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地塞米松玻璃体腔植入剂傲迪适(ozurdex)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8月至2020年9月视网膜脱离患者玻切术后黄斑水肿行玻璃体腔傲迪适植入术31例(31只眼)的资料,随访6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视力、黄斑中心区厚度(CMT)、眼压等。结果植入傲迪适后1、2及6个月:视力(BCVA,logMAR)依次为0.72±0.31、0.56±0.27、0.55±0.28,均优于植入术前的0.89±0.35(F=34.07,P<0.05);CMT依次为(301.10±59.70)μm、(270.32±89.75)μm、(313.35±101.16)μm,均低于植入术前的(583.13±74.77)μm(F=126.69,P<0.05)。植入术后2个月眼压为(18.42±3.69)mmHg(1 mmHg=0.133 kPa)高于植入前的(15.94±2.69)mmHg(t=3.44,P=0.0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眼部或全身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地塞米松玻璃体植入剂傲迪适治疗玻切术后黄斑水肿可有效提高视力,减轻水肿。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康柏西普(conbercept)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0月于徐州复兴眼科医院诊治的BRVO继发黄斑水肿91例(91眼)进行前瞻性研究,全部患者按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采用广泛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试验组(46例)采用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随访3个月,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黄斑区微血管结构。结果治疗后,试验组黄斑区浅层及深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及黄斑中心区无血管区面积均高于对照组(t=1.932、3.382及3.006,P=0.028、0.001及0.002),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低于对照组(t=2.061,P=0.022);试验组视力高于对照组(t=6.053,P<0.001);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5.680,P=0.017)。结论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分型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眼行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IVR)和/或激光光凝治疗后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DME的患者79例108眼,根据OCT形态特征将患眼分为弥漫性黄斑水肿(DRT)组41眼、黄斑囊样水肿(CME)组37眼和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SRD)组30眼。根据诊疗指南给予患者单纯IVR治疗或IVR联合激光光凝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3、6、12个月记录患眼BCVA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观察患眼黄斑水肿形态变化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3、6和12个月3个组患眼平均BCVA(LogMAR)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平均CMT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接受IVR治疗的39眼中,治疗后12个月,DRT组患眼平均BCVA(LogMAR)为0.41±0.40,显著优于CME组的0.6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治疗后12个月,DRT组患眼平均CMT为(286.05±109.56)μm,显著小于SRD组的(338.30±101.87)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接受IVR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的69眼中,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DRT组患眼平均BCVA(LogMAR)显著优于CM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8、0.043);治疗后12个月,DRT组患眼平均CMT为(304.59±106.66)μm,显著低于SRD组的(369.34±107.80)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随访过程中可见SRD患眼中5眼转变为DRT亚型,3眼转变为CME亚型,但未见DRT及CME亚型向SRD亚型转化者。结论IVR和/或激光光凝治疗可显著改善各不同OCT分型DME患者患眼BCVA,降低CMT,其中对DRT分型患者的疗效较好。
简介:摘要妇科恶性肿瘤治疗技术的进步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但下肢淋巴水肿作为其手术并发症却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继发的下肢淋巴水肿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就其手术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介绍各种术式的应用情况、适应证、存在问题及注意事项等,并提出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简介:摘要淋巴水肿发病率高,但缺少可持续的有效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发展及跨学科治疗方案的普及,淋巴干细胞再生医学技术、组织工程技术结合细胞支架重建淋巴网络,治疗和预防淋巴水肿的发生,近期已在实验中获得初步成功,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实验验证。作者查询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干细胞和组织工程治疗淋巴水肿的研究文献,从淋巴管的生理特性、淋巴水肿的病理机制、干细胞技术在淋巴水肿治疗中的应用、淋巴组织工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与分析,认为随着对淋巴再生医学技术和淋巴组织工程的深入研究,通过淋巴再生医学技术和组织工程来实现治疗和预防淋巴水肿的愿望是可以实现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视野检查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视功能评价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38例(68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前行微视野检查,观察记录视敏度、2°及4°注视稳定性。术后1个月复查并对比观察指标。结果微视野检查显示各象限及平均视敏度与视力负相关(r=-0.612,P<0.001),与黄斑中心区厚度无相关性(P>0.05)。2°及4°注视稳定性与视力负相关(r=-0.436,-0.533;均P<0.001)。阿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后,各象限视敏度、2°及4°注视稳定性均有所提高(t=3.69,5.83,4.73;P=0.005,0.006,0.004)。结论微视野检查可评估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视敏度及注视稳定性。
简介:摘要Müller细胞作为视网膜中一种特殊的放射状胶质细胞,贯穿整个视网膜,与视网膜中的神经元、微血管和突起相接触,对视网膜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眼部并发症,在DR的进展中,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在DME的发生中,Müller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发生变化、胞体肿胀、空泡化程度加深、细胞凋亡增多以及细胞因子分泌异常等,对血-视网膜屏障(BRB)具有破坏作用,不仅增加了BRB的通透性,还加速了视网膜下液体的渗出。此外,Müller细胞也可使K+和水的转运调节发生紊乱,阻碍视网膜下间隙的液体吸收,进一步促进DME发生。但在DR早期,Müller细胞分泌的神经营养因子可为视网膜提供保护,减轻视网膜水肿,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提示Müller细胞可作为DME治疗的靶点。因此探讨Müller细胞在DME形成中的作用与机制,可为DME的治疗提供新策略。本文就Müller细胞在DME中的作用机制和在DME进展中的保护作用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曲安奈德与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静脉分支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视网膜静脉分支静脉继发黄斑水肿60例(60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曲安奈德组和雷珠单抗组,每组各30例。分别进行曲安奈德后部眼球筋膜下注射和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1、2、3和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较治疗前提高(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注药后黄斑中心区厚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安奈德后部眼球筋膜下注射治疗BRVO继发黄斑水肿效果与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效果相同,但注射方法较为简单安全。
简介:目的:探析早期康复护理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淋巴水肿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我院接受的44例乳腺癌患者纳入本次研究范围,经数字表法分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的22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早期康复护理的22例患者为研究组,对比两组的上肢体积增加情况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上肢体积增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控制病情发展,减少淋巴水肿等相关并发症出现。
简介:摘要视网膜缺氧和炎症因素在视网膜静脉阻塞病变的发展和转归中扮演重要角色。视网膜缺氧导致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上调,促进下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胎盘生长因子(PLGF)及其受体表达增加;炎性细胞主要包括视网膜内源的小胶质细胞以及来自血液中趋化与浸润的白细胞,尤以单核-巨噬细胞活化为主;炎性因子包括白介素IL-1β、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等大量生成和增加;炎性介质主要是由崩解的血细胞产生,细胞膜脂质在磷脂酶A2、脂氧酶和环氧酶的作用下,产生大量的炎性介质如白三烯及前列腺素类等。在视网膜缺氧和炎性因素共同作用下,视网膜多种病理性改变包括血-视网膜屏障破坏、视网膜血管渗漏增加、黄斑水肿加剧,视网膜无灌注区形成及扩大,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及视网膜内层萎缩变薄等。因此早期抗VEGF和抗炎对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至关重要。(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173-178)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康柏西普治疗不同类型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于西安市第三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DME患者136例13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5例,女性71例;平均年龄(56.65±8.65)岁。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检测。采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仪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依据OCT特征,将DME分为弥漫性黄斑水肿(DRT)型、囊样黄斑水肿(CME)型、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RD)型、混合型,并据此分组,分别为30、38、33、35只眼。4组患者年龄(F=1.189 )、性别构成比(χ2=1.331)、HbA1c水平(F=3.16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治疗,每一个月1次,连续3次,其后经评估按需治疗。治疗后1、3、6个月采用与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BCVA、OCT检查。对比观察患眼治疗前后的BCVA、CRT变化。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行χ2检验。结果治疗前,DRT型组、CME型组、SRD型组、混合型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0.68±0.11、0.69±0.15、0.71±0.12、0.73±0.14,CRT分别为(631.4±50.7)、(640.6±55.7)、(652.3±63.4)、(660.4±61.8)μm。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3、6个月,DRT型组(BCVA:t=8.139、11.552、11.672;CRT:t=16.163、21.653、25.855)、CME型组(BCVA:t=8.923、9.995、13.842;CRT:t=16.163、21.653、25.855)、SRD型组(BCVA:t=5.171、7.315、6.051;CRT:t=9.099、13.731、21.306 )、混合型组(BCVA:t=5.072、6.939、7.142;CRT:t=6.920、15.352、17.538)患眼BCVA均明显提高,CRT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4组患眼logMAR BCVA、CR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8.478、64.228,P<0.05)。DRT型组、CME型组、SRD型组、混合型组患眼平均注射次数分别为(3.37±1.35)、(3.68± 1.38)、(4.18±1.40)、(4.13±1.50)次;4组患眼平均注射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39 ,P=0.028 )。结论康柏西普可有效降低不同类型DME患眼CRT,提高BCVA。与SRD型、混合型比较,DRT、CME型患眼视力改善更有效,CRT降低程度更大,注射次数更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首发症状为上肢淋巴水肿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世纪坛医院2007年5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例以上肢淋巴水肿为首发症状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由恶性肿瘤引起的上肢淋巴水肿患者年龄50~78岁。从发病到诊断时间跨度1个月至15年。常伴有皮肤肿物、淋巴结肿大、疼痛、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临床症状。6例均有肢体肿胀,局部淋巴结肿大4例,肢体感觉异常2例。病理诊断显示肿瘤来源于上皮组织3例,间叶组织2例,淋巴系统1例。结论首发症状为上肢淋巴水肿的恶性肿瘤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结合病史以及辅助诊断指标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乳腺癌手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作用以及对患者术后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20年3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乳腺甲状腺科收治的117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58例,干预组5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早期护理干预措施。术后随访1~9个月,比较2组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和水肿等级。结果术后1、3、9个月,干预组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8.5%(5/59)、8.5%(5/59)、10.2%(6/59),低于对照组的31.0%(18/58)、36.2%(21/58)、43.1%(25/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9.425、13.041、16.289,P<0.05或0.01)。其中轻、中、重度淋巴水肿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0.350、12.078、17.422,P<0.05或0.01)。干预组术后1个月生命质量的身体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附加关注分别为(20.36 ± 1.80)、(20.03 ± 1.68)、(34.63 ± 3.52)、(15.86 ± 1.96)、(19.81 ± 1.0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7.03 ± 1.36)、(17.10 ± 1.46)、(19.38 ± 1.51)、(10.91 ± 1.22)、(18.36 ± 1.21)分;术后3个月干预组分别为(23.56 ± 2.72)、(23.73 ± 2.20)、(39.93 ± 4.17)、(20.31 ± 3.04)、(26.37 ± 2.23)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0.90 ± 2.14)、(19.12 ± 2.63)、(25.79 ± 3.59)、(13.97 ± 2.67)、(21.02 ± 2.50)分;术后9个月干预组分别为(27.44 ± 2.01)、(25.80 ± 1.85)、(40.88 ± 3.72)、(21.02 ± 2.78)、(27.02 ± 2.4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9.93 ± 1.66)、(20.67 ± 1.46)、(19.38 ± 2.29)、(16.33 ± 2.65)、(22.29 ± 2.52)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8.691~34.383,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预防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延缓淋巴水肿的进展,降低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和程度,促进患肢的康复,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管理现状,为制订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预防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偶遇抽样法,使用研究小组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江苏省58所医院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次研究共调查了58所医院,其中53所综合医院,5所专科医院。仅18.97%(11/58)有专门用于淋巴水肿保守治疗的治疗室,15.52%(9/58)开设了淋巴水肿门诊,25.86%(15/58)有专业的国际淋巴水肿治疗师。58所医院对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预防及治疗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目前尚未实现淋巴水肿规范管理的全面覆盖,淋巴水肿管理标准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建立统一规范的管理方案和实践标准至关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淋巴水肿延迟就医的原因,以期为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立意取样对2020年1月至9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淋巴水肿门诊17例的女性乳腺癌术后患肢淋巴水肿延迟就医的患者(43~69岁),进行深度访谈,合众法收集资料,Nvivo11软件进行资料分析。结果通过深入访谈,提炼出3个主题8个亚主题。(1)外界因素:特定因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距离冲突;(2)家庭因素:经济负担、照护劳力负担;(3)自身因素:知识缺乏、错误的信息导向、治疗信念差、消极心理应激。结论医护人员应多方位、多形式、多渠道让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获得相关知识,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完善社会、家庭支持系统,促使其及时就诊,早期治疗,从而减轻患者的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地塞米松植入剂及玻璃体切除术(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术(ILMP)三种方法治疗难治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难治性DME 98例(120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3组:A组34例(50眼)行玻璃体内阿柏西普注射,B组27例(30眼)行玻璃体内地塞米松植入剂注射,C组37例(40眼)行PPV联合ILMP。随访期为6个月。观察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和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CMT)。结果治疗后1个月:A、B组视力均有明显提高(t=11.90、9.23,均P<0.001),C组视力无明显改变(t=1.68,P=0.095);3组CMT均有明显下降(t=4.84、5.79、9.83,均P<0.001)。治疗后6个月:A、C组视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t=12.25、11.19,均P<0.001),B组无明显变化(t=1.07,P=0.287);3组CM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5.89、2.81、10.18,均P<0.05)。结论玻璃体内阿柏西普注射、地塞米松植入剂注射及PPV联合ILMP三种方法治疗难治性DME均能降低CMT;玻璃体内注射药物可在短期内提高视力但需反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