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膈下脓肿成因及对策。方法总结我院2008年4月―2009年4月52例膈下脓肿的诊断治疗经验。结果门脉高压脾肿大687例术后发生膈下脓肿43例,占6.3%;外伤性脾破裂495例术后发生膈下脓肿6例,占1.2%。52例患者中14例保守治疗,其中12例治愈,2例死亡;14例行B超引导下脓肿穿刺置管引流,12例经1~3次穿刺引流治愈,其余2例穿刺引流效果差,改开腹手术。26例手术引流,死亡7例,死亡原因主要为败血症、肝功能衰竭、合并其他重大外伤。结论门脉高压症脾切除较外伤性脾切除有更高膈下脓肿形成率,其成因与患者肝功能、脾切除患者免疫功能的缺陷及膈下解剖学特点有关。经腹引流及B超引导穿刺引流对膈下脓肿有较好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针对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80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将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将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不仅能让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同时也打开了患者的心里空间,消除了其的不良情绪,令患者全身心投入到治疗当中,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前囟穿刺硬脑膜下置管治疗硬膜下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的分析8例经前囟穿刺硬脑膜下置管治疗硬膜下积液的临床资料对穿刺的方法、抽吸积液量、注入药物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结果6例顺利出院,1例死亡,1例转院,未出现意外。结论经前囟穿刺硬脑膜下置管,具有操作简单,护理简单,治疗有效,并发症少,对治疗硬膜下积液有效的技术。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镜下黏膜下肿物切除术的护理配合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消化道黏膜病变患者88例,根据消化道病变情况分为观察组(上消化道黏膜病变)及对照组(下消化道黏膜病变),各44例。对照组实施肠镜黏膜下肿物切除术并配合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胃镜粘膜下肿物切除术并配合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完成情况、手术治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以评价护理配合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完成率、手术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镜下黏膜下肿物切除术患者围术期实施护理配合对提升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有着积极意义,手术完成情况及治愈情况理想,患者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护理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谈论对下腰痛疾病患者实行脊柱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对其病情的改善效果。方法:本项研究于2020年10月正式施行,截止时间是2021年10月。选用此期间到笔者医院救治的30例下腰痛疾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救治方案的不一致划分小组,对照组与实验组,每小组各自15例。前者实行常规的手术方案,后者实施脊柱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研究两小组的VAS评分、OP-DQ评分、生活质量、临床救治疗效。结果:实验组病人得有效救治后其临床救治疗效及生活质量得到理想提升且高于对照组,VAS评分及OP-DQ评分更低,用(P<0.05)代表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研究性。结论:对下腰痛疾病患者实施脊柱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患者病情得到理想改善,且疼痛程度明显下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胫腓螺钉固定联合下胫腓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收治的72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34例;年龄19~65岁[(42.5±12.2)岁]。按Danis-Weber分型,B型30例,C1型29例,C2型13例。36例采用下胫腓螺钉固定联合下胫腓韧带修复治疗(固定+修复组),36例行下胫腓螺钉固定治疗(固定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踝关节活动度(ROM)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2个月[(15.9±2.2)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3个月固定+修复组VAS分别为(3.1±1.0)分和(2.1±0.6)分,低于固定组的(3.9±0.8)分和(2.6±0.8)分(P均<0.05),末次随访时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固定+修复组AOFAS踝-后足评分别为(64.7±4.0)分、(73.2±3.4)分、(87.2±3.4)分,高于固定组的(60.1±4.9)分、(70.2±1.9)分、(84.1±2.6)分(P均<0.05)。术后1个月两组踝关节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固定+修复组踝关节ROM分别为(44.4±2.9)°和(52.3±2.5)°,大于固定组的(41.4±2.7)°和(50.1±2.7)°(P均<0.05)。固定+修复组发生内固定松动1例;固定组发生下胫腓关节再分离2例,内固定松动、断裂各2例。固定+修复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36),低于固定组的17%(6/36)(P<0.05)。结论与下胫腓螺钉固定比较,下胫腓螺钉固定联合下胫腓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能早期减轻术后疼痛,获得更好的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恢复,并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肾下盏结石疗效与肾下盏解剖结构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5年 6月~ 2017年 6月间我院收治的 63例肾下盏结石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术进行治疗,按照Ⅰ期碎石是否成功为标准分为 50例碎石成功组(成功组)与 13例碎石失败组(失败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和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按照Ⅰ期碎石是否成功分为 50例成功组和 13例失败组,本研究Ⅰ期结石清除成功率达到 79.37%( 50/63)。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成功组与失败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结石面积以及肾下盏盏颈的长度和宽度等资料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是在结石最长径、既往输尿管手术史、肾盂肾下盏夹角、输尿管狭窄等资料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石最大径以及肾盂肾下盏夹角是影响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临床上利用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对肾下盏结石进行碎石,效果显著,但是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轻不良反应等均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