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脱细胞真皮基质填充耻骨下间隙结合吸脂术、阴茎悬韧带松解术治疗隐匿性阴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北京怡德医院外科2015年10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5例成年隐匿性阴茎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为(33.2±4.6)岁,体质量指数为(28.9±5.3) kg/m2,术前站立位非勃起状态下阴茎长度为(3.0±1.3) cm。阴茎悬韧带松解结合传统阴阜部吸脂后,应用脱细胞真皮基质填充耻骨下间隙进行治疗。观察术后阴茎长度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患者的满意度。计量资料以±s表示,数据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两样本总体方差齐时)或者近似t检验(两样本总体方差不齐时)。结果术后阴茎长度为(7.3±2.1) cm,较术前增加(4.3±1.6) cm(增加143.3%);术后3个月阴茎长度为(5.4±1.8) cm,较术前增加(2.4±0.8) cm(增加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439,P<0.05)。术后出现水肿9例(60.0%)、淤斑7例(46.7%)、血肿1例(6.7%)和包皮创口愈合不良1例(6.7%)。患者术后均无性交障碍或排尿困难。10例(66.7%)患者对术后阴茎外观和功能非常满意,4例(26.6%)满意,1例(6.7%)基本满意。结论使用脱细胞真皮基质填充耻骨下间隙结合传统阴阜吸脂术和阴茎悬韧带松解术对于治疗成年隐匿性阴茎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腹膜前间隙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式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来我院行手术治疗的80例无张力腹股沟斜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腹膜前间隙修补术)与B组(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各40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价,统计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患者住院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小鼠正常肺组织在重离子射线暴露后不同时期、不同暴露剂量下转录水平表达改变,为寻找重离子放射敏感基因、研究重离子放射效应与损伤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时间梯度实验:采用14.5Gy碳离子射线对小鼠进行全肺野照射,分别于照射后3天和1、3、24周提取肺组织总RNA。剂量梯度实验:采用0、7.5、10.5、12.5、14.5、17.5、20Gy重离子射线照射后1周提取肺组织总RNA。两组实验均行全转录组芯片检测。结果重离子射线14.5Gy照射后急性期(3天)、亚急性期(1周)、炎症期(3周)、纤维化期(24周)小鼠肺部全转录组基因表达主成分分析出现各阶段差异性分离;其中以照射后3天基因表达差异最为显著,照射后1周与其余各时间点均一性最高。细胞凋亡是重离子照射后肺组织主要的细胞死亡类型,以Phlda3为中心的Gdf15、Mgmt、Bax相互关联基因是放射敏感基因(R=0.76,P<0.001)。结论本研究为重离子照射后正常肺组织生物学效应机制提供了转录水平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自制二维闪烁体探测器对主动式点扫描质子重离子加速器放疗系统进行质控检测,为质子重离子束的质量(束斑位置、束斑大小、虚源、深度分布曲线及射程等)提供快速检测方法和参考。方法探测系统由硫氧化钆闪烁体荧光屏、不锈钢板和光学数码相机组成。将质子重离子束垂直入射到闪烁体荧光屏转化为可见光,经不锈钢镜面反射至相机成像仪上形成图像信号,通过对信号分析处理,获取质控参数。结果多丝正比室和闪烁体探测测得量束斑位置偏差<1mm。多丝正比室测得束斑大小与用闪烁体探测系统器测得量值之间差值:质子为(1.40±0.59)mm,碳离子为(0.5±0.08)mm。429.25MeV/u碳离子的x、y轴虚源分别为751.8、805.6cm,与物理距离差值<1%。测得287.5MeV/u碳离子的射程为160mm。结论自制闪烁体探测器可以测量束斑位置、束斑大小、虚源、深度分布曲线及射程等。该探测器可作为一项质子重离子治疗质控的有效工具。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3例鼻内镜下等离子切除儿童鼻咽纤维血管瘤的诊疗经验。3例患儿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鼻塞、打鼾伴间断性鼻出血,其中1例为10岁女童,初期曾误诊为鼻腔恶性肿瘤并给予活检。术前根据病史、体格检查、鼻内镜、CT及MRI诊断为鼻咽纤维血管瘤。术中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栓塞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成功后即刻鼻内镜下行鼻咽纤维血管瘤等离子全程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后随访3~6个月,患儿均无鼻塞、鼻出血、脑脊液鼻漏、视力障碍等症状,检查未见肿物复发。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血清中碘含量的测定,并评价ICP-MS法与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碘的一致性。方法采用ICP-MS法测定血清中的碘含量,以铼(187Re)作为内标,优化各项参数;采用ICP-MS法和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88份血清样本,方法学评价指标包括标准曲线的测定范围、最低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并且通过组间相关分析、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Passing-Bablok回归和Bland-Altman偏差图分析评价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结果ICP-MS方法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 ~ 300 μg/L,碘浓度值与碘响应值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范围为0.999 8 ~ 0.999 9;最低检出限为1.96 μg/L;血清样测定的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RSD)范围分别为0.2% ~ 1.4%、0.4% ~ 1.8%;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0.44% ~ 108.71%。88份血清样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显著相关(r = 0.934,P < 0.05);ICC为0.932;Passing-Bablok回归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的偏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land-Altman图提示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具有一致性。结论ICP-MS测定方法最低检出限低,精密度和准确度高,简便快速且易于操作,适用于大批量血清样本中碘含量的检测;ICP-MS法与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碘结果具有一致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全麻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日间手术的护理与实践。方法:研究对象共计全麻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日间手术80例患者,研究年限在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全部患者被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围手术期护理和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护理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指标均明显更好。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
简介:摘 要:铜银和氯离子进行协同联合氯化抗菌消毒(40μg・L-1铜银游离子,400μg・L-1铜银游离子和0.3mg・L-1游离子和氯)前后用逆转录PCR的实验方法同时检测铜银协同氯化消毒前后脊灰杆菌病毒的内部核酸,并用内部免疫破坏印记检测法(DIBA)同时检测脊灰杆菌病毒的抗原性(包括蛋白质);用内部核酸免疫修复法的实验方法测定噬菌体f2的内部核酸免疫修复存活率,并用联合血清生化学法的方法同时检测噬菌体f2的抗原性.以此基础来深入探讨利用铜银和氯离子进行协同联合氯化抗菌消毒对脊灰病毒内部核酸的免疫破坏抑制作用.得出的RT-PCR的检测结果显示存在铜银脱氢离子通过协同联合氯化细菌消毒前后对脊髓灰质炎一型病毒组的ⅰ型(PVI)的特异免疫条带为明显阳性,协同氯化消毒后的ⅱ型为明显阴性;DIBA检测结果显示铜银协同氯化消毒前后的检测结果差异均为明显阳性.铜银脱氢离子通过协同联合氯化细菌消毒产生灭活免疫作用后,大肠杆菌噬菌体f2的中性核酸细胞修复存活率不会随免疫作用持续时间不断延长而显著降低;该型噬菌体的抗原性与正常细菌无明显显著差别.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低离子聚凝胺技术进行研究,同时分析其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80例我站免疫血液学实验室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受血者与供血者均分两组进行研究,针对不同组别采用常规盐水法进行检测(参照组)以及低离子聚凝胺技术进行检测(研究组),并观察两组患者交叉配血效果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再利用统计学数据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记录两组患者交叉配血效果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数据,研究组检出率及稳定性、准确度、灵敏度均优于参照组,两组组间差异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分析,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对于临床输血检验,可有效检出IgG类不规则抗体,患者交叉配血效果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均有优势性,同时输血安全性得到保障,因此,此方法建议推广并应用。
简介:摘要:众所周知,Kv1.5钾离子通道因其仅在人体心房肌当中进行表达,且特异性Kv1.5通道阻滞剂对于心房存在较高的选择性,不容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逐渐成为了后续质量房颤疾病的一大新型主导药物。以往研究发现,Kv1.5钾离子通道阻滞剂在治疗持续性、永久性以及阵发性的房颤疾病中均有着较好的效果,该药物的作用机制具体表现在延长人体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事成以及有效不应期上。本文正是基于此,对Kv1.5钾离子通道阻滞剂的结构特点以及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的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抽选的研究对象均为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医院治疗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2例,针对全体患者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椎间隙高度、VAS评分、ODI 评分、JOA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手术后患者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无显著差异(P
简介:摘要目的对左结肠后间隙分离时左原始后腹膜的走行进行活体和尸体标本解剖观察。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1)回顾性收集2018年1—12月期间,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完整脾曲结肠游离)的35例非连续患者的手术录像,对录像中的左结肠后间隙分离过程进行观察,对同期科室数码数据库的5例直肠癌根治术后标本照片进行分析;(2)前瞻性纳入该科室2020年6月手术的4例直肠癌根治术后标本进行观察;(3)纳入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的5具腹部尸体标本,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进行解剖观察,并选取腹部尸体标本中3个未分离区域,即肠系膜下动脉(IMA)根部、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含肾组织)进行Masson染色组织学观察研究。结果(1)35例手术录像观察结果:从外侧入路或中央入路分离左结肠后间隙时,有27例(77.1%)可观察到明显的"错层现象"和典型的左原始后腹膜结构,其表现为一层内外侧入路之间的筋膜屏障,为一层致密半透明结缔组织筋膜,脾曲结肠完全游离后见左原始后腹膜断端向头侧延续。(2)4例直肠癌根治术后标本解剖观察结果:取左结肠系膜的标本背侧面进行观察,可见左原始后腹膜断缘,断缘外侧为裸露的左半结肠系膜背侧叶,向下移行为直肠固有筋膜。(3)5具腹部尸体标本解剖所见:分别经外侧入路和中央入路分离左结肠后间隙,遭遇筋膜屏障,其本质为左原始后腹膜与Gerota筋膜;从尸体标本横断面观察,并继续解剖左原始后腹膜,发现从外向内,可进一步将左原始后腹膜从左半结肠系膜背侧叶剥离下来,而从内向外则无法进一步剥离。(4)组织学验证结果:IMA主干区域未见明显筋膜结构,仅在其外侧观察到被肠系膜下丛左侧束反复穿经的Gerota筋膜;内侧区域含4层筋膜结构,分别为左半结肠系膜腹侧叶、左半结肠系膜背侧叶、左原始后腹膜和Gerota筋膜,其中在左半结肠系膜背侧叶和左原始后腹膜之间可见细小脉管;外侧区域可见部分肾组织和肾筋膜,高倍视野下在结肠系膜背面可见3层清晰的筋膜结构,分别为左半结肠系膜背侧叶、左原始后腹膜和Gerota筋膜。结论左原始后腹膜是左结肠后间隙分离过程中,外侧入路或中央入路之间出现"错层现象"的解剖学基础,由于中间入路分离的起始部位Gerota筋膜被肠系膜下丛分支反复穿经,导致该区域较为致密,容易沿着该区域直接进入Gerota筋膜深面,从而使分离平面过深。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研究2020年3月—2021年09月我院收治的5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8例,将后正中入路方式应用在对照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将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应用在研究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中,观察和比较两组临床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胸腰椎骨折患者术中出血量(88.69±29.43)ml、手术时间(41.36±7.25)min、引流管置留时间(29.71±8.25)h、下床时间指标(47.82±15.33)h相比对照组的要更低,且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3.57%)相比对照组的(21.43%)要更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