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4年8月到2016年1月间收治的ICU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住院天数、插管时间。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8.36±0.78)d,短于对照组(11.76±0.7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插管时间(6.18±0.62)d,短于对照组(9.41±0.81)d;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5.45%低于对照组16.07%(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效果明显,极大地缩短了患者的康复时间,对ICU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癌病人经腹腔植入中心静脉导管行腹腔热灌注洛铂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我院82例卵巢癌病人,根据治疗方法分两组,对照组行全身静脉化疗,观察组行腹腔热灌注洛铂治疗,对比两组疗效、毒性反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人附睾蛋白4(HE4)水平。结果两组病人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毒性反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后2组患者HE4和VEGF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效果更显著(P<0.05)。讨论腹腔热灌注治疗卵巢癌病人,可降低药物对消化道、肝肾功能、骨髓造血等毒性反应,促进血管内皮因子生长,提高HE4水平,治疗效果确诊,可推广运用。
简介:目的调查分析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NSICU452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和药物耐药性情况。结果452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21例,感染率4.6%。股静脉部位置管感染率(10.5%)高于颈内静脉(4.0%)和锁骨下静脉(2.6%),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55,P=0.008)。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患者中共分离鉴定出病原菌2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3株(50.0%),革兰阴性菌11株(42.3%),真菌2株(7.7%)。革兰阳性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最常见;革兰阴性菌中以肺炎克雷伯菌(4株)、黏质沙雷菌(3株)最常见;真菌为白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各1株。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前2位是表皮葡萄球菌(19.2%)、肺炎克雷伯菌(15.4%);13株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克林霉素有较高的耐药率;11株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唑林、哌拉西林有较高的耐药率;2株念珠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等药物高度敏感。结论NS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中以革兰阳性菌为主,表皮葡萄球菌最为常见,革兰阴性菌中以肺炎克雷伯菌较为常见,且耐药率均较高。临床应注意无菌操作,并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减缓耐药性的产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所致机械穿刺性静脉炎应用康惠尔水胶体敷贴治疗的疗效。方法从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接收的PICC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并且将其平均分为甲组与乙组,每组40例。甲组采取湿热敷预防机械穿刺性静脉炎,而乙组则采取康惠尔水胶体外敷,7d后观察两组患者发生械性静脉炎的几率。结果甲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几率25.0%,显著高于乙组的10.0%,两组对比差异颇为显著,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康惠尔水胶体敷贴预防治疗周中心静脉导管所致的静脉炎,效果显著,应用价值高。
简介:目的探讨骨感染病人外周导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45例行PICC置管的骨感染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统计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145例骨感染病人中发生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27例,发生率为18.62%,并发症以导管相关性感染为主。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人年龄、PICC置管操作护士年资、导管管腔数、导管留置时间、是否有其他自身疾病是病人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是否有其他自身疾病经哑变量处理后,患糖尿病与免疫抑制类疾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人年龄大于65岁、患糖尿病或免疫抑制类疾病、PICC置管操作护士年资小于10年、使用双腔PICC导管及导管留置时间大于20d是引起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应及时给予相应临床预防与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深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在临床上应用。方法对200例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患者采用深静脉导管置入胸腔内,持续闭式引流并行胸腔内注射药物的治疗,加强术前、中、后的护理。结果对200例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患者采用深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并行胸腔内注射药物的治疗,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引流过程中32例出现过堵管,24例给予无菌生理盐水20ml冲管后引流通畅,7例因堵管分别于术后第8天、第10天拨管,有3例导管脱落,予以重新置管,200例患者均未出现局部感染、皮下气肿及气胸等并发症,患者的胸腔积液压迫症状均在24小时内缓解。结论深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具有穿刺成功率高,操作简便,安全可靠,便于控制引流速度。患者易耐受、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系统化护理干预对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肺癌化疗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通过收集60例到我院就诊的将PICC植入经外周静脉的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PICC护理,而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对患者实行系统化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和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不如研究组肿瘤患者,且研究组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癌化疗患者进行系统化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患者在经外周静脉植入PICC后的疾病不确定感,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心静脉置管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以此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25例为研究对象,将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列为观察组,没有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列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制定有效的防范对策。结果观察组有患者8例,对照组有患者17例。中心静脉置管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32.0%。影响中心静脉置管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有年龄、置管位置、肿瘤类型和活动程度等。结论中心静脉置管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有年龄、置管的具体位置、肿瘤类型和患者的活动程度等。院方应根据这些因素制定有效的防范对策,以改善临床中心静脉置管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不同卧位对患者中心静脉压(CVP)监测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价。方法利用计算机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及维普期刊网等途径,以“不同卧位”、“中心静脉压”、“影响”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针对所有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的6篇文献资料中,共涉及288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30°半卧位和45°半卧位时所测量的CRP水平均与平卧位时测量的CVP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当尽量采取同一体位对患者的CVP进行监测,针对无法采取平卧位进行CVP监测的患者,应当采取其他体位对其进行CVP监测,避免频繁更换体位对患者的CVP监测结果产生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频脉冲电疗法治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致静脉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120例PICC置管致静脉炎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各40例,分别给予中频脉冲电疗法、康惠尔水胶体敷贴和湿热敷治疗,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和红肿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1、2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1、2组的治愈率分别为55.0%、22.5%、12.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频脉冲电疗法治疗PICC置管致静脉炎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在小儿临床中的应用与护理。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医院接收的静脉输液给药的患儿184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纳入患儿92例。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静脉穿刺方法,观察组患儿应用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发生不良事件的几率,同时对比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治疗期间,观察组患儿发生不良事件的几率为3.26%,低于对照组患儿的15.22%(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95.05%,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的79.35%(P<0.05)。结论在小儿临床疾病的治疗中,对于静脉输液给药,应用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同时辅以良好的临床护理,可有效减少反复穿刺对患儿造成的不良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护理管理在控制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液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收治的200例使用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管理前后前期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为护理管理后,对照组为护理管理前,每组各100例。对护理管理前后感染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同时比较护理管理前后两组的住院时间以及导管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的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液感染发生率为4%,对照组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液感染的发生率为13%,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与导管留置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护理管理,能够有效的降控制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液感染情况,降低感染的发生,对患者住院时间以及导管留置时间的缩短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