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高频彩超诊断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于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5例,将其高频彩超诊断声像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被检测出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90.9%,其中有斑块形成38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50例,位于颈动脉分叉处30例,位于颈内动脉起始部9例,位于颈外动脉起始部7例,位于颈总动脉主干4例。结论高频彩超对诊断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能够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损害情况进行准确的反应,从而能够为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依据,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1月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以及脑梗死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脑梗死以及冠心病的相关证素异同进行总结。结果冠心病和脑梗死在肺、心、肝等病位证素以及血瘀、气滞、阳虚等病性证素等存在差异,冠心病证素总频数495,脑梗死各证素总频数432,且证素肺、心、阳虚、气滞等频率冠心病低于脑梗死(P<0.05),病位证素肝的出现频率脑梗死低于冠心病(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在中医证素上具有异同点,而实施异病同治则需对症候规律进行掌握。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采用 生活方式干预 对 老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进行护理 的 临床 效果。 方法 入组对象来自 2017 年 9 月~ 2018 年 10 月 本院接收的 老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共 65 例, 根据研究要求随机 将分为比对组( n=3 2 )和 干预 组( n=3 3 ), 两组患者均进行降脂、降压等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活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后的血压和粥样动脉硬化变化情况。 结果 干预组颈动脉斑块面积比比对组少, IMT 、 SBP 、 DBP 比比对组低,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 结论 对老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血压,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值得进行临床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瑞舒伐他汀 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简称 ACI )患者的过程中对 颈动脉粥样硬化(简称 CAS) 斑块的影响,为规范治疗方案合理使用药物提供参考。 方法 从本院收治的 ACI 患者中选择 126 例,随机将其分为基础组和观察组各 63 例,分别行基础治疗及 瑞舒伐他汀 治疗,观察连续治疗半年后两组患者的血脂情况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简称: IMT ),并对所有患者随访 1 年,观察患者 1 年内疾病复发情况。 结果 从血脂情况和颈动脉 IMT 分析,治疗前二组无明显差异( p>0.05 ),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明显优于基础组( p<0.05 )。从 1 年内复发率分析,观察组为 2.50% ( 1/40 ),基础组为 15.00% ( 6/40 ),差异显著( p<0.05 )。 结论 瑞舒伐他汀 可以有效的减小颈动脉 IMT ,稳定及缩小斑块,降低脑梗死复发率 , 药效显著、安全,可广泛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 对 CTA 评估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关联进行回顾性分析。 方法: 对 2017 年 8 月 -2019 年 8 月 期间进行治疗的 50 例 头颈部 CTA 和冠状动脉 CTA 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 结果: 存在脑梗死情况的患者,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更为明显;中度及以上狭窄组冠状动脉斑块处狭窄情况更为严重,相关数据对比差异均为 P < 0.05 。 结论: 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有一定的联系,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与脑梗死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等因素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遴选我院于2014年2月-2019年2月间收治的45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观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分析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45例患者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后,纤维蛋白水平为(3.36±0.84)mg/dL,血浆黏度为(1.15±0.25)mPa·s,血细胞比容为(36.84±3.06)分,全血低切黏度为(14.72±4.35)mPa·s,全血高切黏度为(4.18±0.49)mPa·s,NIHSS评分为(10.24±1.15)分,ADL评分为(84.05±5.37)分,比治疗前,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7年 1-2019年 1月我院收治的 50例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 n=25)采取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取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血脂指标。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SBP、 DBP、 TC、 TC、 LDL-C均低于对照组, HDL-C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采取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压、血脂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普伐他汀改善 2型糖尿病( T2DM)合并高血压( HBP)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 CAS)的临床疗效。方法:以 2016年 12月 -2018年 12月间入本院治疗的 63例 T2DM并 HBP伴有 CAS患者为研究主体。分成 A组和 B组,分别是 32例与 31例。 A组给予普伐他汀治疗, B组给予常规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的斑块检出率低于治疗前,且 A组低于 B组,对比组间与组内检出率差异显著( P< 0.05)。两组治疗后的斑块积分低于治疗前,且 A组低于 B组,对比组间与组内积分差异明显( P< 0.05)。结论:为该患者行普伐他汀治疗可有效消除斑块,降低疾病程度,具有较佳的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relatedphospholipaseA2,Lp-PLA2)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水平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3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243例,另外选择同期体检的无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2组研究对象均检测血清Lp-PLA2、hs-CRP水平。依据颈部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脑梗死患者进一步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结果①脑梗死患者的血清Lp-PLA2([180.04±35.02)ng/mLvs(152.13±39.67)ng/mL,P=0.014]、hs-CRP[(10.02±0.47)mg/Lvs(2.64±0.33)mg/L,P=0.017]水平高于对照组。②稳定斑块组([162.96±11.34)ng/mL,P=0.013]和易损斑块组([197.79±32.56)ng/mL,P=0.004]Lp-PLA2水平高于无斑块组([143.67±12.35)ng/mL];易损斑块组Lp-PLA2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易损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12.86±1.67)mg/L]高于稳定斑块组[(10.82±0.53)mg/L,P=0.029]及无斑块组([9.54±0.47)mg/L,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脑梗死患者中,血清Lp-PLA2与hs-CRP可能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其不稳定性有关。
简介:现代临床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中涉及的内容较多,而核因子就是其中的关键。在本次研究中,将会结合核因子-κB抑制蛋白,详细分析了该物质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并阐述了其中医药研究的机制,希望为未来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提供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