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05年是我国渔业持续较快发展的一年。在国家宏观调控继续深入的形势下,面对能源紧缺、市场变化、竞争加剧的挑战,全国渔业工作者克难奋进,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渔业发展至今仍是以量的增长为主,粗放经营,低价、同质化竞争严重,水产品市场供大于求,质量安全不容乐观,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渔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转变增长方式,建设和谐渔业,实现渔业生产发展与渔业资源、生态环境、社会需求以及渔农增收之间的动态平衡是今后渔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和谐渔业是新时期渔业发展的主题。对于2006年水产养殖经营管理,笔者从实现“四个和谐”提出如下浅见:
简介:作为畜牧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养殖模式或称饲养方式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乃至国民的健康,决定着我国畜牧产业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关乎依靠养殖致富的那部分农民群众的增收势头能否继续保持下去,决定着我国畜禽产品能否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认可,同时也对畜牧业相关产业的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此外,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畜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在我国已进入工业发展新时期并开始实施“十一五计财”以及国内主要产业(包括畜牧业)对入世承诺将依次兑现的情势之下,我们必须对养殖模式转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应把饲养方式转变这一历史任务纳入党中央提出的新一轮五年计划期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中加以思考和操作。我们必须审时度势,牢牢把握主动,避免出现被动局面。
简介:根据省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2006年技术指导方案关于“粤东海丰县兼顾虾蟹混养、鱼虾混养”的要求,全县大部分示范户结合实际进行混养。实施结果:进行混养示范户97户,占总户数109户的90%,其中小漠镇36户,100%示范户进行混养;梅陇镇34户示范户,有27户混养,占80%;赤坑镇17户示范户有16户混养,占94%;附城镇22户示范户有18户混养,占81%。主要是以封闭半封闭的养殖模式,以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调控水质,改良底质为重点,进行虾鱼、虾蟹混养的生态健康养殖。为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主要开展如下工作:1、抓水产养殖增长方式转变的典型交流。为使水产养殖增长方式不靠单一品种(对虾),而是达到多品种生态综合养殖,合理安排不同生态位的品种(对虾、鲻鱼、草、鲢、鳙鱼)使其相安而居,让各营养级上的物质能量得到进一步转化,在虾池有限的养殖时间和空间内容纳更多的生物量,有效地提高了池塘环境的生物容量,使其共生互长,达到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目的;又虾池混养青蟹,错开放养,先放养殖虾苗一个月后,才放青蟹苗。它们共养互长,适者生存,这是生物的共性。虾怕被青蟹吃掉,拼命逃窜,加强游动,增强抵抗力,减少发病。今年推广综合...
简介:邹广严副省长在最近召开的全省市地州丝绸公司经理会上,就丝绸行业怎样渡过难关,克服走出困境提出了几条重要意见:1.丝绸业要渡过难关,当前困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前途还是光明的,但是要看到困难的严重性,要认识到不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不付出痛苦的代价是不可能的。所谓脱胎换骨的改造,包括我们思想、体制、结构、生产和经营方式上都必须按市场经济的办法对我们过去那套办法进行改造。……在思维方式上,不瞄准市场来搞生产、搞发展就叫盲目。丝绸公司不是政府,思维和工作方式都不能按政府那套办法办。机构设置要围绕生产、发展、销售来设。……要改造,不付出痛苦的代价不行。……老是怨天尤人不行,得有自我批评精神才行,……就是国际市场有点复苏,价格有点回升,我们也不见得就可以走出困境。如果我们不能对丝绸业本身的问题,对国际国内市场的容量和变化有一个清醒的、深刻的认识,恐怕这个困难就不是暂时的,不是很
简介:我国养猪生产多年来持续发展,猪肉已基本上满足了市场的需求。2006年,全国猪肉产量5224.9万吨,比上一年度增长4.3%,但影响产业发展的问题不断出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跌宕起伏。2006年,全年的生猪市场价格持续走低,而玉米价格持续高涨。全行业处于亏损状态。自20067年5月份以来,我国许多省区先后发生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对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今年5月份以来,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全国性生猪和猪肉市场价格均快速上扬,与去年价格持续走低时一样,引起国家高层领导的重视和全行业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思考。在我国这样一个以猪肉为肉食品消费主体的国家,“十一五”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怎样发展猪业,如何建设现代猪业,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市场环境、资源制约、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健康养殖以及食品安全等国家宏观政策都成为业界值得研究和深入探讨的重点问题。2007年,由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主办的中国猪业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设立主题报告和主题论坛,邀请政府官员、国内外的行业专家、企业家和一切关注猪业产业发展的人士,就产业发展的话题展开讲演,交流行业发展最受关注的热点。理顺科学发展思路,交流创新发展智慧,推进猪业和谐发展,启发业界的思考。因篇幅所限,本刊仅撷取了部分专家和企业界人士的论述予以刊登,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