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冰片促进三氧化二砷(As2O3)透过血脑屏障的作用。方法用冰片对雄性Wistar大鼠灌胃给药后,经股动脉注射亚砷酸,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脑和血清中砷浓度。结果冰片对As2O3透过血脑屏障(BBB)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结论冰片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能有效促进药物透过BBB的辅助剂,这将为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 标签: 三氧化二砷 冰片 血脑屏障
  • 简介:1885年,德国细菌学家Ehdich发现静脉注射苯胺染料可使动物脑以外的各脏器着色.1903年的两项经典实验确立了血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的概念,随后进一步明确了它的解剖部位和结构基础。在生理状态下血-脑屏障将中枢神经系统与其他系统相隔绝,使得大部分物质与免疫细胞不能随意进出,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稳定具有决定性作用;在病理状态下血-脑屏障被破坏通透性增加,允许部分药物通过。

  • 标签: 血-脑屏障 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 静脉注射 细菌学家 结构基础
  • 简介: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是介于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一道生理屏障,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稳态起着重要作用。它具有低通透、可选择性通过的特点,正是由于该特点,血脑屏障成了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维系脑的稳态起重要作用,保护脑免受病原生物、毒性分子甚至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侵扰;另一方面,却阻碍了可能的治疗分子入脑,成为CNS疾病治疗中难以逾越的障碍。

  • 标签: 血脑屏障通透性 腺苷受体 中枢神经系统 自身免疫系统 选择性通过 生理屏障
  • 简介:背景深部小梗死(腔隙性梗死),脑白质病变(脑白质疏松或白质高信号)和进行性认知损害或痴呆之间的联系和发病机制尚存在许多争议。概要我们假设脑小血管内皮(即血管屏障)功能障碍(血浆成分漏入血管壁和周围脑组织导致神经元损害)可以促进3种相互重叠的致残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腔隙性卒中,脑白质疏松和痴呆。这一假说能够解释缺血性脑小血管病与数种临床上似乎显著不同的痴呆综合征之间的联系。腔隙性卒中和脑白质疏松的病理学、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以及血脑屏障的MRI观察结果均支持这一假说。我们推测,作为能联系血管性疾病和常见的隐匿起病的致残性脑病的一个致病步骤,血脑屏障破坏的潜在重要性一直被忽视。例如,脂质透明变性-一种起因不明的病理学表现,可能造成某些散发腔隙性梗死——可能是敌国脑屏障破坏表现的临床疾病谱的一个结局。结论血脑屏障破坏是一这些疾病的关键,这些证据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靶点以减轻血管性病变对脑的危害以及预防认知功能减退和痴呆。

  • 标签: Alzheimer病 脑血管病 痴呆 腔隙性梗死 脑白质疏松 血管性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脑创伤后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与血脑屏障通透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液压冲击致伤装置制作大鼠皮质脑挫裂伤模型,测定伤后3h、6h、12h、24h、72h、168h伤灶周围脑组织的ICAM-I的含量、血脑屏障通透性,ICAM-I单抗治疗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结果:大鼠中等程度皮质脑挫裂伤后,ICAM-I的含量与血脑屏障通透性3h即显著上升,6h达高峰,7d时基本正常,用ICAM-I单抗治疗能显著降低伤后6h的血脑屏障通透性。结论:提示大鼠脑创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可能与ICAM-I表达上调、介导白细胞粘附,游出有关。为ICAM-1的单抗治疗创伤性脑水肿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血脑屏障通透性 大鼠 ICAM-1 脑挫裂伤 治疗 表达
  • 简介: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前床突旁动脉瘤术中瘤体破裂出血的预防和控制。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术中破裂的眼动脉瘤的手术经验。手术均采用翼点入路,床突旁动脉瘤病例预先暴露颈总、颈内、颈外动脉以备临时阻断。从硬脑膜内快速咬除前床突,以显露动脉瘤的近侧角。术中监测脑电图和体感诱发电位,并采用术中超声多普勒检查动脉血流。结果2例动脉瘤直接夹闭,1例行动脉瘤孤立术。术后行检查加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例动脉瘤均不显影。结论充分显露、合理应用临时阻断技术,以及术中应用电生理监测和超声多普勒检查等辅助措施,能够取得动脉瘤的满意处理,减少脑损伤。

  • 标签: 眼动脉瘤 动脉临时阻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