高脂血症(OR:0.588,95%CI:0.374~0.924,P=0.021)、心房颤动(OR=3.188,95%CI:2.159~4.707,P〈0.001)、血糖(OR=1.081,95%C1:1.044~1.119,P〈0.001)、NIHSS评分(OR=1.305,95%CI:1.170~1.455,P〈0.001),高脂血症与出血转化呈负相关,心房颤动、血糖、NIHSS评分与出血转化呈正相关;TOAST分型中,相对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与出血转化呈负相关(OR=0.315,95%CI:0.167—0.596,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去除自变量心房颤动,则TOAST分型中,对比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心源性栓塞型卒中与出血转化呈独立正相关(OR=2.

  • 标签: 脑梗死 出血转化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人胚胎脑细胞在脑梗死灶内的分化、整合状况和神经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可能性.方法将正常人胚胎脑细胞和胶质细胞混合培养后,移植到免疫抑制的11只肾性高血压大鼠的大脑皮质梗死灶内,并与未移植的5只脑梗死大鼠作对照.8周后取大鼠脑组织做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移植了人胚胎脑细胞存活的10只大鼠中,6只有移植物生长.移植物内有新生血管,细胞有分层排列趋势.免疫组化染色证实,移植物内有细胞分化,并存在大量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汇集成束,整合到宿主脑内.结论培养的人胚胎脑细胞能在免疫抑制大鼠的脑梗死灶内生长、分化和整合,提示神经细胞移植有望成为临床治疗脑梗死的突破性方法.

  • 标签: 胎脑 人胚胎 脑细胞 脑梗死 大鼠 移植物
  • 简介: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93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早期脑梗死病人被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应用脱水、抗凝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率加显效率为76.6%,总有效率为91.5%,而对照组分别为26.1%和30.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对早期脑梗死疗效显著.

  • 标签: 银杏叶提取物 治疗 早期 脑梗死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分析血府逐汤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方法以及其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分类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在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对其增加血府逐汤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西医疗法进行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绞痛发病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数据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血府逐汤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用,能够降低患者心绞痛发病次数以及持续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血府逐瘀汤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68例老年首次发生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病灶范围及转归分组,另选30例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3)、甲状腺素(Tr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飓)、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n)和促甲状腺素(TSI-I)水平的变化。结果脑梗死组吗、Fr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皿、TS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玛、Fr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T4、TS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较非大面积脑梗死组’IT3、Fr3水平下降更为显著(P〈0.01);脑梗死好转组及预后不良组TB、FB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SH水平低于对照组(P〈O.05),预后不良组较好转组TB、兀j水平下降更为显著(P〈0.01)。结论老年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病情程度及预后的评估方法之一。

  • 标签: 脑梗死 非甲状腺性的病态综合征 病情评估
  • 简介:目的评估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995年3月至1999年6月收治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男34例,女28例,平均年龄(66±9)岁发病时间<6h者57例,6~9h4例,9~12h1例。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各31例)用溶栓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的积分差值变化评估临床疗效并观察急性期并发症,采用Barthel指数及死亡率评估患者3个月时的疗效。结果溶栓组急性期出现大量脑出血、全身性出血及症状再加重的发生率分别为3%、19%和26%随访3个月,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溶栓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使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早期恢复,改善3个月时的预后;溶栓治疗的急性期有一定的并发症.特别是症状再加重的发生率较高。

  • 标签: 脑梗塞 溶栓治疗 尿激酶 并发症
  • 简介:目的分析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表达情况.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马鞍山中心医院收治的心房颤动致脑梗死患者136例,均在入院次日清晨检测静脉血浆D-二聚体水平.依据出院时情况,分为死亡组(21例)和生存组(115例).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疾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抗凝治疗情况、脑梗死体积、并发症、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住院死亡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截点.结果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中枢性高热[28.6%(6例)比8.7%(10例)]、NIHSS评分[(19±3)比(12±3)]、入院昏迷[66.7%(14例)比15.7%(18例)]、C反应蛋白[13.5(9.1,50.6)比2.3(0.0,15.1)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2.9(0.9,4.0)比0.6(0.4,0.9)mg/L,P<0.01],血浆D-二聚体判断住院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6(95%CI:0.686~0.946,P<0.01).结论急性心房颤动致脑梗死死亡患者人院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生存者.

  • 标签: 脑梗死 心房颤动 心源性脑栓塞 血浆D-二聚体 住院病死率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首次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同时随机抽取在我院体检中心就诊的50例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其狼疮抗凝物(LAC)、血浆蛋白C活性(P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PL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D二聚体值。结果急性脑梗死组vWF、PT、APTT及D-D二聚体值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PT、APTT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vWF及D-D二聚体的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C、PLG、FIB及LAC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生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 标签: 脑梗死 狼疮抗凝物质 高凝状态
  • 简介: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持续时间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316例TIA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颈内动脉系统TIA组,17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127例;分类不明确TIA组,11例.详细记录其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发作时(后)行头部CT或MRI检查,部分病例于发作后24~48h内复查.分别记录各TIA组发病持续时间≤60min与>60min患者影像学异常(责任病灶)例数.结果颈内动脉系统TIA、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及分类不明确TIA,发作持续时间平均值分别为(14.6±23)min、(8.8±1.7)min及(11.6±21)min.TIA发作持续时间≤60min患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7/164、4/117及1/10;>60min者为9/14、7/10和1/1,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叭).结论局灶的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1h的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明显低于持续时间>1h的患者.

  • 标签: 发作持续时间 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内动脉系统 神经功能障碍 MRI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与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测定116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34例有脑梗死危险因素而未发生脑梗死的患者(对照A组)及32例健康人(对照B组)的颈动脉超声及血清hs-CRP浓度、血压、血糖、血脂、一氧化氮、内皮素等各种生化指标,详细记录个人史、体重指数等一般情况,并分析hs-CRP浓度与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hs-CRP与年龄、糖尿病史、纤维蛋白原、内皮素、白细胞计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与一氧化氮显著负相关,(P〈0.05);脑梗死、纤维蛋白原、白细胞计数、内皮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糖、血液黏稠度是hs—CRP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hs-CRP与脑梗死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可能通过影响其危险因素而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因此,在脑梗死的防治中,干预hs-CRP的水平可能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梗塞 C反应蛋白 危险因素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慢性支气管炎是否为老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对象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47例作为病例组,按1∶1病例配对,选取同期内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147例作为对照组,除外与感染有关的疾病,所有对象对本实验均知情,并同意配合实验。方法①设计脑梗死危险因素调查表,对两组进行如下调查既往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吸烟史。②选择以脑梗死为因变量,以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既往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冠心病及吸烟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和非脑血管病患者各147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老年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两组年龄、既往高脂血症和吸烟史比较,差异均不明显(P>0.05),而既往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冠心病史比较,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②老年脑梗死各危险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高脂血症、吸烟及冠心病与脑梗死不相关(P>0.05),而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糖尿病及既往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老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OR=2.47,2.28,2.18,2.01,P<0.05~0.01)。结论慢性支气管炎可作为老年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脑梗死 老年 慢性支气管炎
  • 简介: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清除自由基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60mg/d。治疗2周后,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有效率和显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67%vs44.44%,P〈0.05;88.89%vs63.49%,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10.1±1.5)分vs(15.5±1.2)分,P〈0.01],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脑梗死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颈动脉疾病 阿托伐他汀(自由词)
  • 简介:失语症在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占21%~33%.首次急性失语如不注重早期治疗,患萏的生活质量将严重降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能明确脑梗死部化,尤其对急件腩梗死并失语症患者,通过DSA介入溶栓治疗可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我们自1998~2004年共治疗16例因急性呐梗死引起的失语症患者.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脑缺血 失语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及心肌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356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及258例非脑梗死患者(正常对照组)的资料,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和心肌标志物变化情况,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心电图异常的比例明显增大(22.9%比73.3%,χ^2=150.53,P=0.00),肌钙蛋白I[cT-nI,(0.02±0.003)μg/L比(0.07±0.002)μg/L]、肌酸激酶同工酶[(9.1±5.6)U/L比(24.2±4.1)U/L]和肌酸激酶[(98±9.8)U/L比(202.7±10.2)U/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年纪越大心电图异常率越高[60~75岁(37%),>75岁(83.8%),χ^2=80.54,P=0.00];随访6个月后,cTnI异常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cTnI正常组(86.8%比19.5%,χ^2=95.09,P=0.00)。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时心电图、心肌标志物异常发生率较高,对判断病情、评估预后和指导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梗塞 心电描记术 肌钙蛋白I
  • 简介:目的探讨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不同水平的变化.方法用簿层层析法(TLC)测定了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血液中PAF水平的不同变化.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液中PAF水平分别是急性期为(1.521±0.288)nmol/ml,恢复期为(1.045±0.221)nmol/ml,高于非脑血管病组的急性期(0.670±0.179)nmol/ml和恢复期(0.661±0.172)nmol/ml及健康对照组的急性期(0.714±0.212)nmol/ml和恢复期(0.702±0.201)nmol/ml,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脑出血患者血液中PAF水平分别是急性期为(1.180±0.292)nmol/ml,恢复期为(1.108±0.295)nmol/ml,也均高于非脑血管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提示PAF在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脑出血 脑梗死 血小板活化因子
  • 简介:目的比较单纯机械取栓术与动脉溶栓复合(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机械碎栓)其他方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包头市中心医院2004年1月—2012年1月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其中17例采用动脉溶栓复合其他方式(简称复合治疗组),对19例采用单纯机械取栓术(简称机械取栓组)。采用心肌梗死溶栓分级标准(TIMI)判断血管再通情况。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复合治疗组和机械取栓组血管再通患者比率分别为76.5%(13/17)、100%,P=0.025;残余狭窄率≤30%者,分别为11.8%(2/17)和47.4%(9/19),P=0.021;治疗后24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两组改善者分别为17.6%(3/17)和52.6%(10/19),P=0.029。②治疗时,复合治疗组和机械取栓组栓子脱落发生率分别为5.9%(1/17)和5.3%(1/19),P=0.935;穿支血管闭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9%(1/17)和0,P=0.284。治疗后24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1.8%(2/17)和10.5%(2/19),P=0.906;两组均无患者发生治疗后急性血管再闭塞的情况;病死率分别为11.8%和10.5%,P=0.906。③治疗后3个月随访mRS≤1分者,复合治疗组和机械取栓组分别为52.9%(9/17)和89.5%(17/19),P=0.015。结论单纯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与动脉溶栓复合其他方法比较,安全性接近;但由于单纯机械取栓术的血管再通率高,短期效果可能要略好于动脉溶栓联合机械方法,但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

  • 标签: 脑梗死 急性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成形术 机械碎栓 机械取栓
  • 简介:高血压和高同型半胱氨酸(Hcy)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中国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高血压人群中的比例相当高,一项国内6城市的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成年高血压患者平均Hcy水平为15μmol/L,约75%的患者(男性91%、女性63%)伴有血浆Hcy水平升高。故有学者提出伴有Hcy水平升高的高血压被定义为"H型"高血压。大量研究证实,高血压和血清Hcy水平升高在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事件上具有协同作用。炎症反应过程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学说之一,超敏-CRP(hs-CRP)是反映机体内环境炎症反应的客观指标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压、Hcy与hs-CRP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 标签: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 同型半胱氨酸 超敏C反应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