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三种不同免疫检验方法检测抗HIV结果的可靠性。方法:对40份血清进行研究,其中将10份血清纳入到对照组,并用ELISA法、免疫层分析法及间接ELISA分别对剩余的血清进行检测。结果:和对照组相比,ELISA法、免疫层分析法及间接ELISA法的血清阳性检出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抗原夹心酶免疫吸附法检测HIV更加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个体化护理方案对肺栓塞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以期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改善预后。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肺栓塞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个体化护理方案。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抗凝治疗依从性、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等指标,评估个体化护理方案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抗凝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评分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体化护理方案能有效提高肺栓塞患者的抗凝治疗依从性,改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循证护理在改善心律失常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方面的应用效果,并评估其对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我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200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包括个性化教育、药物管理、心理支持、家庭参与和定期评估。观察指标包括抗凝治疗依从性、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和生活质量,使用MMAS-8量表、心电图、心脏超声和SF-36量表进行评估。结果:干预组在抗凝治疗依从性、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效果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依从性评分:6.35±1.21 vs. 7.89±0.98,并发症发生率:22.0% vs. 10.0%,治疗效果:76.0% vs. 89.0%)。生活质量方面,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在所有维度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循证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心律失常患者的抗凝治疗依从性,改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建议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广泛应用循证护理干预措施,以提高心律失常患者的整体护理效果。
简介: 【摘要】 目的 :肠炎宁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肠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动物模型的建立后,将18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毗啶(SASP )组及肠炎宁高、中、低剂量组,每组各30只。检测各组结肠IGF-l、IGF-IR、IGFBP-5、IGF-ImRNA、I型胶原、FN、TGF-B1 和CTGF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比较,柳氮磺胺毗啶(SASP )组及肠炎宁高、中、低剂量组各组结肠IGF-l、IGF-IR、IGFBP-5、IGF-ImRNA、I型胶原、FN、TGF-B1 和CTGF蛋白的表达,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 0.01)。结论:肠炎宁治疗UC可能与调节增加IGF-l、IGF-IR、IGFBP-5、IGF-ImRNA、I型胶原、FN、TGF-B1 和CTGF的表达抗肠纤维化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小板聚集功能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7月上海市奉贤区奉城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双抗治疗7天后,测定血小板聚集率MAR,分为非抵抗组和抵抗组,分别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测定血小板凝集功能,分析血小板聚集功能和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结果:双抗治疗后非抵抗组占67%,抵抗组占33%,非抵抗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低于抵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抵抗组复发的发生率较非抵抗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呈负相关,血小板聚集率越低,复发的发生率越小,通过对血小板凝集功能的监测,建立血小板反应的评价体系,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参考,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小板聚集功能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7月上海市奉贤区奉城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双抗治疗7天后,测定血小板聚集率MAR,分为非抵抗组和抵抗组,分别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测定血小板凝集功能,分析血小板聚集功能和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结果:双抗治疗后非抵抗组占67%,抵抗组占33%,非抵抗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低于抵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抵抗组复发的发生率较非抵抗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呈负相关,血小板聚集率越低,复发的发生率越小,通过对血小板凝集功能的监测,建立血小板反应的评价体系,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参考,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