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近年来珠三角地区城镇化发展迅猛,涌现出一批典型的城镇化模式.本文从动力机制角度分析归纳了珠三角地区典型城镇化模式,分别为区位优势和外部要素主导的虎门模式、自组织形成专业镇的古镇模式、科学规划城乡无差距的小榄模式以及政府体制机制创新产城人融合的狮山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要推动城镇化发展,提速城镇化发展,必须因地适宜,优化布局;科学规划,统筹城乡;突破限制,强化制度改革;以人为核心,解决人的城镇化;优化产业集聚,加速产业转型;注重生态,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等,这些经验启示将有助于完善珠三角地区自身城镇化,并为我国其他地区城镇化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依据.
简介:本文基于DEA分析方法和运用面板数据,对泛长三角地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第一步,比较静态分析泛长三角地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把其与全国进行比较以及内部各省份相互比较;第二步,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泛长三角地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2000-2013年的变动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泛长三角地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高于全国,但就本地区而言效率相对较低,同时,历年全要素生产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下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简介:泛珠三角经济圈建设已历经十年,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得到了加强,但区域内各省之间的增长差异并没有明显消退的迹象。基于新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以广东省作为比较对象对泛珠三角其他七省(不含四川省)的经济增长差异及收敛性问题展开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广东省人力资本储蓄率和贡献率高于其他省域,是劳均产出差异的根源;广东省劳均产出是其他省份的1.08—2.96倍不等;在向各自均衡路径收敛的时间上,最短的是福建省为11.27年,最长的是贵州省为26.07年。因此建议: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建设在内部可实现组团发展,深化“9+2”形成区域内均衡发展,向外可拓展“10+1”,积极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大珠三角经济区域。
简介:围绕贯彻落实江总书记提出的广东“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为探讨珠江三角洲流通产业如何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问题,1999年7月27日到8月1日,许德立副省长带领省贸易委员会纪力清、梁益华等负责同志,先后到深圳、珠海、中山、顺德等市,对国有、私营、个体、中外合资等各种经济成分的商贸业,对百货公司、超级市场、仓储商店、购物中心、配送中心、专业市场、批发市场等各种商贸业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在珠江三角洲调研期间,许德立副省长一行对珠江三角洲四市发展现代化流通产业的实践和经验予以肯定。像深圳市围绕二次创业,建立园林式国际都市的目标,努力实现繁荣零售、重组批发、搞好物流、营造市
简介:洪水的不断威胁与由渍灾所引起的越来越大的破坏导致了环境条件的持续恶化,长期环境恶化对珠江三角洲平原来说是明清以来其经济变化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直接从事农耕的农民生计受到严重影响,他们不得不因地制宜发展桑基鱼塘以及其它经济作物,同时充分利用便利的水运交通发展商品性农业,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一方面使环境更加恶化,一方面又提高了人们抗灾、御灾的能力。当外部条件趋于稳定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民自然会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这其中不能否认人口增长的压力,但也正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造成与水争地,环境更加恶化,水患更加频繁。自然、人类社会就是这样相互改变,改变的结果是人类更加适应自然。
简介:摘要:本文选取长三角地区包括南京、杭州、合肥在内的10个创新型城市2012-2017年的面板数据,建立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从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个方面对城市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分析研究,并为相应城市创新策略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的各城市创新效率发展并不均衡,其中苏南地区和湖州市的创新效率要高于其他城市,总体来看,长三角创新型城市的创新效率较高,但还存在发展空间。
简介:城市群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基于分形理论的位序规模法则和异速生长模型,对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口演化规律及异速增长速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城市体系齐夫维数接近1,城市体系较为健全,各规模等级城市数量比例较为合理。同时,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异速生长系数与城市规模呈现明确反向变化关系。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异速生长系数分别为0.41、0.98、3.59、8.19和16.7,即城市越大,越应该向高层发展,异速生长系数b值应该越小。应根据异速生长系数合理控制建设规模和土地供应,加强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科学引导人口集聚,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形成特色支柱产业,全方位提升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