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妈祖信仰是封建统治者"神道设教"的显著个案,统治者通过众多途径塑造并利用妈祖这一传播符号推行政治教化。借助皇权的权威性,通过敕封、纳入天帝信仰体系、国家祭祀典礼等途径,向社会民众宣示妈祖信仰的合法性,宣扬蕴含其中的政治教化观念;通过传说故事、诗文、经书等信息载体,将政治教化元素融入"去巫化""神化"过程,强化其政教色彩,让社会民众在接触、膜拜妈祖过程中接受儒家政治教化。为了提高传播效果,统治者在契合民众心理需求和期待视野的过程中,也融入了大量的政治教化元素。研究政治教化视域下的妈祖文化传播,对于进一步理清宗教、准宗教文化传播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简介:阴阳是万物的基本属性,人的本性也不例外,也必然包含阴阳两个方面,人之质的阴阳则表现为性和情。董仲舒以阴阳来阐释性情的基本思路,是以其天人相副的观念为前提的。以阴阳论性情,这是董仲舒对于性情关系的最具有影响力和特殊性的理论形式,此种观念也构成了两汉关于性情看法的基本倾向。而就其现实的理论旨趣来说,董仲舒所重者乃是在于基于这样的性情关系的讨论,最终为社会教化(尤其是对于人的欲望的教化和引导)确立一个扎实的根基。教化成善是董仲舒关于人性理论的关键所在,本性只是一种可能性。既然人之质之中有善有恶,要成善,就必须去除恶质,这就需要教化。而教化需要王者来实行,这是天意所决定的,离开王者的教化,人之质中的善质是无法体现出来的,因此善也没有办法达到。
简介:在中国古典剧论史上,“教化论”作为贯穿始终的一种戏剧批评理论,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地位。宋元时期,剧论里的“教化论”零星散见于文人笔记序跋等,对戏剧教化功能的认识由萌芽走向成熟。明初由于官方审美对戏剧的影响和控制.“教化论”在剧坛上占据主导地位,由仅关注戏剧功能扩展至戏剧创作。相对于前期的高蹈,明中晚期“教化论”受到“言情说”的反驳和修正,在剧论中地位明显淡化,逐渐让位于“本色”、“当行”等艺术性要素。清初剧坛承晚明余绪,“关乎风化”作为戏曲的审美标准之一.与“情”“文”等一起被纳入戏剧的终极审美理想之中。清中后期,戏剧创作出现回归明初重伦理教化的倾向,剧论中的“教化论”被重新大肆鼓吹,出现复古和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