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当前的中国形象研究通常在问题提出之初,就主动将中国置于西方他者的位置之上,从而不仅表现出了浓重的'西方情结'(尤其是'美国情结'),也表现了深深的'受害者情结'。这集中体现在:他们普遍比较重视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中国形象,忽视世界的中国形象;重视异域的中国形象,忽视本土的中国形象;重视负面的中国形象,忽视正面的中国形象。在这过程中,'东方主义'不仅成为他们使用最为'得心应手'的理论武器,更成为他们在思维上无法摆脱的一种统治方式。其带来的障碍不仅在于它作为一种理论范式遮蔽了我们本应倾听的他者声音,更在于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限制了我们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边界。因此,走出东方主义的理论陷阱和思维方式,重新深入到形象话语的'历史脉络'和'社会谱系'中,并从中发现它们的行走轨迹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是当前学术界破解'中国形象'话语迷思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回到自我的想象,倾听他者的声音,从而在时空的坐标系中重新'发现'中国形象。
简介: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同时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据普华永道报告显示,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将从2013年的31.3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59亿美元,涨幅高达88%,这表明中国电影产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电影产业步入上升通道 纵观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国电影行业可以说先后经历了“高峰-低谷-上升”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曾经辉煌过,由于人民收入水平提升,票价低廉,再加上人民对精神食粮的渴求以及其他娱乐方式极度匮乏,看电影的人数和票房收入节节攀升,到了1991年达到顶点,年票房收入达到24亿元,人均年观影10次以上。然而,自1992年之后,随着电视普及率的提高、节目质量的提升,再加上电影盗版猖獗,中国电影行业步入了低谷,到1999年,票房收入跌入谷底,票房收入8.1亿元。到了2002年,为了挽救濒死的电影行业,应对WTO之后进口影片对国产电影的冲击,国家开始推行电影产业化改革,允许民营、外资进入电影投资、制作、发行、放映环节。根据“数太奇”电影大数据平台的最新数据显示,19~35岁的年轻观众已经成为中国影院观众的主要人群,占所有影院观众的85.9%。虽然这一时期电影票价有了较大增长,但是随着国人消费能力的提升,有消费能力的年轻人逐渐成为电影消费的主力军,中国的电影市场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时期(如图1)。
简介:中国新闻学研究基金会首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于去年12月16日至18日在河北省承德市举行,中国新闻学研究基金会正式成立。成立中国新闻学研究基金会,是开展新闻学研究、培养高级新闻人才的需要,得到全国各地企业界的大力支持。基金会的成立,将对中国新闻事业和新闻学研究工作的发展作出贡献。代表大会通过了基金会章程和管理实施细则。章程规定,基金将用于奖励全国好新闻作品、优秀新闻学论著、优秀新闻研究工作者和新闻敎育工作者,资助新闻学术活动以及新闻学论著、新闻学术刋物的编辑出版。代表大会确定: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会长胡绩伟任基金会主席,张文达等6同志任副主席,何光先任秘书长。
简介:在数字时代,传媒组织在经济运营中的一个重要特性是生产联合产品(jointproducts),即同时提供线上和线下产品。联合产品特性使传媒生产的经济规律不同于以往,也使传统媒体的发展与演变更具复杂性。本文以传统媒体为例,引入经济学终止点(shut-downpoints)和分离点(split-offpoints)的原理来探讨传媒生产决策。文中提出了传媒生产临界点(tippingpoints)的概念,这是传媒转型从量变转化为质变的重要节点,传媒临界点在很多领域已经出现,需要我们应用经济学方法对此进行分析。本文开启了对传媒联合产品经济学特性以及临界点的关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