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国内外对宗教性这一概念心理学研究进展,根据侧重角度列举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概念,将容易与宗教性这一概念混淆精神性和精神信仰进行了区分。并在分析常用宗教性测量工具基础上,总结出了影响宗教性因素,提出了对宗教性研究新方向。

  • 标签: 宗教 宗教性 精神性 心理测量
  • 简介:感受或者感觉材料概念有深厚哲学渊源,也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中最为基础概念之一。根据有关胡塞尔感受概念经典图像或理解,感受是内在于意识内容;意识在感受基础上构建起意向对象;感受有充实认知性意向活动功能;感受自身并非认知对象,却能够被体验到,并被现象学反思所把握。同时,感受还具有内在性、非意向性、被动性、非概念性、非构造性、非独立性等核心特征。然而,这个经典图像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困难。意识可能无需在感受基础上构建对象,感受也无法充当充实。感受概念还得不到任何认知上的确证——因为,即便根据现象学标准,反思不能为此提供任何证据。同时,感受可能也并非内在,而且还具有意向性、概念性和构造性。对经典图像合理批评倒逼我们在先验—生成现象学中寻找更为合理感受概念

  • 标签: 胡塞尔 现象学 感受 意识 意向性
  • 简介:引言本文旨在介绍可同时为有关和平理论研究以及缔造和平实践提供参考核心概念.第一部分集中论述和平与暴力;接下来我们要讨论宽恕、和解与正义.

  • 标签: 和平学理论 社会正义 暴力 正义战争
  • 简介:随着科学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科学教师意识到引领学生形成科学概念重要性。如何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是成功关键,在十几年教学实践中,我在科学概念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收到了较好效果。

  • 标签: 科学概念 教学尝试 认知冲突
  • 简介: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交换和流通手段、贮藏、支付和世界货币职能论析而描绘了货币发展历史,进而揭示了货币概念逻辑.他透析了货币通过其职能所表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现象,以及这种表现形式之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意味,从而戳破了货币现象魔术,揭开了货币之谜.马克思指出,货币表现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社会关系,并且只要这种社会关系持续存在,货币就必然产生和存在,并通过其职能展开而必然表现这种社会关系.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不同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货币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货币本质.

  • 标签: 货币 表现形式 货币职能
  • 简介:本文旨在对以赛亚·伯林《两种自由概念》发表后西方政治哲学中关于自由概念与观念争论作一综合评析。本文评介了麦卡勒姆三要素自由概念,分析了哈耶克、阿伦特以及米勒等人对自由观念划分,以揭示自由这一复杂政治哲学概念多重维度及其关联。

  • 标签: 消极自由 积极自由 伯林 概念
  • 简介:"道德勇气"是敢于捍卫道德勇气,是解决道德困境关键。拉什沃思·M.基德尔将"勇气"分为两类:"血气之勇"和"道德勇气",认为二者最重要区别在于后者为道德原则所驱动。他把"道德勇气"视作三个概念领域交集:原则、危险和忍耐,认为"道德勇气"是一种义务论式,而非后果论式。实际上,真正"道德勇气"呈现为一种"混合"样态,不仅包括行为者动机和情感,更涉及对后果审慎衡量。道德勇气能够通过实践逐渐获得,它不仅是一种德性,更是一种能力。

  • 标签: 基德尔 道德困境 道德勇气
  • 简介:正义究竟是一个伦理概念还是一个法权概念,这取决于人们判断该概念视角。对于我们来说,作为方法论唯物史观总体观,对于正义概念及其具体材料阐释积极意义在于,揭露德性失败和世界历史进程胜利之最为极端矛盾。

  • 标签: 正义概念 伦理 马克思 批判 世界历史进程 唯物史观
  • 简介:“神明”是《易传》关键概念之一,亦在先秦两汉思想范畴中被广泛使用。各家“神明”概念都与“天地”有关,并涉及天地自然造化之过程,古代“神明”不是作为某种祭祀对象而存在,也不表示神祗和鬼神意义。笔者搜集归纳有关先秦两汉“神明”之资料,发现“神明”一词之用意牵涉天地万物之“德”概念。古人认为,天地万物之死生运行皆源自“德”,皆由神明之安排,但“神明”并不具备造物主身份,而是天地合德概念。“神明之德”被视为万物造化原因,若以两个字来表达“神明”本质,则应是“生机”一词。郭店《太一》阐明了“神明”体现天地相辅,于是“神明”作用即是天地之间媒介、气化主宰者,故为“生机”。荀子“神明”观念,保留天地观出发点,但同时集中于微观宇宙——“人”核心概念。苟子对“神明”定义近于黄老学派,既将“神明”视为“道”唯一产物,又看作知“道”唯一依据。只是黄老学派以神明论及天地观,而苟子藉此来探讨儒家“君子养心”之议题。荀子之外,养生学派也将“心”视为“神明出”器官,然而养生学派观点是在表达“神明”是人中“生机”,而苟子藉此“神明”观,来探讨认识论伦理问题。苟子神明观,被宋明理学所继承。

  • 标签: 易学 荀子 天地 神明
  • 简介:为探讨亲子关系、消极社会适应和网络成瘾关系,采用问卷法对六个城市共2324名中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冲突型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得分最高,依恋型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得分最低;(2)消极社会适应在亲子依恋和亲子冲突对网络成瘾预测中均起部分中介作用;(3)消极社会适应中介作用受到性别的调节。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积极和消极亲子关系对网络成瘾共同作用机制,为从家庭层面干预和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状况提供了参考。

  • 标签: 青少年 亲子关系 消极社会适应 网络成瘾
  • 简介:从语义演化、内在逻辑及现实历史演进三个层面看,中国传统政治精髓在于“正人”“治民”。秦汉之后大一统之政乃是中国特有“政治”发展演变必然结果。中国传统“政治”概念本身就蕴涵着这一发展趋向。儒家政道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主导原则,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顺应传统“正人”之“政”发展趋势,并以更大综合性,为之提供更充分理论论证,且使之在实践上得以更有效地贯彻和深化。

  • 标签: “政治” “正人”之政 以“攵”而“正” “大一统”之政 儒家政道
  • 简介:“Fetishism”,在汉语中,这个外来词有两个同等通行译法:“拜物教”和“恋物癖”。两个译法恰好对应着两种不同论述语境,即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学。而这两种论述语境所关注层面既有不一样地方,又有相互重叠地方。不一样地方在于:一个是从商品生产逻辑来讨论“fetishism”(拜物教)社会构成及其后果,是一种社会症状阅读;另一个则是从主体欲望运作来讨论“fetishism”(恋物癖)心理机制及其效果,是一种主体症状阅读。相互重叠地方则在于:它们都关注作为对象“fetish”(物神)既可以感知而又超感觉幻象特质,关注这一幻象运作在社会和主体那里造成特异效果。本文重点就是要从不同论述语境来厘定“fetishism”性质及其构成机制。

  • 标签: 拜物教 恋物癖 奇观化
  • 简介:经典力学革命中起核心作用是运动概念变化。亚里士多德力学把运动理解成位移,这种运动概念与因果解释图式一起,限定了力学解释基本特征。为了解决抛体问题而引入冲力理论是一个过渡,伽利略在用冲力理论解释自由落体运动时改变了思考问题方向,转向新运动概念——运动就是瞬时运动。这个概念结合力学解释因果图式预告了惯性定律。

  • 标签: 概念图式 力学革命 位移 瞬时运动 惯性定律
  • 简介:有关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一直以来主要集中在他前期与后期思想上。但他哲学在前后转型时,中间曾经历了一个思想剧烈变化过程。1929年,维特根斯坦返回剑桥,并提出与他前期哲学思想不同思想——现象学思想。维特根斯坦将我们感觉的当下经验视作"现象",用来描述这种现象就是他提出"现象学语言"。现象学语言作为描述现象工具以及现象显示场域,在对现象描述中尤为重要,所以阐释现象学语言过程就是展开维特根斯坦对现象思考过程。维特根斯坦将我们对一个实体描述划分为两种描述方法,一种是将它当作物理对象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另一种是根据我们感觉直接经验得来现象和现象背后逻辑形式要用现象学语言才能描述。维特根斯坦对于现象学语言描述现象选取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他多次提到"颜色不相容"现象。颜色不相容就是说"同一个地方不能同时存在两种颜色"。颜色不相容可能性不是事实可能性而是逻辑上可能性,因为颜色不相容是由于颜色系统自身逻辑形式决定,表达它命题,也受到命题内在句法规定。所以现象学语言是一种先验性研究。但是现象作为"似是而非的当下"与在时间中现象学语言是矛盾,并且现象学语言由于自身描述是个体感觉经验,它与私人语言一样,一旦存在就会造成语言表述与交流功能丧失,所以它们不可能存在于共同体中。由于外在与内在原因,现象学语言在1929年底被维特根斯坦放弃了,同时维特根斯坦将目光聚集在了日常语言上,渐渐展开了他后期哲学。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现象学 现象学语言 日常语言
  • 简介:获得愉悦游戏体验是网络游戏玩家最重要游戏目的与动机之一。所谓网络游戏体验,是指网络游戏玩家和网络游戏诸要素在一定游戏情境下交互作用产生认知和情绪反应。本文在网络游戏体验概念界定基础上,着重介绍了网络游戏体验结构、类型及测量方法,概述了网络游戏体验前因和后果变量。文章最后指出,完善网络游戏体验测量方式、改进网络游戏体验研究方法、澄清网络游戏体验与网络游戏成瘾关系、拓展网络游戏体验应用研究是未来研究方向。

  • 标签: 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体验 网络游戏成瘾
  • 简介:蒸汽机在工业革命中伟大历史作用不可轻视,但工业革命起点是“机器”工具机而非动力“蒸汽机”。在马克思看来,仅仅作为生产力机器自身还不能算是经济范畴,yl有纳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对立统一关系“机器”概念,才是经济范畴。马克思强调“工具”与“机器”本质区别,其实质就是强调“机器”经济范畴意义,而不是机器单独生产力意义。对于科学技术伟大历史作用,必须从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对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变革视角理解。

  • 标签: 马克思 机器 经济范畴 工业革命
  • 简介:在全球化时代,各自代表着不同中心论文化传统和文化形态如何共存?跨文化理解,甚至一种普遍意义上跨文化哲学是可能吗?针对这些问题,奥地利哲学家维默(FranzMartinWimmer)设计了"多极对话"(Polylogues)模式,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为哲学发展和跨文化理解与交流提供了一套哲学实践模式。一方面,哲学植根于具体文化传统和语言;另一方面,哲思活动本身与文化传统又不完全重合,而是要克服文化传统和历史偶然性、追求普遍真理和共同哲学。作为跨文化哲学实践策略"多极对话"既要提防中心主义普世论,也要排除分离主义个殊论。

  • 标签: 文化 跨文化哲学 文化中心论 多极对话
  • 简介:"小康"一词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但始终蕴含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政治理想。鸦片战争后,现代意义上"小康"概念也在救亡图存背景下应运而生,在各个阶级和阶层构建和实践下,"小康"概念不断丰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为了完成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在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成分基础上,给予"小康"更多时代内涵,使得"小康"逐渐成为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目标。党十九大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现阶段中国奋斗目标,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阶段,"小康社会"逐渐演变为现代中国重要概念符号。考辨"小康"概念源流,不仅可以了解"小康"内涵变迁过程,还可以透视各个社会力量对"小康"价值要求和实现政治社会秩序主张。

  • 标签: 小康 社会 概念 源流
  • 简介:<正>自本世纪初以来,概念形成问题一直是心理学一个传统重要研究课题。在很长时期内,心理学有关概念研究几乎完全限于概念形成过程,而概念结构问题,即概念是由哪些因素构成以及这些因素相互关系如何,则没有受到心理学家重视,很少得到直接研究。但是,概念结构问题与概念实质密切有关,所以概念形成

  • 标签: 析取概念 概念结构 概念形成 形成过程 人工概念 特征表
  • 简介:毫无异义,历史概念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核心概念,然而,对它理解却并非毫无疑义,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概念。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概念时候,很少直接由其历史概念本身逻辑切入,多是由物质生产、交往形式等概念切入,这就导致了对历史概念本身逻辑某种程度上忽视。本文从马克思研究历史概念逻辑向度切入,认为在《形态》中,马克思研究历史概念思路是在三重逻辑向度中蜿蜒前行,一是客体向度,二是主体向度,三是批判向度。这三种向度是相互缠绕,在批判中厘清历史与自然、历史与社会等客体关系,在批判中廓清历史主体创造历史现实关系,在批判中划清与所谓人本主义、"真正社会主义"、青年黑格尔派历史观界限。这种逻辑向度上全面覆盖,保证马克思凝练出了科学历史概念

  • 标签: 《德意志意识形态》 历史概念 客体向度 主体向度 批判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