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MCA)M1段闭塞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提示同侧大脑前动脉(ACA)及大脑后动脉(PCA)偏侧优势与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SL)成像提示动脉内高信号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经MRA提示单侧MCA M1段闭塞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33~78(51.2±7.6)岁。依据有无ACA、PCA偏侧优势分为偏侧优势组和对照组,通过3D ASL成像序列,对比两组动脉内高信号显示差异。同时测量患侧MCA供血区脑血流量(CBF)值,并依据DWI序列统计梗死区面积。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60例患者中,偏侧优势组出现动脉内高信号为87.9%(29/33),对照组为48.1%(13/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62,P<0.001)。偏侧优势组MCA供血区CBF值为(56.43±11.65)ml/100 g×min,高于对照组的(42.58±14.52)ml/100 g×min,同时偏侧优势组梗死区面积小于对照组[(262.25±86.52)mm2比(768.54±168.65)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01、-15.017,均P<0.001)。结论大脑动脉偏侧优势及动脉内高信号均可提示单侧MCA M1段闭塞后软脑膜侧支循环建立状态,但动脉内高信号更为敏感和准确,侧支循环的建立对于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临床预后均具有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非酮症性高血糖合并偏侧舞蹈症的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I表现,探讨CT及MRI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以舞蹈症为主要临床表现,且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异常CT及MRI表现的糖尿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4例患者发病时血糖水平为19.8~32.5mmol/L,平均26.3mmol/L,尿酮体(-)或(+)。结果头颅CT显示单侧或双侧基底节区呈高密度;MRI示T1WI呈不均匀高信号,边界清楚,T2WI呈稍低或混杂信号。结论非酮症行高血糖合并偏侧舞蹈症可伴有异常脑部影像学改变,单侧或双侧基底节区CT高密度且MRIT1WI高信号是其特征性表现。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对煤矿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对皮带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皮带运输机又名皮带机,皮带机是使用运输带运送物料的机械,皮带机运送物料的同时会发生皮带偏移等故障,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些故障,保障皮带机的运输,在日常的安装过程中要注意皮带机的安装过程,确保安装的零件没有问题,同时在机械的保养工作上也要加大力度,保养对于机械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能够对皮带机的安全维护起到重要作用,由于皮带运输机具有很多的特点,比如说运输物料的能力强、运输的范围广、使用简单、并且资源耗费较少。本文首先分析了皮带机跑偏的规律,其次探讨了跑偏原因,最后就皮带机防偏技术分析,以供参考。
简介:摘要:带式输送机是煤矿企业自动化生产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运输设备。带式输送机与其他运输设备相比,其运输距离、运输量等方面都更加突出,其具备较强的运输能力及开采后的高效率运输能力,已经成为煤矿高效开采一体化技术的关键设备。在煤矿的开采过程当中,带式输送机的连续输送性能,不仅可以用于水平运输,同时有角度的输送部位也可以使用,广泛应用于矿井下、矿井地面以及露天的采矿场。作为井下煤炭输送、装卸等工作的主要承担设备,皮带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结构主要包括机架、纠偏装置、皮带、电机驱动装置、张紧装置以及控制报警装置等,结构较为简单且便于维修,承担了井下大部分煤炭的运输任务。但皮带机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跑偏问题,如此一来,一些细小的煤块就会掉落到皮带外,需要进一步装卸运输,极大地降低了井下工作的效率。此外,跑偏状态下皮带与齿轮以及其他部件并不吻合,极易与其内部部件发生摩擦而导致皮带破损,对皮带机的使用寿命有着较大的影响,若不及时对跑偏现象进行处理。
简介:摘要:带式输送机是煤矿企业自动化生产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运输设备。带式输送机与其他运输设备相比,其运输距离、运输量等方面都更加突出,其具备较强的运输能力及开采后的高效率运输能力,已经成为煤矿高效开采一体化技术的关键设备。在煤矿的开采过程当中,带式输送机的连续输送性能,不仅可以用于水平运输,同时有角度的输送部位也可以使用,广泛应用于矿井下、矿井地面以及露天的采矿场。作为井下煤炭输送、装卸等工作的主要承担设备,皮带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结构主要包括机架、纠偏装置、皮带、电机驱动装置、张紧装置以及控制报警装置等,结构较为简单且便于维修,承担了井下大部分煤炭的运输任务。但皮带机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跑偏问题,如此一来,一些细小的煤块就会掉落到皮带外,需要进一步装卸运输,极大地降低了井下工作的效率。此外,跑偏状态下皮带与齿轮以及其他部件并不吻合,极易与其内部部件发生摩擦而导致皮带破损,对皮带机的使用寿命有着较大的影响,若不及时对跑偏现象进行处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移位情况,探讨偏侧咀嚼与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ADD)患者移位类型和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根据临床症状和颞下颌关节MRI诊断为ADD的111例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78例,年龄(31.0±10.9)岁(18~60岁)。根据有无偏侧咀嚼将患者分为无偏侧咀嚼组(40例)和偏侧咀嚼组(71例)。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关节杂音和张口受限及ADD类型。根据偏侧咀嚼的侧别,将偏侧咀嚼组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分为偏侧咀嚼同侧和对侧,观察偏侧咀嚼组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的疼痛、关节杂音以及ADD的分类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偏侧咀嚼与临床症状和移位特点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无偏侧咀嚼和偏侧咀嚼两组患者中,偏侧咀嚼组患者出现疼痛的比例[89%(63/71)]显著高于无偏侧咀嚼组[70%(28/40)](P<0.05)。偏侧咀嚼组患者偏侧咀嚼同侧和对侧出现疼痛和关节杂音的比例均有显著差异,同侧出现疼痛和关节杂音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侧(P<0.05)。MRI检查显示偏侧咀嚼组患者出现双侧ADD的比例[58%(41/71)]显著高于无偏侧咀嚼组[37%(15/40)](P<0.05)。偏侧咀嚼患者同侧和对侧关节出现无关节盘移位、可复性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 reduction, ADDwR)和不可复性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ADDwoR)比例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偏侧咀嚼患者左右侧关节出现无关节盘移位、ADDwR和ADDwoR比例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侧咀嚼组患者同侧出现ADDwoR的比例显著高于对侧(P<0.05)。偏侧咀嚼与ADD患者的疼痛症状(OR=3.375)和关节盘移位的侧别(OR=2.278)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偏侧咀嚼ADD与无偏侧咀嚼ADD患者的移位类型与临床表现不同,前者出现疼痛和双侧关节盘前移位的比例显著高于后者。偏侧咀嚼ADD患者的同侧颞下颌关节发生疼痛、关节杂音和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比例显著高于对侧。偏侧咀嚼与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疼痛症状、关节盘前移位侧别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偏侧咀嚼的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itis,TMJOA)患者临床症状及锥形束CT的影像学特征。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就诊的TMJOA患者100例(200侧关节),其中男性32例,女性68例,中位年龄为27.5岁(16~71岁)。根据是否有偏侧咀嚼习惯分为TMJOA伴偏侧咀嚼组71例,TMJOA无偏侧咀嚼组29例。观察两组患者疼痛、关节杂音和张口受限的临床症状,以及髁突骨质的锥形束CT影像改变。在髁突骨质的影像分析中,排除有双侧颞下颌关节症状的病例,根据患者主诉症状分为伴偏侧咀嚼组和无偏侧咀嚼组的症状侧和非症状侧关节。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析,K-S检验显示患者年龄不符合正态分布,使用“M(IQR)”描述并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患者性别、临床症状、髁突病变类型等定性资料使用构成比描述并进行χ²检验。结果无偏侧咀嚼组和伴偏侧咀嚼组TMJOA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MJOA伴偏侧咀嚼组患者疼痛的比例[83.1%(59/71)]略高于无偏侧咀嚼组[65.5%(19/2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3.71,P=0.054),两组间关节杂音和下颌运动受限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11,P=0.742;χ²=0.48,P=0.489)。检测的200侧关节中,锥形束CT影像表现依次为髁突磨平变短[73.0%(146/200)]、表面骨质破坏[65.0%(130/200)]、骨质硬化[42.0%(84/200)]、骨质增生[30.5%(61/200)]及囊性变[15.5%(31/200)]。根据症状分组后,组内比较显示伴偏侧咀嚼组的症状侧关节出现骨质破坏的比例[80.0%(40/50)]显著高于同组的非症状侧关节[50.0%(25/50)](χ²=9.89,P=0.002);组间比较显示伴偏侧咀嚼组的症状侧关节出现髁突磨平变短的比例[84.0%(42/50)]显著高于无偏侧咀嚼组患者的双侧关节[均为(8/15)](χ²=8.81,P=0.032)。结论伴偏侧咀嚼的TMJOA患者可能更易出现疼痛的临床症状,以及髁突表面骨质破坏和髁突磨短变平的锥形束CT影像改变。
简介:目的:探讨偏侧咀嚼大鼠咬肌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permeabilitytransitionpore,MPTP)开放程度与咬肌细胞凋亡情况的改变,以及二者的相关性,进一步研究偏侧咀嚼致咬肌功能紊乱的机制。方法: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道的开放程度;用电镜观察咬肌线粒体以及细胞凋亡形态;用细胞凋亡-Hoechst染色试剂盒测定细胞凋亡指数。结果:实验组拔牙侧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道的开放程度均大于实验组非拔牙侧和对照组(P〈0.05),其中4周组达到最高。除8周组,其他各实验组拔牙侧细胞凋亡指数均高于实验组非拔牙侧(P〈0.05),且2周和6周实验组细胞凋亡指数与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非拔牙侧MPTP开放程度与咬肌细胞凋亡指数存在直线相关关系(R=-0.49245,P〈0.05)。结论:偏侧咀嚼过程中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开放的相关信号通路被激活,引起线粒体损伤和细胞凋亡,这可能是偏侧咀嚼致咬肌功能紊乱的发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