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上部癌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食管胃吻合与双通道吻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72例胃上部癌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47例,女25例;中位年龄为62岁,年龄范围为25~81岁。172例病人均行消化道重建,其中83例行食管胃吻合,设为食管吻合组;89例行双通道吻合,设为双通道吻合组。病人均由胃部肿瘤科主诊医师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联合D1+淋巴结清扫术。消化道重建由主刀医师决定行食管胃吻合或双通道吻合。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电话或线上App等方式进行随访。术后1个月进行第1次随访,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术后2~5年每6个月随访1次。采用反流性食管炎问卷调查、胃镜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判断病人胃食管反流和吻合口狭窄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2月1日。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结果(1)手术情况:食管胃吻合组病人手术方式(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淋巴结转移数目,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4例、9例、0,2枚(0~15枚),(12±4)d;双通道吻合组病人上述指标分别为65例、15例、9例,3枚(0~28枚),(11±3)d,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10.887,Z=-1.058,t=3.284,P<0.05)。(2)随访情况:172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3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食管胃吻合组和双通道吻合组病人随访期间胃食管反流、吻合口狭窄分别为58例和14例、10例和1例,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51.743,7.219,P<0.05)。结论胃上部癌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双通道吻合更适用于胃大弯侧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或位置偏下肿瘤;双通道吻合与食管胃吻合比较,不增加并发症,且术后胃食管反流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降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医综合方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科2019年2月2021年1月的慢性盆腔炎92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分成试验组与参考组,分别采用中医治疗和使用西医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方法效果。结果:(1)试验组和参考组治疗有效率、复发率、不良反应率对照中,试验组分别是97.82%、2.17%、6.52%,参考组分别是82.60%、19.56%、28.26%,(x2=17.751,p=0.000),结果有差异。(2)试验组和参考组治疗满意度评分对照中,试验组为91.35±10.36(分),参考组为80.25±9.17(分),(t=8.471,p=0.000),结果有差异。结论:慢性盆腔炎采用中医治疗效果优良,该方法可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不同卵巢综合征证型中应用中医整治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的7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然后以随机数表法方式将70例病例随机分为2组。针对研究需要,对两组患者进行区别治疗。其中对照组提供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上进行中医整治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排卵率和月经周期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0.00%,其中显效者10例,有效者18例,无效者7例;治疗有效率为94.28%,其中显效者19例,有效者14例,无效者2例;对照组的排卵率和月经周期恢复率的患者分别为:14例和11例;观察组的排卵率和月经周期恢复率的患者分别为:24例和22例。两组数据比较有一般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中医整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效果良好,其主要表现在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排卵率和月经周期恢复率,效果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扶正补土针灸法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效果和对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9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60.41±4.85)岁;观察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60.38±4.82)岁。对照组予以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扶正补土针灸法联合TEAS治疗。比较两组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分为(24.57±3.24)分,高于对照组的(20.06±3.05)分,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HFAC)评分为(3.05±0.41)分,高于对照组的(2.52±0.3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为(173.05±15.26)分,高于对照组的(152.43±13.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补土针灸法联合TEAS可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步行能力,增强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对29个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家系进行TSC1、TSC2基因的变异筛查,并对其中14个家系的高危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探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联合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对TSC相关变异的筛查效果。方法采用NGS-Sanger测序和MLPA技术对29个家系的先证者进行TSC1/TSC2基因的变异检测;抽取胎儿羊水或绒毛样本,通过亲子鉴定试验排除母体污染;针对先证者携带的致病变异对胎儿进行基因诊断。结果在29个TSC家系中共检出27种疑似致病变异,其中TSC1变异5种(18.5%),TSC2变异22种(81.5%),12种未见文献报道。14个接受产前诊断的家系中,5个家系的胎儿为患者,其中2例胎儿携带TSC2基因新发变异,超声提示心脏多发横纹肌瘤,其余9个家系的胎儿判断为正常。结论本研究拓展了TSC1、TSC2基因的变异谱。高通量测序结合MLPA可以高效、准确地为TSC患者提供基因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最佳证据的高龄二胎产妇优化护理干预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基于前期研究获取的最佳证据,制订高龄二胎产妇优化护理审查指标,并应用循证的护理方法获得最佳实践证据,并应用2017修正版(第三版)Johns Hopkins循证护理实践模式,指导护士将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2019年3—5月,完成基线审查,共纳入82名孕产妇及43名护士。2019年6月将证据融入临床实践。2019年7—10月采用基线审查相同的指标和纳入排除标准对产科病房(包括爱婴区)43名护士(包括助产士)及85名高龄二胎产妇进行了证据应用后的效果评价。比较证据应用前后高龄二胎产妇焦虑、抑郁情况、产妇满意度及护士对最佳证据的正确执行率。结果应用最佳证据后,护士对产妇优化护理最佳证据的执行率>80%,产妇焦虑评分由(55.29 ± 10.11)分降低到(41.74 ± 10.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8.55,P<0.01);抑郁评分由(57.77 ± 8.32)分降低到(47.86 ± 9.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7.23,P<0.01)。产妇满意度由92.68%(76/82)提高到98.82%(84/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3.92,P<0.05)。结论通过应用最佳证据,可进一步规范我国高龄二胎产妇产后优化护理范式,减少产妇产后焦虑、抑郁,提高产妇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底动脉狭窄程度与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短期转归的相关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在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入住的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共137例。根据1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转归良好组(mRS≤2分)和转归不良组(mRS评分>2分),入院当天或第2天采集空腹静脉血进行血液生化指标检查,详细记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其他人口统计学资料进行比较。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评估患者的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并根据血管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结果转归良好组108例,转归不良组29例。转归良好组基线NIHSS评分[(2.71±0.22)分比(7.10±0.59)分,t=6.99,P<0.01]和总胆固醇水平[(4.29±0.10)mmol/L比(4.76±0.17)mmol/L,t=2.21,P=0.03]低于转归不良组。转归良好组中基底动脉无狭窄的患者发病比例高于转归不良组[76(70.4%)比5(17.2%),χ2=26.70,P< 0.01],而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比例低于转归不良组[4(3.7%)比7(24.1%),P=0.002]。二变量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IHSS评分及基底动脉血管的狭窄程度是患者短期转归的危险因素(OR=1.658,95%CI:1.327~2.071;P=0.000和OR=2.071,95%CI:1.159~3.701;P=0.014)。结论基底动脉血管狭窄程度是急性脑桥梗死患者短期转归的危险因素,基底动脉狭窄愈严重,脑桥梗死患者的预后愈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b1对川崎病小鼠心肌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信号通路。方法将5~6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人参皂苷Rb1低剂量组(50 mg/kg)和高剂量组(100 mg/kg),每组12只。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间断性腹腔注射10%牛血清白蛋白生理盐水溶液,以诱发川崎病心肌损伤病理模型,共计6 d,每天2次;阿司匹林组、Rb1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在造模后给予相应药物灌胃20 d。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因子及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变化;酶偶联法检测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和谷草转氨酶酶活力;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JAKs/STAT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Rb1高剂量显著改善了模型组的心肌纤维断裂和撕裂,以及细胞炎性浸润和坏死等症状。ELISA结果显示,和模型组相比,Rb1高剂量可以显著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及-1β的高表达,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且低、高剂量组之间有剂量依赖性(P<0.05)。Rb1高剂量组的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MB、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和谷草转氨酶五种酶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而且低、高剂量组之间有剂量依赖性(P<0.05)。同时,和模型组相比,Rb1高剂量组显著下调了肌钙蛋白I的表达水平(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和模型组相比,Rb1高剂量显著上调了p-JAK2/JAK2、p-STAT3/STAT3和B淋巴细胞瘤蛋白-2/β-肌动蛋白(B-cell lymphoma-2/β-actin,Bcl-2/β-actin)的相对表达水平,同时显著下调了裂解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β-肌动蛋白(Cleaved caspase-3/β-actin)的表达水平,而且低、高两个剂量组之间有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人参皂苷Rb1可有效减轻川崎病小鼠的心肌损伤,Rb1高剂量组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且疗效与Rb1使用剂量有关。作用机制可能是人参皂苷Rb1激活JAK2/STAT3/Bcl-2信号通路,下调促凋亡相蛋白Cleaved caspase-3表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和炎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红蛋白(Mb)变化对脓毒症相关慢性重症(CC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一科诊断为脓毒症相关CCI的患者。收集所有患者基线资料,记录入ICU第1天和第14天患者Mb水平,记录28 d内患者生存情况。Kaplan-Meier曲线分析患者28 d累积存活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Mb变化值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最终纳入131例脓毒症相关CCI患者,Mb升高者58例,Mb降低者73例。Mb升高者入ICU第1天Mb水平显著低于Mb降低者[172.40(59.99, 430.53)μg/L 比 413.60(184.40, 1 328.50)μg/L, Z=3.749,P=0.000];第14天,Mb升高者Mb水平显著高于Mb降低者[483.65(230.38, 1 471.75)μg/L 比 132.20(76.86, 274.35)μg/L, Z=5.595,P=0.000]。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Mb升高者28 d累积存活率(65.52%)显著低于Mb降低者(84.93%)(χ²=7.051,P=0.008)。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Mb升高是脓毒症相关CCI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34,95%CI 1.212~5.295,P=0.013)。ROC曲线分析显示,Mb升高预测脓毒症相关CCI患者28 d内死亡的敏感度为64.5%,特异度为32.0%,曲线下面积(AUC)为0.661(95%CI 0.550~0.773,P=0.007),约登指数为0.325。结论Mb升高是脓毒症相关CCI患者28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脓毒症相关CCI患者预后指标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游离DNA单分子标签检测(cell-free DNA barcode-enabled single-molecule test, cfBEST)技术用于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 PKU)无创产前诊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7月至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产前诊断的4例诊断为PAH基因热点突变的苯丙酮尿症家系。采用cfBEST技术进行检测,设计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引物,计算孕妇血浆游离DNA突变频率和胎儿基因型,并将cfBEST技术的检测结果与介入性产前诊断结果比较。对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cfBEST技术检测发现,家系1中c.603T>G和c.842+2T>A位点的突变频率为48.40%(291/601)和9.70%(61/628),胎儿2个位点均为杂合突变型,为PKU患者。家系2中c.1238G>C和c.842+2T>A的突变频率分别为43.70%(786/1 798)和0%(0/1 550),胎儿2个位点均为野生型,非PKU患者,亦非携带者。家系3中,c.1045T>G和c.728G>A的突变频率分别为44.00%(930/2 112)和0%(0/705),胎儿2个位点均为野生型,非PKU患者,亦非携带者。家系4中,c.755G>A和c.728G>A的突变频率分别为45.40%(743/1 637)和4.50%(28/849),胎儿位点分别为野生型和杂合突变型,为携带者。介入性产前诊断结果与cfBEST技术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家系1选择引产,其余3个家系选择继续妊娠至足月分娩,其新生儿筛查苯丙氨酸水平均<120 μmol/L,生后1、3、6月龄电话随访,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cfBEST技术有望应用于PKU PAH基因的无创产前诊断,但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证实。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结膜入路眼袋并睑眶沟畸形矫正术的临床经验。方法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医院整形美容科收集去除眼袋和睑眶沟畸形矫正患者67例,其中男3例、女64例;年龄18~28岁,平均22岁。均为下睑袋伴不同程度的眶隔后脂肪疝出,无或轻度下睑皮肤松弛;不同程度的睑眶沟呈现,骨性眶缘轮廓感,或伴有眶下区的发育不足。采用经结膜入路或附加外眦切口,于下睑前壁后方暴露脂肪团,释放弓状缘,眶隔脂肪带蒂转移至睑眶沟间隙并固定于眶下缘。眶隔后脂肪不足者以耳后筋膜移植补充。结果67例患者术后均顺利恢复,术区均无血肿、感染,结膜切口愈合良好,无下睑退缩、睑缘外翻等现象。随访>3个月,其中63例患者眼袋隆起及睑眶沟凹陷畸形明显改善,动态(轮匝肌收缩)表情下睑形态未出现局部隆起现象;另有3例双侧,1例单侧仍然存在轻度脂肪膨出眼袋畸形。结论经结膜入路眼袋并睑眶沟畸形矫正术可获得下睑眶区良好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肾盂成形术处理儿童肾积水并肾外伤的可行性及注意事项。方法总结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肾积水并肾外伤患儿6例临床资料,年龄5~11岁,平均年龄7岁,外伤时间为1~4 d,均表现为患侧肾区疼痛,其中血尿4例,肾盂前后径均在25 mm以上,均予腹腔镜肾盂成形术并肾破裂修补术,术中留置输尿管内支架管、腹腔引流管和导尿管。结果患儿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无输血,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2.5~3.5 h,术中发现肾下极前方损伤2例,肾下极外后方受损4例,5例出现肾皮质肾盂破裂,1例为肾皮质破裂合并包膜下积血,术后肾周引流管3~5 d拔除,导尿管7~10 d拔除,输尿管内支架6~8周拔除,患儿均恢复顺利,积水均减轻,肾小球滤过率和分肾功能提高。结论腹腔镜一期肾盂成形术治疗儿童肾积水并肾外伤安全有效,儿童肾外伤多发于肾脏下极,外伤后如积水加重、症状持续不缓解等需尽早手术,术中可同时修补肾实质破裂区域。对于三级肾损伤术中出血需要贯穿缝合肾实质,清除坏死组织,方可达到止血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阿帕替尼作为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在二线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中获得阳性结果,提示阿帕替尼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时间前移,可能会让这部分患者获益更多。因此,本研究探讨对于不可切除晚期胃癌患者的转化治疗中,联合应用阿帕替尼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病理确诊为胃腺癌且含有至少一种不可切除因素的Ⅳ期胃癌,不可切除因素包括肝转移、腹膜转移、卵巢转移、cN3伴广泛融合、第16组淋巴结转移以及累犯周围脏器。排除标准:Her2阳性患者以及因存在严重基础疾病无法耐受化疗者。根据上述标准,对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4例腹膜/卵巢转移(腹膜/卵巢转移组)患者,予以紫杉醇+替吉奥+阿帕替尼方案进行转化治疗(紫杉醇50 mg/m2静脉注射,20 mg/m2腹腔注射,第1、第8天,3周1疗程;替吉奥60 mg,每日2次,第1~14天,3周1疗程;阿帕替尼500 mg/d);另外34例非腹膜/卵巢转移(非腹膜/卵巢转移组)患者,予以奥沙利铂+替吉奥+阿帕替尼方案转化治疗(奥沙利铂130 mg/m2,替吉奥60 mg每日2次,第1~14天,3周1疗程;阿帕替尼500 mg/d)。经多学科联合会诊后评估为可根治手术的患者,停用1个疗程阿帕替尼同时追加1个疗程化疗后行手术治疗。分析患者化疗效果、手术情况及生存情况,包括化疗后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和客观缓解率(ORR)以及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率以及R0手术切除率、手术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年总体生存率(OS)和客观缓解率(ORR)。结果腹膜/卵巢转移组中位化疗6(4~9)个周期,非腹膜/卵巢转移组中位化疗5(3~7)个周期。经转化治疗后,68例患者中PR 42例,SD 7例,PD 19例,ORR为72.1%(49/68)。46例患者转化治疗后行手术治疗,手术转化率67.6%(46/68)。R0手术切除率93.5%(43/46),术中清扫淋巴结(56.0±14.8)枚,手术时间(227.0±42.5)min,术中出血(162±44)ml,术后住院时间(13.0±2.9)d。手术组1年OS为97.8%,未手术组1年OS为54.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晚期胃癌患者采取联合阿帕替尼的转化治疗,可以获得较高的R0切除率,且安全可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十字韧带损伤患者MRI上韧带撕裂位置对矢状面上骨挫伤最大面积的影响。方法对2019年1至6月收治的前十字韧带损伤患者的MRI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前十字韧带撕裂在其远端到近端全长上的位置分为五型:Ⅰ型,>90%;Ⅱ型,75%~90%;Ⅲ型,25%~75%;Ⅳ型,10%~25%;Ⅴ型,<10%。比较五型患者的性别、体重、体质指数、股骨外侧髁切迹凹陷深度、内外侧半月板有无损伤。选取ePDWSPIRCLEAR序列矢状面图像,分别截取股骨、胫骨骨挫伤面积最大的层面。使用Image J 1.52t软件测量挫伤面积最大层面的最大骨挫伤面积。结果63例急性前十字韧带损伤中,Ⅰ型撕裂3例(4.8%)、Ⅱ型撕裂14例(22.2%)、Ⅲ型撕裂40例(63.5%)、Ⅳ型撕裂2例(3.2%)、Ⅴ型撕裂4例(6.3%)。其中Ⅰ型和Ⅳ型未发现股骨外侧髁及外侧胫骨平台骨挫伤。股骨外侧髁骨挫伤面积Ⅱ型为0(0,64.12)mm2、Ⅲ型为182.34(86.58,334.38)mm2、Ⅴ型为38.64(0,193.36)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1.665,P=0.000);外侧胫骨平台骨挫伤最大面积Ⅱ型为76.78(28.25,205.57)mm2、Ⅲ型为120.93(51.78,239.37)mm2、Ⅴ型为190.51(80.86,238.75)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939,P=0.018)。内侧半月板损伤发生率分别为66.6%(2/3)、35.7%(5/14)、37.5%(15/40)、100% (2/2)、25%(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413,P=0.353);外侧半月板损伤发生率分别为33.3%(1/3)、35.7%(5/14)、77.5%(31/40)、50%(1/2)、2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81,P=0.022)。内侧半月板损伤组外侧胫骨平台最大骨挫伤面积为48.0(0,105.97)mm2,小于未损伤组的185.67(54.36,257.41)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848,P=0.003);外侧半月板损伤组股骨外侧髁最大骨挫伤面积为162.19(63.03,301.33)mm2,大于未损伤组的0(0,103.37)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554,P=0.001)。结论前十字韧带断裂最常发生在中段,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的概率最大,股骨外侧髁骨挫伤面积大;发生在最远端的断裂导致外侧胫骨平台骨挫伤的面积最大,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的概率最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PTA)预测单纯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股骨后髁角(PCA)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拟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72例单侧单纯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65例,年龄49~80(66.5±14.35)岁,身高155~180(164.3±11.23)cm。72例患者患侧膝均呈内翻畸形,内翻角为10.6°±1.36°。收集患者术前负重位下肢全长X线片与膝关节CT影像资料,在X线片以及冠状位CT图片上测量患者双侧膝关节的PTA、PCA,统计分析患侧、健侧的PTA、PCA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别分析患侧、健侧的PTA与PCA之间的相关性。结果72例患者健侧PTA、PCA值分别为3.23°±0.79°、4.64°±1.13°,患侧PTA、PCA值分别为8.39°±1.99°、4.71°±1.15°。健侧PTA明显小于患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16, P<0.01),而健侧与患侧PC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侧、健侧PTA和PCA均无相关性(r健侧=0.144、r患侧=0.109, P值均>0.05)。结论对于单纯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健侧与患侧的PCA值比较无明显差异,而PTA值则随内侧间室磨损程度的加重而增大,PCA与PTA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术前测量PTA用于预测PCA的方法不可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腹腔镜治疗肾盂成形术后再次梗阻患儿的可行性。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6例肾盂成形术后再次梗阻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4岁2个月;患侧为右侧4例,左侧2例;首次手术4例为开放肾盂成形术,2例为腹腔镜肾盂成形术;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提示肾盂前后径较术前无缓解,均>30 mm,术后患儿出现腹疼、泌尿道感染等症状,均采用腹腔镜进行修复,再次行肾盂成形术,留置输尿管支架管和导尿管。结果所有患儿手术过程顺利,术中病理学检查提示肾盂输尿管高位吻合1例,吻合口瘢痕致梗阻2例,吻合迂曲折叠致粘连梗阻1例,异位血管压迫1例,局部止血纱布未完全吸收导致压迫性梗阻1例,手术时间范围为140~220 min,平均165 min,无中转开放手术,无输血,无肠管或阑尾代输尿管,导尿管于术后7~10 d拔出,输尿管支架管于术后6~8周拔除。术后随访满意,所有患儿的肾积水程度均得到有效缓解率。结论运用腹腔镜治疗肾盂成形术后的再次梗阻是可行的。
简介:摘要:目的:浅谈宫颈扩张球囊以及欣普贝生在足月妊娠引产患者中的促宫颈成熟效果及引产安全性。方法:收集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住院分娩的宫颈 Bishop 评分<6 分的单胎头位足月妊娠的初产妇2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宫颈扩张球囊组)及对照组(欣普贝生组)。比对两组孕妇引产前后宫颈评分、妊娠结局、总产程、是否需使用缩宫素等情况来评价二者促进宫颈成熟的效果及引产效果,并对子宫过度刺激、胎儿窘迫、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指标进行比较,以此来进一步研究证实宫颈扩张球囊的引产效果与安全性。结果:两组孕妇促宫颈成熟有效率无显著差异,研究组自然临产率低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入路保留部分Retizus间隙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PRS-RAR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123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分为PRS-RARP组55例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组68例。PRS-RARP组和RARP组的年龄分别为(67.1±6.5)岁和(68.9±6.4)岁,体质指数分别为(24.9±5.2)kg/m2和(23.4±3.6)kg/m2,前列腺体积分别为(48.7±10.4)ml和(46.5±12.2)ml,术前PSA分别为(28.2±5.4)ng/ml和(26.6±4.1)ng/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RS-RARP组和RARP组Gleason评分≤6分、7分、≥8分分别为17例和22例、31例和38例、7例和8例;临床分期≤cT2a期、cT2b期、≥cT2c期分别为14例和18例、18例和22例、23例和28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RS-RARP组手术改进包括:完整保留膀胱腹膜反折、脐正中韧带及脐内侧韧带,保留1侧盆筋膜,背深静脉复合体(DVC)免缝扎,恢复盆腔腹膜的完整性。比较两组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术后肠梗阻和腹股沟疝发生率、尿控恢复情况、切缘阳性率及术后PSA水平等。结果本组12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PRS-RARP组无中转RARP者。PRS-RARP组和RARP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6.9±13.1)min和(140.6±9.2)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1.5±26.7)ml和(130.9±31.3)ml,切缘阳性率分别为9.1%(5例)和10.3%(7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RS-RARP组术后无肠梗阻和腹股沟疝发生,RARP组肠梗阻和腹股沟疝发生率分别为4.4%(3/68)和5.9%(4/6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S-RARP组术后1个月和6个月尿控恢复率分别为90.9%(50/55)和96.4%(53/55),显著高于RARP组的73.5%(50/68)和82.4%(56/68)(P<0.05)。123例随访10~22个月,PSA均<0.2 ng/ml。结论PRS-RARP安全、有效,可恢复腹膜完整性,有效预防手术相关的肠梗阻和腹股沟疝的发生,并促进尿控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成人大骨节病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程度,以及大骨节病临床分度与肢体残疾分级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监测数据采用典型调查方法,2015年在黑龙江省大骨节病历史重病区选取10个自然村为调查点。以年龄≥40岁的大骨节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关节活动度(ROM)测量以及X线片拍摄。依据《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GB/T 26341-2010)国家标准对调查对象肢体残疾程度予以评价,并对大骨节病临床分度与肢体残疾分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共调查137例成人大骨节病患者,年龄为(57.4 ± 9.9)岁;其中男性84例,女性53例;Ⅰ度95例,Ⅱ度30例,Ⅲ度12例。患者关节疼痛上肢以指间关节最为多见(126例,126/137),其次是肘关节(116例,116/137);下肢则以踝关节(118例,118/137)、膝关节为主(107例,107/137)。肘关节伸、膝关节屈和伸、踝关节背屈和跖屈、髋关节和腕关节掌伸活动的功能障碍检出率在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随患者年龄增长而升高。大骨节病临床分度与肢体残疾分级不相关(rs = - 0.142,P > 0.05)。大骨节病患者以三级肢体残疾所占比例最高(60例,60/137)。男性较女性患者肢体残疾严重(χ2 = 22.610,P < 0.01)。结论成人大骨节病患者关节疼痛上肢以指间关节疼痛最为多见,下肢以踝关节、膝关节为主。临床分度与肢体残疾分级水平间未见关联性,男性患者肢体残疾程度较女性患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