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遗传和环境因素对饮酒的影响。方法对2015-2018年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募集的9 231对成年同性别双生子,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饮酒相关变量进行拟合,估计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共纳入9 231对双生子进行分析,其中同卵双生子6 085对。同卵双生子年龄(36.91±13.07)岁,男性占56.80%;异卵双生子年龄(35.22±12.48)岁,男性占55.91%。双生子高风险饮酒者共350人,占1.90%,中风险饮酒者共367人,占1.99%。中风险饮酒受加性遗传、双生子共享环境及各自环境的影响,遗传度为24.3%(95%CI:0~56.8%),共享环境可解释50.7%(95%CI:20.4%~79.0%),特殊环境可解释24.9%(95%CI:18.3%~36.5%)。而高风险饮酒则主要受双生子共享环境及各自特殊环境的影响,共享环境可解释75.6%(95%CI:69.6%~80.8%),特殊环境可解释24.4%(95%CI:19.2%~30.4%)。中高风险饮酒的遗传度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男性中遗传度为30.8%(95%CI:9.8%~53.5%),在女性中则主要受到环境的影响。结论中高风险饮酒行为主要受环境影响,有一定的性别差异,且随着饮酒量的增加,环境对于饮酒行为的影响作用更趋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压疮不良事件报告的相关情况,期望从系统层面上改善压疮事件的报告,规范护理人员的报告流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基于结构化方法审查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9月30日的207例儿童压疮报告事件。结果207例儿童压疮事件中34例(16.43%)为院前发生,173例(83.57%)为院内发生。易发生压疮的儿童特征为男性、心脏重症监护室住院、枕骨处、I期。111例院内压疮事件属延迟上报,迟报率64.16%,迟报时间38(143)d,报告系统中缺失填报项目多。与院内压疮事件缺报相关因素为发生科室,迟报相关因素包括枕部和I期压疮。结论儿童压疮发生有其自身特点,需针对压疮发生的薄弱环节、高风险人群做好预防。压疮不良事件报告数据缺失、迟报较多,应简化、标准化不良事件报告流程,改进医院不良事件管理系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粒径大小对γ辐照中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中胶原结构的影响以及辐照保护剂的有效性。方法取同一供体的冻干皮质骨,依据Urist改良法制备不同粒径的(0.5~1.0 mm、1.2~2.8 mm、3.3~4.7 mm及5.7~7.0 mm)DBM样品,按照不同剂量分为:0 kGy、15 kGy、25 kGy及25 kGy(辐照保护剂),真空密封后储存于-80℃冰箱待用。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胶原表面形态,大体观察胶原表面结构损伤的程度;将样品按照0.2 g/ml生理盐水比例在50℃条件下72 h,利用浸提液颜色深度观察胶原被辐照损伤的程度;使用2,4-二硝基苯肼(吸光光度计法)测定样品中羰基含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钠凝胶电泳法(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测定样品中胶原分子量的变化;利用差示热量扫描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检测样品热变性温度以观察胶原热稳定性。结果样品浸提液颜色与γ辐照剂量相关度较高,未辐照样品浸提液颜色清亮,而在同粒径下随辐照剂量加大浸提液黄色逐渐加深,5.7~7.0 mm粒径组颜色相对较浅;25 kGy组相比于25 kGy+保护剂组浸提液颜色加深。扫描电镜观察到γ辐照导致胶原结构紊乱,纤维断裂,随着辐照剂量增大损伤区域增多,当粒径增大时,损伤区域有减少的趋势;相比于25 kGy组,25 kGy+保护剂组胶原结构性破坏减少。差示热量扫描法得出样品热交换曲线,随着粒径增大,热变性温度有增高的趋势,粒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F=189.4,P<0.001);同粒径间差异不明显。SDS-PAGE发现同粒径下γ辐照剂量愈大,胶原分子量愈小;同辐照条件下随粒径较小,高分子量胶原含量减少明显;225 kGy+保护剂组相比于25 kGy组,高分子量增多。羰基含量结果显示在同一粒径下,γ辐照使羰基含量增多,0.5~1.0 mm组(F=13.631,P=0.002),1.2~2.8 mm组(F=6.390,P=0.016),3.3~4.7 mm组(F=5.630,P=0.023),5.7~7.0 mm组(F=4.150,P=0.048)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粒径间随着粒径增大羰基含量逐渐减小但差异统计学意义(F=0.560,P=0.650)。结论γ辐照与胶原的氧化损伤具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随着γ辐照剂量的增加,胶原损伤程度逐渐增加;DBM的粒径大小影响着胶原对γ辐照的敏感度,随着粒径的减小,DBM颗粒更易被γ辐照损伤;辐照保护剂在辐照过程中对胶原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在针刺结合基础治疗后对于受损皮质脊髓束结构的重塑特征。材料与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3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各18例。对照组采取神经内科基础中西医治疗,针刺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行针刺治疗。分别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侧皮质脊髓束全段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均值以及每100个节点上FA值的变化。结果(1)经治疗后(3个月末),针刺组与对照组患侧皮质脊髓束全段平均FA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虽然治疗后患侧皮质脊髓束全段平均FA值在针刺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基于100个节点的局部FA值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治疗后针刺组患侧皮质脊髓束在局部节点上的FA值具有显著增高(P<0.05,FDR校正),差异段主要分布在纤维束中段(第50~ 60节点段)及顶段(第88~ 100节点段)。结论针刺能有效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皮质脊髓束结构重塑,为临床应用针刺改善偏瘫提供了较客观的影像学证据。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东阳市人民医院5例乳腺具有微乳头状结构的单纯型黏液癌(micropapillary pattern of pure mucinous carcinoma of the breast,MPPPMC)的临床病理特征。本组5例具有MPPPMC均为绝经前女性,年龄范围为37~48岁,5例患者中3例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3例患者行乳房改良根治术、1例保乳+前哨淋巴结活检、1例保乳+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1例口服内分泌药物+放疗、4例口服内分泌药物+化疗+放疗、2例靶向药物赫赛汀治疗。具有MPPPMC是一种界于单纯型黏液癌(pure mucinous carcinoma,PMC)与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之间的特殊类型,该类型发病年龄较黏液癌年轻,预后较黏液癌差,是否是乳腺IMPC或PMC的一种独立亚型目前仍未达成共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缺损及畸形修复手术中肋软骨支架的构建方法及增强支架稳定性的方法。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鼻整形与再造中心收治鼻缺损及鼻畸形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6~43岁,平均21岁。8例为鼻缺损,5例为Tessier 0号颅面裂畸形(面正中裂),2例为Binder综合征。均采用榫卯结构构建肋软骨支架的方法进行修复。观察患者术后效果。结果本组15例,随访时间6~46个月,鼻部支架均未见坍塌。除1例管状鼻患者出现支架整体偏斜,余患者肋软骨支架基本居中、无明显移位;3例患者出现单侧鼻翼缘退缩,1例Binder综合征患者鼻尖轻度上旋。患者对术后效果基本满意。结论在鼻缺损及畸形修复术肋软骨支架的构建中引入榫卯结构,可以有效增加支架的稳定性。
简介:【摘要】 目的: 评价在腹腔镜下组织结构分离技术(component separation technique, CST)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0例行腹腔镜下组织结构分离技术间质瘤局部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组织结构分离技术手术,所有病例均是生长于胃壁的单一肿瘤。术中术野稳定、清晰,无肿瘤破裂,无中转开腹手术。术后病理报告示间质瘤。中位手术时间 64(48~92) min,中位失血量 38( 22~105) 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 5( 4~7) d。术后 1 例患者发热,经对症治疗后治愈。术后随访12个月,无局部复发病例,无穿孔,出血等相关术后远期并发症。结论: 应用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行腹腔镜下胃间质瘤切除术,新颖、可行、术后并发症少,可广泛应用于胃部间质瘤的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 SNP-array)技术对于检测Y染色体结构异常胎儿的价值。方法收集8876例羊水标本,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诊断胎儿Y染色体结构异常,同时采用SNP array技术明确断裂位点。结果8876例羊水标本中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14例Y染色体结构异常,发生率为0.16%。SNP array技术明确了1例del(Y)和2例idic(Y)的断裂点分别发生于Yq11.222,Yq11.23和Yq11.21,分别缺失AZFb+AZFc,AZFc和AZFa+AZFb+AZFc。结论Y染色体易发生结构变异,可以是多态性的inv(Y)或Yqh-,也可以是致病性的del(Y)或idic(Y)。SNP-array检测能够明确Y染色体结构异常的致病性,有助于准确的遗传咨询。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浆galectin-3表达与心脏结构、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102例,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为Ⅰ级19例、Ⅱ级26例、Ⅱ-Ⅳ级57例。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心脏结构和功能参数,按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LVEF≤40%组(n=35)、LVEF>40%组(n=67),按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分为LVEDD<50 mm组(n=19)、LVEDD 50~70 mm组(n=60)、LVEDD>70 mm组(n=23),分别进行血浆galectin-3和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水平组间比较。心功能NYHA III-IV级患者使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按疗效分为无效组和有效组,比较两组血浆galectin-3和NT-proBNP水平。比较不同NYHA分级患者血浆galectin-3、NT-proBNP水平和超声心动图参数。结果LVEF≤40%组血浆galectin-3、NT-proBNP水平均显著高于LVEF>40%组(均P<0.05)。血浆galectin-3水平随LVEDD增加而升高(均P<0.05)。LVEDD 50~70 mm组血浆NT-proBNP水平高于LVEDD<50 mm组(P<0.05)。心功能NYHA Ⅲ-Ⅳ级患者治疗后疗效评价显示有效51例、无效6例。有效组治疗后血浆NT-proBNP、galectin-3水平低于治疗前,无效组治疗后血浆NT-proBNP、galectin-3水平高于治疗前(均P<0.05)。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III-IV级组患者血浆galectin-3、NT-proBNP及LVEDD水平均高于Ⅰ级组,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LVEF低于Ⅰ级组(均P<0.05)。患者血浆galectin-3、NT-proBNP水平随心功能分级增加而升高(均P<0.05)。结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浆galectin-3表达与心脏结构、功能改变有关联。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构性反馈框架应用于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课后问诊教学的效果。方法将天津医科大学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338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教学,实验组采用常规教学结合SP应用结构性框架进行反馈。比较应用结构性反馈框架教学前后实验组学生的问诊考核成绩及对SP问诊的满意度调查。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以及卡方检验。结果实验组经结构性反馈框架教学后问诊考核总分[85.750(80.875,89.000),P<0.001]、现病史[38.000(33.000,42.000),P=0.022]、既往史[4.000(4.000,5.000),P=0.008]、个人史[2.000(1.000,4.000),P<0.001]等方面的成绩均提高显著,且病史搜集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9.000(9.000,10.000),P=0.002]。实验组学生普遍希望在今后的课程中参与课后SP指导练习,并认为SP教学法对提高临床思维帮助很大(P=0.000)。结论将结构性反馈框架应用于课后SP问诊教学中效果明显,值得在问诊教学中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发模仿天然骨组织细胞外基质微纳结构的多孔矿化胶原基质,探讨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迁移及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采用仿生矿化法合成多孔胶原基质支架材料,使用micro-CT、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检测多孔矿化胶原基质微纳结构、机械性能,体外细胞共培养检测胶原基质对BMSCs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大鼠下颌骨临界骨缺损植入支架材料后比较各组支架材料引导骨再生的能力。结果仿生矿化法可制备疏松多孔、含纤维内纳米磷灰石的胶原基质支架材料(MIA);与传统含纤维外磷灰石的胶原基质材料(MEA)相比,MIA具5倍以上的杨氏模量;体外接种2、14 d可观察到MIA组BMSCs细胞MTT染色和细胞渗透深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体内植入10周后MIA组缺损区域明显减小,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和Osterix阳性细胞增多。结论仿生多孔纤维内矿化胶原基质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新骨形成,是具备临床应用前景的骨再生支架材料。
简介:摘要目的母乳喂养与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的神经发育改善有关,但其机制尚不清楚。这项研究利用定量磁共振成像(qMRI)技术比较了母乳喂养和配方奶喂养的早产儿脑部总体发育和脑白质发育情况。方法我们前瞻性纳入了体重<1 500 g且胎龄<32周的早产儿,并在纠正胎龄足月时行头MRI检查。使用体积分割来计算局部和总脑容量,并使用弥散张量成像来评估脑白质微结构发育情况。我们从病历中获取早产儿的每日营养数据。结果总共获取了68例(44例母乳喂养和24例配方奶喂养)生后1周内入院的早产儿营养和MRI数据。与配方奶喂养相比,母乳喂养者其总脑容量(P=0.04)以及杏仁核海马和小脑体积(P<0.01)显著增大。母乳喂养者的胼胝体、内囊后肢和小脑等处的脑白质微结构发育更加完善(P<0.01至0.03)。结论这项小样本的探索性研究得出:与配方奶喂养相比,母乳喂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在矫正胎龄足月时的局部脑容量显著增加且脑白质微结构发育明显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髁突骨小梁结构单元感兴趣区(volume of interest,VOI)的分布特点,分析髁突骨小梁的三维影像解剖形态特征。方法对北京大学医学部遗体捐献的1例61岁男性尸体右侧髁突标本的micro-CT影像进行分析。在髁突骨小梁范围内不同层面按规律尽可能多地排列直径2 mm、高度2 mm的圆柱体VOI单元,且各VOI单元无交叉区域。将选取的VOI单元划分为内、中、外、前、后共5个区,从上到下共6层,通过分析每个VOI单元的骨矿物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total volume,BV/TV)、骨比表面积(bone surface area/bone volume,BS/BV)、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bone number,Tb.N)、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spacing,Tb.Sp)以及骨小梁模式因子(trabecular bone pattern factor,Tb.Pf)等7个形态学参数,获取髁突骨小梁整体三维影像解剖形态特征的分布情况。结果本研究扫描的髁突标本共选取34个VOI单元,BMD、BV/TV、Tb.Th和Tb.N在中区均值较大,内区均值最小,在1、2、5、6层前区>后区,3、4层后区>前区;BMD在1层[(332.66±97.11) mg/cm3]和6层[(344.24±45.68) mg/cm3]较高,2层[(255.79±41.06) mg/cm3]最低;BV/TV和Tb.N在1层较高,5层最低;Tb.Th在1层[(0.11±0.03) mm]较高,其余层数值相近且较低。BS/BV、Tb.Sp和Tb.Pf在1层较低,总体上内区和外区较高,中区和前区较低,1、5、6层后区>前区,3、4层前区>后区。ANOVA分析显示,VOI单元的7个形态学参数在6层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5个分区间BV/TV、BS/BV、Tb.Th、Tb.N、Tb.Sp和Tb.P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MD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基于VOI单元对髁突骨小梁进行划分,获得髁突骨小梁三维影像解剖特征分布数据,显示髁突骨小梁的三维影像解剖形态区域分布不均匀,该方法可进一步分析髁突骨小梁结构的三维影像解剖形态学等特征。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咽喉部先天性结构异常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咽喉部先天性结构异常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部分特殊疾病患儿的一般资料及出生情况、喉部结构异常的疾病类型及临床特点、合并症、治疗及随访情况。按照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比较手术组与保守治疗组转归。结果共有133例新生儿咽喉部结构异常,其中喉软骨软化73例(54.88%),特殊结构异常60例(45.12%),包括咽喉部囊肿26例(19.54%),声带麻痹18例(13.53%),喉裂4例(3.00%),声门下血管瘤2例(1.50%),皮罗综合征(Pireer Robin)3例(2.25%),喉噗1例(0.75%),咽软化5例(3.75%),声门下膜狭窄1例(0.75%),其中9例患儿并喉软骨软化。辅助检查主要依靠纤维鼻咽喉镜及增强CT;22例(16.5%)患儿接受手术治疗。结论新生儿喉部结构异常需要早期诊断,根据病情评估最佳治疗方案,部分急性病例需尽早手术及多学科联合进行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