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胸腔闭式引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科112例胸腔闭式引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患者中的疗效确切,对于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及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临床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96例的经验和体会。方法麻醉情况下,疝环充填物及网状补片应用于各类腹股沟疝病人;并对手术方法、时间、适应症、术后病人恢复状况、术后伤口疼痛、并发症、住院时间和复发率等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手术时间25~80min,术后24小时内均下床活动、进食,术后疼痛时间短,恢复快。结论较传统手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更符合人体解剖结构、安全可靠的术式,疗效确切,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适应症掌握充分,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可以作为腹股沟疝的首选术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阴道摘除粘膜下子宫肌瘤术式及效果评价。方法我院经反复比较经阴道子宫粘膜下肌瘤摘除术的术式①夹住肌瘤蒂根留钳法,②切除肌瘤结扎瘤蒂根法,③钳夹瘤蒂根旋转法,④钳夹子宫中下段Ⅰ型粘膜下子宫肌瘤摘除法[1]。结果600例子宫粘膜下肌瘤患者中有50例采用①术式钳夹住肌瘤蒂根后留钳法,需48小时才能取钳,病员不能下地活动,给病员带来不便,且止血钳留在阴道内不注意容易损伤,取钳后有6例出现阴道出血,量似月经刮宫后止血,有10例取钳后3天肌瘤未脱落再次用术式③取出肌瘤,1年后随访有1例宫腔息肉。术式②50例钳夹切除肌瘤后用丝线结扎瘤蒂根法,有9例术后出血,量也似月经刮宫后止血,1年后随访有3例宫内膜息肉。术式③480例子宫粘膜下肌瘤钳夹蒂根向同一方向旋转取出肌瘤后常规刮宫,术后无出血,无息肉形成。术式④20例Ⅰ型子宫中下段肌瘤钳夹取出刮宫法,出血稍多,但也不引起贫血或其它后遗症。结论0型粘膜下子宫肌瘤经阴道摘除,三种方法均操作简单,无疤痕,手术时间短,但术式③效果最好。术式④20例子宫中下段Ⅰ型粘膜下子宫肌瘤摘除手术稍难,但病人损伤小,恢复快,术中刮宫术后19例无出血,无息肉形成,有1例术中出血多用纱布填塞宫腔,次日取出纱布后无出血。四种方法均保留子宫,故在无宫腔镜条件的基层医院值得推广。
简介: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探析袋鼠式护理对早产儿神经发育所起到的作用。方法择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接收入院的早产儿,共计80例。按照随机分组的原理,将80例早产儿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组均40例。研究组选取鼠式护理法,行早产儿全面护理;而对照组,则选取传统的护理法,行早产儿住院护理。全面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并于护理之后的第2及4周,对两组的神经发育情况进行科学的评分。结果护理后的第2周,两组的神经发育情况得到改善。但研究组的各项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针对护理后第4周的神经功能评分,研究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来看,研究组(5.0%)显著低于对照组(15.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袋鼠式护理法运用于早产儿的临床护理中,可起到显著改善早产儿神经发育情况的作用,并促使其与足月娩出的新生儿一样,能够实现健康成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家庭式沟通是如何应用在妇科护理过程中的,并且对效果进行有效的分析。方法选取某院在2014年至2016年妇科收治的患者400例进行分析,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以常规护理与沟通为主,另外一组为观察组,以家庭式沟通与护理为主,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并且记录下效果。结果两组患者通过对焦虑、抑郁程度的对比以及对疾病的不确定性等对比,观察组的患者效果相比于对照组的效果更为显著,上述差异具有统计学依据。结论在今后的妇科护理中,应该积极的推广家庭式沟通,这样患者的不良情绪可以得到极大的缓解,妇科护理的满意度也得到显著的提升,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共同参与式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分娩的产妇400例进行研究,根据新生儿护理方式不同分为2组,每组200例,对照组以传统护理模式处理,研究组则采取母婴同室共同参与式护理。观察记录两组产妇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以及护理新生儿能力评分、母亲角色适应情况,并对比分析。结果两组产妇护理前焦虑、抑郁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产妇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护理新生儿能力评分与母亲角色适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婴同室共同参与式对新生儿进行护理,可以明显改善焦虑、抑郁症状,促使她们更好地适应母亲角色,并提高护理新生儿能力,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