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术后行持续腰大池外引流短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及防治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三亚中心医院(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aSAH合并持续腰大池外引流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训练集。另外选取2017年3月—2019年5月三亚中心医院(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aSAH合并持续腰大池外引流的1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验证集。根据术后随访结果将训练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208)和预后不良组(n=92),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既往史、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责任动脉瘤位置、术后并发症、是否采用去骨瓣减压、腰大池引流相关指标,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出aSAH患者行持续腰大池外引流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将这些因素纳入并建立XGboost模型。分别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对预测模型进行内部及外部验证:采用AUROC(C-index)验证模型区分度;GiViTI校准曲线带及Hosmer-Lemeshow检验验证模型校准度;决策曲线分析(DCA)验证模型临床有效性。结果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引流时间、平均日引流量、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动脉瘤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迟发性脑缺血是aSAH患者行持续腰大池外引流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将上述独立危险因素纳入并成功建立XGboost模型,分别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对XGboost模型进行内部及外部验证: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2(95%CI:0.820~0.955)和0.878(95%CI:0.774~0.928),模型区分度良好;GiViTI校准曲线带的80%~90%置信区间区域均未穿过45°角平分线(P>0.05);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中P值分别为0.581和0.716;DCA曲线中阈概率值设定为30.4%,训练集和验证集人群临床净获益率分别为31%和34%,表明预测模型具有临床有效性。结论影响aSAH患者行持续腰大池外引流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有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脑血管痉挛、迟发性脑缺血、分流依赖性脑积水。本研究构建的XGboost模型可有效预测aSAH患者行持续腰大池外引流预后情况,且可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盐酸法舒地尔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仅接受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盐酸法舒地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损伤严重程度,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进行随访,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1.18%显著高于对照组7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外伤性脑梗死实施盐酸法舒地尔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快速缓解患者脑梗死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创治疗术联合脊柱减压对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于2022年3月-2023年3月期间内,选取64例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进行平均分为32例对照组与32例观察组。对照组施行传统开放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治疗术联合脊柱减压。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的ASIA损伤分级显示E级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微创治疗术联合脊柱减压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具备一定的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可能切除胰头癌行个体化手术入路根治性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8例可能切除胰头癌患者,给予个体化手术入路根治性切除术,分析整体手术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18例患者,10例为肠系膜下静脉入路,8例为结肠下动脉入路,手术时间为(318±82)min,术中出血量(863.74±510)ml。3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1年总体生存率为14例(77.78%),3年总体生存率为4例(22.22%)。结论:临床医师在可能切除胰头癌的手术中,需根据肿瘤生长位置及与血管的关系选择个体化手术入路,有助于提高手术切除规范性,避免切除多余健康组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血中炎性因子IL-1、IL-6、IL-10水平与梗死血管直径、术前血流、术后血流状态、冠脉病变支数以及其他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以确定炎性因子和ACS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临床状态的影响。方法于术前取54例ACS并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的外周血与冠脉血。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样中的IL-1、IL-6、IL-10水平。结果术后心脏不良事件与患者年龄、D-to-B时间、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均P<0.05)。ACS患者冠脉血中IL-1、IL-6、IL-10水平均高于外周血(均P<0.05)。冠脉病变支数(≥3)、心梗发病时间(>4 h)、合并糖尿病、缺血后处理、术前血流级别(<TIMI2级)会使IL-1在血清中的表达上调(均P<0.05)。对于无吸烟史、有糖尿病史、梗死血管直径>2.5 mm、冠脉病变支数≥3、右冠脉严重病变、术前血流<TIMI2级、术后CTFCs>22帧、出现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其血液IL-10水平较高(均P<0.05)。结论ACS患者冠脉血中炎性因子IL-1、IL-6、IL-10水平高于外周血,提示急性冠脉起源于冠脉局部的炎症反应,外周血中炎性因子的升高属于"冲刷"效应,且炎性因子的水平与病变血管直径、术前血流、冠脉病变支数、心梗位置、合并糖尿病以及吸烟史有明显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应用独活寄生汤内服配合原药热敷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实验患者共62例,均在2022年8月~2023年6月在我院进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疾病治疗,应用抽签法进行分组,均有31例,对照组患者和实验组患者分别应用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和独活寄生汤内服配合原药热敷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关节休息期疼痛、关节肿胀和关节压痛等评分较对照组更优,对比P<0.05,有意义。结论 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应用独活寄生汤内服配合原药热敷治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缓解患者关节休息期的疼痛问题,缓解患者的关节肿胀和关节压痛问题,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可在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舒适护理在剖宫产产妇术后护理干预中的应用方式与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择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期间4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参照组20例与实验组20例。对于参照组产妇,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对于实验组产妇,实施舒适护理模式。对两组产妇术后母乳喂养依从性、不良情绪与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本次护理干预,实验组产妇母乳喂养情况优于参照组,实验组产妇情绪状态优于参照组,实验组产妇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初产妇剖宫产术后护理干预方面,可实施舒适护理方案,可改善产妇母乳喂养依从性,缓解产妇情绪状态,提升产妇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胃切缘出血的相关因素与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82例行LSG术患者资料,采用SSPS20.0软件统计分析,统计术中胃切缘出血与切缘血管处理及术中血压的关系,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患者BMI≥40、高血压、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与胃切缘出血率的关系密切(P<0.01);切割胃壁后胃切缘出血60例(73.2%),胃切缘无出血22例(26.8%)。术中胃壁切割闭合前,进行切缘血管预夹闭28例,切割后发生出血10例;未进行切缘血管预夹闭54例,切割后发生出血50例(χ2=30.39,P=0.000)。切割胃壁过程中26例患者血压大于130 mmHg,其中14例切缘出血需要处理;56例患者血压小于等于130 mmHg,其中15例切缘出血需要处理(χ2=5.69,P=0.017)。结论LSG中预夹闭切缘血管可有效减少胃切缘出血,控制术中血压130 mmHg以下可减少胃切缘出血,且胃切缘出血后通过夹闭切缘血管和降低血压至130 mmHg以下可以有效控制出血。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心脏磁共振组织追踪技术对于缩窄性心包炎(CP)与限制性心肌病(RCM)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入选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确诊为CP的患者(CP组)和RCM的患者(RCM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无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疾病、心律失常等心肺疾病病史,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异常,心脏磁共振(CMR)检查基本正常,且性别、年龄与CP组和RCM组患者匹配者作为对照(正常对照组)。通过电子病历库系统收集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CMR检查结果等。应用心脏磁共振组织追踪(CMR-TT)技术计算入选者左心室二维及三维整体纵向应变(GLS)、周向应变(GCS)、径向应变(GRS),以及基底部、乳头肌层、心尖部左心室外侧壁/间隔壁应变比值,并描绘左心室心肌应变曲线。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MR-TT技术指标对于CP和RCM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本研究共入选CP患者23例,年龄(42.1±16.6)岁,其中男性13例;RCM患者20例,年龄(51.1±20.7)岁,其中男性16例。同时正常对照组入选25人,年龄(43.4±9.7)岁,其中男性12例。CP组与RCM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MR-TT技术分析结果显示,CP组和RCM组患者二维和三维GLS、GCS、GRS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RCM组患者二维和三维GLS均低于CP组(P均<0.05),而GCS则高于CP组(P均<0.05)。RCM组患者二维GRS低于CP组(P<0.05),而三维GRS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组与RCM组患者基底部、乳头肌层面、心尖部纵向左心室外侧壁/间隔壁应变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P组患者基底部周向左心室外侧壁/间隔壁应变比值小于RCM组(P<0.05),而乳头肌层、心尖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P组患者基底部、乳头肌层径向左心室外侧壁/间隔壁应变比值均低于RCM组(P均<0.05),而心尖部两组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左心室应变曲线下降的趋势不同,CP组患者呈"陡降-平台型",RCM组患者呈"缓降型",正常对照组呈"陡降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三维GLS(AUC=0.787,P=0.001)鉴别CP和RCM的价值优于二维GLS(AUC=0.723,P=0.013),三维GLS最佳截断值为-9.29%,低于-9.29%倾向于RCM,反之则倾向于CP,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78%。三维GCS(AUC=0.737,P=0.008)鉴别CP和RCM的价值优于二维GCS(AUC=0.726,P=0.011),三维GCS最佳截断值为-18.3%,低于-18.3%倾向于CP,反之则倾向于RCM,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65%。基底部周向和径向左心室外侧壁/间隔壁应变比值对CP和RCM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分别为,AUC=0.737,P=0.008;AUC=0.737,P=0.008)。基底部周向左心室外侧壁/间隔壁应变比值最佳截断值为1.17,低于1.17倾向于CP,反之则倾向于RCM,敏感性度为70%,特异度为83%;基底部径向左心室外侧壁/间隔壁应变比值最佳截断值为1.39,低于1.39倾向于CP,反之则倾向于RCM,敏感度为60%,特异度为87%。结论通过CMR-TT瞬时定量检测各部分心肌舒缩程度,发现心肌应变的差异,有助于CP与RCM的鉴别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支气管镜联合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8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加用无创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支气管镜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血pH值。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PaO2、PaCO2以及pH值均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改善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镜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值得进行临床的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患者进行精准诊断和分期依旧困难。本研究旨在利用人工智能的ResNet-3D算法构建一种矢量向量模型(SVM)分类器,来预测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方法由放射科医生按原始格式,回顾性提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经病理确诊的同时性腹膜转移或无腹膜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增强CT图像;从专业随访人员维护的结直肠癌数据库中,收集相应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和生存期资料。排除术后异时性腹膜转移、或肿瘤复发的患者以及无法获得增强CT扫描原始图像者。应用ITK-SNAP软件在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患者的术前增强CT扫描图像中勾画原发肿瘤,提取肿瘤邻近腹膜的特征,建立一种ResNet-3D+SVM分类器。再利用测试集对ResNet-3D+SVM分类器的效能进行评估,并与放射科医生常规CT的诊断水平进行对比。结果同时性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74例和同期无腹膜转移的96例患者共计170例入组,被随机分为训练组(腹膜转移54例,非腹膜转移76例)和测试组(腹膜转移和非腹膜转移各20例)。通过深度学习构建的ResNet-3D算法只用了34 s就分析完了所有40例测试组患者的7 837张测试图像。为了提高该模型对腹膜转移的诊断准确性,将ResNet-3D的人工智能(AI)模型与12个腹膜腹膜转移特征相结合,构建了SVM分类器(均P<0.05)。该分类器的腹膜转移诊断准确率为94.11%,曲线下面积(AUC)为0.922(0.912~0.944),灵敏度为93.75%,特异度为94.44%,阳性预测值为93.75%,阴性预测值为94.44%。其诊断能力明显优于常规增强CT(AUC:0.791)。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算法构建的ResNet-3D+SVM分类器,在诊断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中显示出很大的潜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ICU护理中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的应用对患者满意度、主动配合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ICU患者15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7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持续性人文关怀护理。观察两组的ICU综合征发生率、满意度、主动配合度以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的ICU综合征发生率(13.3%)低于对照组(28.0%)(P<0.05);研究组的患者满意度(97.3%)和主动配合度(93.3%)均高于对照组(88.0%、81.3%)(均P<0.05);研究组的心理健康[(42.3±2.6)分]、生理功能[(43.7±2.5)分]、情感职能[(43.5±2.3)分]等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76.4±2.7)分、(76.3±1.4)分、(75.7±2.5)分](均P<0.05)。结论在ICU护理中加入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能够有效降低ICU综合征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和主动配合度,提高其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联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男49例,女41例,年龄(58.3±4.1)岁,年龄范围为49~72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无创呼吸机组与雾化治疗组,每组45例。无创呼吸机组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雾化治疗组在无创呼吸机组的基础上联合氧气驱动雾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饱和度)、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平均住院天数、病死率及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同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雾化治疗组氧分压[(85.11±9.21)mmHg,1 mmHg=0.133 kPa]高于无创呼吸机组[(74.23±8.95)mmHg],二氧化碳分压[(41.13±4.47)mmHg]低于无创呼吸机组[(50.32±3.31)mmHg],氧饱和度[(93.21±6.10)%]高于无创呼吸机组[(88.74±11.25)%],FEV1[(1.64±0.75)L]、FVC[(1.98±0.41)L]、FEV1/FVC(72.33±7.25)高于无创呼吸机组[(1.06±0.57)L、(1.66±0.24)L、(55.36±6.65)],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6.7%(3/45)]低于无创呼吸机组[20.0%(9/45)],平均住院天数[(10.96±4.52)d]低于无创呼吸机组[(20.23±4.69)d],血清降钙素原[(0.13±0.11)μg/L]低于无创呼吸机组[(0.36±0.2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联合氧气驱动雾化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可改善患者的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指标,降低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患者预后更好,且治疗期间未增加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直肠癌腹膜转移(CRPM)患者实施肿瘤细胞减灭术(CRS)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及相关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实施CRS的100例结直肠癌及阑尾黏液腺癌来源的腹膜转移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治疗情况(手术时间、器官切除数量、腹膜切除数量、失血量等)。全组男性53例,女性47例;中位年龄52.0(39.0~61.8)岁;同时性腹膜转移患者52例,异时性48例;术前行新辅助治疗患者52例;原发肿瘤位于左半结肠43例,右半结肠28例,直肠14例,阑尾黏液腺癌来源15例。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范围)表示。分析围手术期安全性[围手术期Ⅲ级以上定义为严重不良事件(SAE)],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SAE的相关危险因素。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通过R软件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并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和校正曲线评价列线图的效能。结果全组中位腹膜癌指数(PCI)评分为16(1~39)分。68例(68.0%)手术患者达到完整肿瘤减灭程度(肿瘤减灭程度:0~1评分);62例患者在术后进行了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治疗。有21例(21.0%)CRPM患者发生了Ⅲ~Ⅳ级SAE共37例次,包括泌尿系统输尿管损伤2例次,围手术期大量出血或贫血6例次,消化系统7例次,呼吸系统15例次,心血管系统4例次,皮肤切口裂开1例次,腹腔感染2例次;未发生Ⅴ级SAE。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癌胚抗原(OR:8.980,95%CI:1.428~56.457,P=0.019)、PCI评分(OR:7.924,95%CI:1.486~42.259,P=0.015)、术中白蛋白输注量(OR:48.959,95%CI:2.115~1 133.289,P=0.015)和总输入量(OR:24.729,95%CI:3.956~154.562,P=0.001)是CRS围手术期出现SAE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根据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构建CRS围手术期SAE预测列线图,内部验证显示预测列线图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6(95%CI:0.872~0.980),模型Hosmer-Lameshaw检验计算预测效能为95.6%,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度和一致性。结论CRS是治疗CRPM的一种安全有效方式。严格筛选病例和围手术期液体管理是降低CRS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保证。
简介:【摘要】目的:将基于时机理论的延续性康复护理应用至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中,探究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23年4月-2024年4月收治的7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比组,各35例。对比组应用常规护理,给予实验组患者应用基于时机理论的延续性康复护理,对比两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自我护理能力分值高于对比组,P<0.05。护理前两组心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心功能分值高于对比组,P<0.05。结论:将基于时机理论的延续性康复护理应用至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能够有效针对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心功能指标进行改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