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CRP)和血白细胞(WBC)的联合数量检测在皮肤类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并且试图通过该法来指导临床用药,避免临床上滥用或误用抗菌药物。方法对本院2013年12月-2014年7月间收治的150例皮肤病病例(细菌感染类、病毒感染类)进行实验分析,将结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①150例患者中CRP增高者有137例(91.33%),WBC增高者有79例(52.67%),并且有36例(24%)患者WBC正常,单CRP增高。②细菌感染类皮肤病CRP含量远高于病毒感染类CRP含量,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RP和WBC联合检测法能够提高细菌感染类皮肤病的检出率,另外,对部分患者的WBC变化出现特异性可以通过CRP检测进行辅助,判断患者是否产生了细菌耐药株。
简介:摘要目的为检测miR-124在甲状腺乳头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miR-12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中的相关功能机制。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5年4月在我院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50例无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新鲜组织,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原发灶组织、其对应的30例转移淋巴结癌组织,以及50例甲状腺腺瘤肿块旁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PCR方法检测miR-124,ELISA法检测检测IQGAPl在无转移甲状腺组织、有转移甲状腺癌原发灶、转移灶组织、腺瘤肿块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real-timePCR检测在腺瘤肿块旁组织、无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有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原发灶、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灶中miR-124的相对表达量依次降低(P<O.01)。ELISA法检测IQGAPl结果显示无转移PTC癌组织、有转移PTC原发灶、PTC转移灶腺瘤肿块旁组织中IQGAPl表达依次增加。结论miR-12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细胞中低表达尤其是淋巴结转移灶中更为明显,提示miR-124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转移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输尿管结石患者,讨论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疼痛分级,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6月--2015年5月收治的输尿管结石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基础资料,观察1个月后,根据患者的结石排出情况,划分为排石组(90例)和未排石组(7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结果经过临床分析,两组患者在淋巴细胞分数、结石大小、肾盂积水等方面,比较差异显著,临床有统计学意义,排石组高于未排石组,P<0.05。针对输尿管结石患者而言,自排方面的影响因素中,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疼痛分级均是比较重要的影响。结论通过临床研究发现,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疼痛分级,均可作为影响患者结石自排的重要因素,倘若患者的血白细胞计数在总体上<9.10×109/L,患者的结石自排率是比较低的,建议患者实施输尿管镜治疗。
简介:目的体外探讨EGFR抑制剂埃罗替尼(Erlotinib)对肾上腺皮质癌SW13细胞的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应用MTT试验观察埃罗替尼对SW13细胞系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实验检测其对肾上腺皮质癌细胞系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埃罗替尼对EGFR下游信号通路蛋白的影响,进一步阐明其作用机制。结果埃罗替尼呈剂量-时间相关地抑制SW13细胞增殖,药物作用24h时IC50为20.51μmol/L;埃罗替尼可以诱导SW13细胞凋亡,处理24h后,空白组早期凋亡率为(1.62±0.21)%,20μmol/L埃罗替尼治疗组为(13.49±0.48)%,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埃罗替尼对SW13细胞周期分布无影响。埃罗替尼下调p-ERK蛋白表达水平,但不影响p-mTOR表达水平。结论埃罗替尼可以抑制SW13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凋亡、抑制ERK信号通路有关。
简介:背景:人类原代肺脏上皮细胞在体外难以分离培养,表现为组织来源有限、细胞存活率低、增殖速度慢,缺乏上皮细胞表型分化能力等。目的:体外扩增人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建立其气液相分化模型,用于肺脏上皮细胞功能研究。方法:采用Pronase和DnaseⅠ联合消化法分离人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利用ROCK激酶抑制剂培养体系对其进行扩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细胞类型。建立气液相培养模型,扫描电镜、相差显微镜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细胞分化类型。结果与结论:通过ROCK激酶抑制剂培养体系,体外成功培养扩增了人细支气管上皮细胞。扩增细胞经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绝大部分都表达基底细胞标记角质蛋白14,提示人细支气管的基底细胞可能是肺脏上皮干细胞的主要亚群。同时,扩增细胞在气液相培养条件下分化成纤毛细胞和无纤毛柱状细胞,表明ROCK激酶抑制剂培养体系扩增的上皮细胞仍然保持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体外气液相培养模型可以促进人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分化。
简介:摘要肺癌是全世界范围内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占80%。目前的治疗策略集中到分子靶向治疗。其中,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tyrosinekinaseinhibitors,EGFR-TKIs)在NSCLC治疗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即使是最初对EGFR-TKI反应良好的患者最终不可避免都会对其产生耐药。对于EGFR-TKIs耐药机制的探索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就EGFR-TKI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人T细胞猪免疫球蛋白(ALG)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护理方法。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并且接受ALG治疗的16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积极进行护理干预,加强心理护理,密切观察及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16例患者顺利完成ALG治疗出院,无一例发生严重的过敏及较严重的出血情况,12例患者出现全身瘀斑瘀点,6例发生发热反应,4例发生皮疹,3例患者出现牙龈出现,3例出现血压升高,2例出现血糖升高,2例出现腹泻腹痛,1例出现关节疼痛,经治疗和护理均好转。结论系统严格的执行用药的方法,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合理的优质护理,对提高患者的治愈率起到重要的意义。
简介:背景:目前关于联合应用Caspase抑制剂及Cocktail蛋白酶抑制剂在胰岛细胞分离纯化过程中对胰岛细胞的影响的研究还较少有报道。目的:比较Caspase抑制剂及Cocktail蛋白酶抑制剂对胰岛细胞在分离纯化及培养过程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取新生猪,体外分离、纯化和培养猪胰岛,培养24h后分为3组:①空白对照组。②消化时加抑制剂组仅在消化过程中加入Caspase抑制剂及Cocktail蛋白酶抑制剂。③消化及培养时加抑制剂组在消化及培养的过程中均加入Caspase抑制剂及Cocktail蛋白酶抑制剂。AO-EB染色定性观察细胞形态及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细胞活力及凋亡。结果与结论:空白对照组β细胞所占百分比为66.91%,消化时加抑制剂组为84.58%,消化及培养时加抑制剂组为87.15%;空白对照组活细胞、凋亡细胞及死亡细胞的比例分别为56.52%、16.15%、21.25%,消化时加抑制剂组分别为62.27%、14.66%、14.47%,消化及培养时加抑制剂组分比为73.09%、6.83%、10.28%。结果表明,在消化以及体外培养的过程中均加入Caspase抑制剂及Cocktail蛋白酶抑制剂可明显减少细胞的损失,并且可以增加胰岛β细胞的百分比。
简介:目的:研究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高尔基体蛋白73(Golgiprotein-73,GP73)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hepatocellularcarcinoma,PHCC)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50例经病理确诊的PHCC患者、107例肝硬化患者及50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清IL-6和GP73水平。结果:PHCC患者的血清IL-6水平(中位数147.57pg/L)明显高于肝硬化患者(中位数30.75pg/L)及正常对照者(中位数0.11pg/L)(P〈0.05);PHCC患者的血清GP73水平(中位数234.56ng/mL)亦明显高于肝硬化患者(中位数128.04ng/mL)及正常对照者(中位数43.87ng/mL)(P均〈0.05);PHCC患者血清中IL-6和GP73的阳性率(68.00%、60.00%)显著高于肝硬化患者(27.1%、37.4%)及正常对照者(6.0%、2.0%)(P均〈0.05)。采用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联合IL-6或GP73诊断PHCC的灵敏度分别为76.0%和70.0%,均优于AFP单独检测(灵敏度46.0%);而3种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PHCC的灵敏度最高,为78.0%。IL-6及GP73水平与AFP水平间均无相关性,AFP阴性PHCC病例的IL-6阳性率为55.56%,GP73阳性率为44.45%。结论:IL-6和GP73可作为新的肿瘤标志物,可提高诊断PHCC的灵敏度,值得进一步扩大病例样本研究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明确LncRNACCAT1是否通过调控线粒体凋亡通路影响结肠癌细胞增殖。方法首先通过RT-PCR测定结肠癌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及多种结肠癌细胞系中CCAT1的表达量,然后设计合成si-Scramble、si-CATT1分别感染结肠癌细胞SW480,测定感染及对照组的细胞增殖能力、凋亡情况及细胞周期,并应用蛋白印迹法分析与线粒体凋亡通路相关的基因Caspase-3、Caspase-9、Bax和Bcl-2的蛋白表达。结果CCAT1在结肠癌癌组织及结肠癌细胞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细胞,敲除CATT1后的结肠癌细胞活力下降,凋亡数增加、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敲除CCAT1的癌细胞中Caspase-3、Caspase-9、Bax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而Bcl-2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长链非编码RNACCAT1能通过调控线粒体凋亡通路影响结肠癌细胞增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甲胎蛋白的变化对进展期肝细胞癌总体生存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376例进展期HCC患者,根据TACE术后AFP是否应答分组,观察甲胎蛋白的变化对进展期肝细胞癌总体生存影响.结果AFP应答与影像应答存在明显相关性.AFP>400ng/ml、肿瘤直径>5cm、肝硬化是影响TACE预后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AFP应答与影像学标准应联合应用于TACE术后HCC的预后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异型淋巴细胞和免疫球蛋白检测意义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于2013年1月~2014年2月来院治疗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35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婴幼儿2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其异型淋巴细胞和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外周血涂片检查出异型淋巴细胞325例(92.86%),治疗后检出异型淋巴细胞212例(60.57%),对照组检出异型淋巴细胞6例(3.00%),治疗前后异型淋巴细胞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异型淋巴细胞个数为(14.58±3.41)个,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98±0.4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IgA、IgG、IgM分别为(0.75±0.12)g/L、(6.75±2.56)g/L、(0.72±0.24)g/L,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12±0.28)g/L、(9.12±3.98)g/L、(0.85±0.38)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了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对急性阑尾炎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三种类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的检测结果,并与单纯性阑尾炎和化脓性阑尾炎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组急性阑尾炎术前WBC和血清CRP均较D组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CRP分别与B组、A组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组WBC分别与B组、A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反应蛋白在评估阑尾炎的病情方面优于白细胞计数,联合检测有助于评估急性阑尾炎的严重程度,可以提高阑尾炎的诊断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