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手术后由于麻醉和血管神经的损伤以及留置导尿等原因导致膀胱逼尿肌.括约肌功能障碍,膀胱难以顺利恢复排尿功能,出现尿潴留现象,特别是年老体弱的病人,经过硬膜外麻醉和腰麻后,导尿管持续引流,膀胱长时间空虚,引起膀胱肌张力减弱,排尿功能下降,容易发生术后尿储留,术后尿潴留西医采取导尿冲洗膀胱等药物治疗,部分病人可以恢复排尿功能,但是,有近半数病人短时间内难以恢复排尿功能,易引起膀胱逆行感染,患者经历手术和术后生活上的不便以及疼痛等多重打击,心理压力非常大,表现十分痛苦.笔者在多年临床工作实践中,针对术后尿潴留的发病原因查阅许多资料,通过大胆实践,不断探索,认为采用中西医结合,针药并用的方法对105例术后尿潴留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胸神经Ⅰ型阻滞对乳腺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至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择期行单侧乳腺癌根治术患者30例,均为女性,年龄[M(Q1,Q3)]为53(43,62)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全身麻醉+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对照组)和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胸神经Ⅰ型阻滞复合全身麻醉+PCIA组(联合组),每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静息时的疼痛强度数字(NRS)评分;首次疼痛时间和术后首次按压自控镇痛装置时间;术中瑞芬太尼总消耗量、术后24 h和术后48 h舒芬太尼总消耗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联合组在麻醉恢复室及术后4、8、12、24 h的NRS评分分别为(2.1±1.7)、(1.7±1.5)、(1.5±1.4)、(1.5±1.3)、(1.7±1.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5±2.0)、(3.2±1.4)、(2.7±0.9)、(2.8±0.9)、(2.4±0.8)分(均P<0.05);联合组术后36、48 h NRS评分分别为(1.8±1.6)、(1.6±1.2)分,对照组为(2.2±0.9)、(2.1±0.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首次疼痛时间及术后首次按压自控镇痛装置时间分别为(573±174)、(962±313)min,均长于对照组的(13±6)、(135±41)min(均P<0.05)。联合组术中瑞芬太尼总消耗量及术后24 h舒芬太尼总消耗量分别为(410±129)、(14±4)μg,均少于对照组的(580±225)、(21±11)μg(均P<0.05);联合组术后48 h舒芬太尼总消耗量为(29±11)μg,对照组为(36±14)μ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联合组术后头晕发生率为6.7%(1/15),低于对照组的40.0%(6/15)(P=0.031);联合组恶心、皮肤瘙痒的发生率分别为6.7%(1/15)、0,对照组分别为20.0%(3/15)、6.7%(1/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胸神经Ⅰ型阻滞能有效减轻乳腺癌根治术后疼痛,减少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右旋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PCIA)用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对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择期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11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5):右旋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组(S组)和单纯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组(C组)。术毕行PCIA,S组镇痛泵配方:右旋氯胺酮1.44 mg/kg、舒芬太尼1.05 μg/kg、酮咯酸氨丁三醇2.0 mg/kg、托烷司琼5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C组镇痛泵配方:舒芬太尼1.50 μg/kg、酮咯酸氨丁三醇2.0 mg/kg、托烷司琼5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12、24、36和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患者补救镇痛次数、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术后恢复进食时间。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过程中共剔除10例患者,其中4例中转开腹手术,3例中途退出研究,3例手术时间超过4 h。最终S组和C组各50例完成试验。两组患者术后6、12、24、36和48 h时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补救镇痛次数和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组患者术后48 h舒芬太尼总用量为(64±9)μg,低于C组的(95±12)μg(P<0.001);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1.1±0.2)d,早于C组的(1.6±0.5)d(P<0.001);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1.3±0.4)d,早于C组的(1.8±0.6)d(P<0.001);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为(2.5±0.6)d,早于C组的(3.1±0.7)d(P<0.001)。S组患者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的发生率分别为4.0%、2.0%和0,均低于C组16.0%、10.0%和8.0%(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噩梦、谵妄等精神症状。结论右旋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镇痛效果良好,可减少舒芬太尼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有助于患者早期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瑞芬太尼与舒芬太尼联用对老年患者全麻术中应激反应和术后镇痛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全麻下行择期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瑞芬太尼镇痛,联合组给予瑞芬太尼与舒芬太尼联用镇痛。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HR、MAP以及SpO2水平。在术后6h12h以及24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果与T0比较,对照组T1、T2的HR、MAP均明显升高,SpO2明显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同时间点HR、MAP以及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6h、12h以及24h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联用可以有效的稳定老年患者全麻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缓解疼痛程度,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地佐辛及罗哌卡因+舒芬太尼术后应用对老年髋关节手术患者VAS疼痛评分、Bromage分级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行对髋关节手术老年患者共15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50例)、B组(50例)及C组(50例),分别采用舒芬太尼静脉注射,地佐辛静脉注射及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硬膜外注射;比较三组患者术后24hVAS评分、BCS评分、Bromage分级、PCA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C组患者术后24h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A、C组患者术后24hPCA按压次数均显著少于B组(p<0.05);B、C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舒芬太尼术后用于老年髋关节手术患者镇痛临床价值优于舒芬太尼、地佐辛。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超声引导下股神经置管麻醉在老年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一共有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采取持续静脉镇痛,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之下进行股神经置管麻醉,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给予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手术以后8h、12h、24h、48h活动的时候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手术以后0-48h的PCA泵次数和帕瑞昔布钠总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采取超声引导之下股神经置管麻醉,可以取得显著的麻醉效果,使患者痛苦明显减轻,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宫腔镜治疗不孕的术后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以利于发现腹腔镜联合胸腔镜治疗不孕的最佳护理方法。结果该治疗模式治疗后输卵管复通率90.34%,术后6-12个月受孕率55.43%,宫内妊娠率50.86%,输卵管妊娠率4.65%,宫内妊娠率明显高于输卵管妊娠率。结论加强对手术患者的术后监护与护理是减少并发症、促使手术成功的关键。
简介:摘要半月板损伤是膝关节的常见病症,膝关节镜手术是目前治疗膝关节疾病的常用方法。近年来,随着关节微创外科技术的进步,膝关节镜技术在关节损伤中的应用,对关节损伤的诊断的治疗产生了突破性的进展1,它具有关节腔损伤小,术后反应轻,诊断明确,操作精细合理,术后恢复快,功能好等优点,已被大多数患者所认可。现对我科79例膝关节镜下半月板损伤术后患者的术后护理进行了总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锯肌阻滞联合胸肌Ⅰ型阻滞对比胸椎旁阻滞在乳腺癌根治术术后镇痛的非劣效应。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全身麻醉下因乳腺癌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 = 32):胸椎旁阻滞组(TPVB组)、前锯肌阻滞联合胸肌Ⅰ型阻滞组(联合组)。术后给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后恢复室(PACU)以及术后4、8、12、24、48 h各时间点的静息疼痛评分(NRS),术后24 、48 h舒芬太尼用量,患者PCIA首次按压时间及按压次数,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血管活性药用量,术中血压、心率、阻滞操作时间,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若联合组与TPVB组术后24 h舒芬太尼总量差值的95%置信区间下限高于非劣效应界值负值(-3.8)时,即认为联合组非劣效于TPVB组。结果两组患者在PACU以及术后4、8、12、24、48 h各时间点NRS评分,PCIA首次按压时间及按压次数,术中全身麻醉药用量及术后24、48 h舒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与TPVB组术后24 h舒芬太尼总量分别为(15.8±4.7)、(15.2±3.2) μg,差值的95%置信区间为-1.478~2.694,其下限高于非劣效性界值负值;TPVB患者诱导后及手术开始时的平均动脉压(MAP)为(63±7)、(70±7) mmHg(1 mmHg=0.133 kPa),显著低于联合组的(77±5)、(79±8)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PVB组和联合组使用血管活性药比率分别为56.3%和18.8%,TPVB使用血管活性药更频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PVB组神经阻滞时间为10(9,11) min,联合组为8(6,10) min,联合组操作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前锯肌阻滞联合胸肌Ⅰ型阻滞在乳腺癌根治术后具有相对于胸椎旁阻滞的镇痛非劣效应,且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平稳,操作时间更短。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医护人员应用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治疗癌痛的观念和临床实践情况。方法2021年12月1至31日,以电子问卷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对肿瘤科、疼痛科、安宁疗护科等癌痛诊疗相关科室的医师、护士和药剂师发放PCA治疗癌痛调研表。除基本信息外,共收集26个相关问题。统计分析癌痛治疗现状、医护人员对PCA治疗癌痛的观念和PCA临床应用实践3个方面的内容。结果共收集到来自全国30个省市的993家医院、2 872份调研问卷。只有34.8%(955/2 748)的医护人员认为癌痛控制满意率超过75%,27.9%(548/1 968)的医护人员认为爆发痛控制的满意率不足50%。97.1%(2 439/2 513)的医护人员认为PCA可以有效用于癌痛治疗,二、三级医院医护人员认为PCA适用于规范化无创给药不能有效缓解癌痛的比例分别为64.6%(319/494)和69.1%(1 262/1 826),高于一级医院的57.0%(110/193)(P=0.002)。不同职业中,护士认为PCA治疗癌痛增加成瘾性以及导致药物过量的比例为62.8%(431/686)和76.1%(522/686),高于医师的39.2%(670/1 709)和58.2%(995/1 709),以及药剂师的49.2%(58/118)和65.3%(77/118)(均P<0.001)。不同医院间PCA治疗癌痛在镇痛泵类型、给药途径、输注模式、用药方案及常用药物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CA持续输注量和解救剂量的计算比例不统一,在启动PCA后,有71.7%(1 226/1 709)的医疗机构存在给予患者镇痛不足,多数需要调整1~3次才能达到满意镇痛。结论我国医护人员对于PCA治疗癌痛的观念认知不足,临床实践中缺乏统一指导,应尽快形成PCA治疗癌痛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