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后现代、后人文、后真相、后伦理话语共同编织起来的当今时代,人文主义的旧事重提似乎是毫无激情且令人困惑。因此,重新梳理并评述人文主义的思想脉络,首先需要对人文主义的思想史特别是问题史做出某种历史性的澄清,从思想本体与认识方法两个层面重新认识被称为人文主义的观念体系。然而,作为思想立场的人文主义逐渐崛起,作为(思想的)方法和习惯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丧失。以尼采、海德格尔、维柯、霍克海默,萨伊德、本尼特为理论主线索,重新考察并反思人文主义从古典时代传统到后现代时代的思想嬗变,揭示并呈现人文主义作为思想本体与认识方法的双重属性,并由此彰显人文主义在不同历史时代的思想渊源、理论要义与发展动因。在很大程度上,人文主义传统是作为广泛的历史基础的部分,同时也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当代形式,它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对当代语境而言至关重要的绪论,厘清的是预防后人文主义诱惑力的思想与行动的领域,为我们呈现的则是另一种早期的关于语言与情感的故事。
简介:“Fetishism”,在汉语中,这个外来词有两个同等通行的译法:“拜物教”和“恋物癖”。两个译法恰好对应着两种不同的论述语境,即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学。而这两种论述语境所关注的层面既有不一样的地方,又有相互重叠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一个是从商品生产的逻辑来讨论“fetishism”(拜物教)的社会构成及其后果,是一种社会症状阅读;另一个则是从主体欲望的运作来讨论“fetishism”(恋物癖)的心理机制及其效果,是一种主体症状阅读。相互重叠的地方则在于:它们都关注作为对象的“fetish”(物神)既可以感知而又超感觉的幻象特质,关注这一幻象运作在社会和主体那里造成的特异效果。本文的重点就是要从不同的论述语境来厘定“fetishism”的性质及其构成机制。
简介:过去,由于受卢卡奇和苏联教科书体系的影响,我国学术界对异化(Entfremdung)、拜物教(Fetischis-mu$)、物象化(Versachlichung)、物化(Verdinglichung)等概念没有做严格的区分。但是,黑格尔和马克思都曾区分过“物象”(Sache)和“物”(Ding)概念。在马克思那里,物象化和拜物教基本上同义;物象化不同于异化,它属于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结构,异化则是一种主客关系结构,从异化到物象化意味着早期马克思思想框架的转变。卢卡奇、广松涉、平子友长虽然都讨论过物化概念,但如何定义物化还没有定论。今天,我国学术界应该将这些概念区别使用。
简介:祖国统一是民族复兴的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中华儿女的民族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祖国完全统一思想的系列讲话,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和平统一发展理论:提出'坚定不移携手实现民族复兴',把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构建两岸和平发展的新路径;提出'构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框架',从中华民族的高度去谈两岸关系,用中国梦囊括两岸的未来和命运,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为推动两岸关系取得实质性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提出推动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构想,夯实共同的政治基础,坚持从民族的整体高度来解决统一问题,坚持从人民的主体性角度来解决祖国完全统一的问题。深刻领悟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