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海德格尔著作中的神深奥晦涩。透过对他的思想整体方向的把握,我们发现,在海德格尔这里,最后的神是救渡人出离"存在离弃状态"之困境的神,但他不是基督教的上帝,上帝反倒是走向无神的虚无主义的起源。海德格尔敏锐地看到,近代以来人作为主体并未因脱离上帝而变得自由,反而精神贫困,无能于思考,无能于真理,人无根地生存。与此相对,海德格尔的神召唤人出离困境从而踏上返乡之途。这种神有自己的"面目"和出场方式,但他不是不缺乏任何存在的最高的存在者,甚至也不是存在自身。神不是神化的人,但人却从神获取尺度,成为"半神",在"家乡"中人共神同在。这种神是人确立自己的本质的必经之途和最短而最陡峭的路径。这种非神学的神打开了思考神性和人性的另一条路。
简介:我对《中史参》所办的“商榷与正误”、“教材谈丛”栏目总体看法是进步大,已经有历史刊物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味道了。今年第6、7期以专刊形式刊出“商榷与正误”的文章,就是最好的明证。几年前,我写过这方面的文章,而很少被刊用(可能是我的文章有问题)。我写“商榷与正误”栏目的文章,一是尊重历史事实,还历史本来面目。二是提倡争鸣,反对迷信权威。思想观念这个东西应该是自由的,人家有想法,即使不成熟也应该让他说出来,或许这对社会更有利。创新,关键是观念的创新,没有观念的创新,其他创新就无从谈起。三是使作为高考依据的教材更严谨、更科学。少给下一代造成知识性的错误,多给他们不同的观点和思考问题的方法。现行高中历史课本,编者们虽然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凝聚了他们的智慧,在许多方面有起色、有创新,但是,为了更有利于中学历史教育,我还是提几点不成熟的建议:1就历史知识的正确性来说,现行教材不及80年代作为高考依据的初中《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寿纪瑜、严志梁等人编写的)。2现在中学生普遍不喜欢历史学科,除了体制问题外,我们的教材也有问题,写得太干瘪,写得太枯燥。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生动性哪里去了?!我们的编者是否可以在保证历史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