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吴敬梓《儒林外史》人物原型、故事本事、创作时间等都有考证的余地。如有关严贡生、严监生、成老爹、“添四客”等人物之若干重要情节各有所本,而由吴敬梓曾一度为塾师等可推论《外史》成书当在乾隆七年至十四年(1742-1749)之间,首尾8年。虽杂凑成文,但放眼广阔的文化背景深研一书,便可以从小处见大,有所收获。
简介:《儒林外史》的叙事结构具有表层和深层两种不同的模式:从表层结构视之.它是“纪传体结构”;从深层结构视之,则是“阴阳共生的太极图式”。
简介:《儒林外史》作为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不仅是我国讽刺文学中的一朵奇葩,还是中国传统小说在叙事艺术上迈出的一大步,特别是在叙事视角的运用上。《儒林外史》对叙事视角运用可以具体分成零视角、内视角、外视角三个方面,与前代作品相比较,《儒林外史》在叙事视角运用上有进步与创新之处。
简介: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使用家下、锅铁脸、停当、过、连三、吃春酒、挺觉、辣燥、厦子、搭嘴、马子、上人、样范等全椒方言词汇来增强表达效果,同时可见"得V"、"V+了+一交"、"N+把+N"等方言语法类型。准确理解这些方言词汇及语法类型的特有内涵,对分析《儒林外史》的内容及艺术成就具有重要作用。
简介: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人格有一个发展与变化的历史过程,其整体趋势是逐步扭曲和下滑。《儒林外史》着墨于写士,在科举制度驱使下,八股士、假名士们灵魂被腐蚀,人格遭扭曲,沉沦为儒林丑类。虽然作者为探索士人出路,企盼理想人格,设计了高隐、真儒、奇人等形象,但终究不免苍白、无奈和虚幻,昭示了封建末世无可药救的衰落
简介:读罢《温州大学学报》“中外史学交流”专栏四篇大作,观文有感,不由想起朱熹的诗《观书有感》(之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倘用之于文明(或文化)也是这样,一个文明(或文化)能永葆青春,它的“源头活水”来自于交流.观世界文明之进程,一个沉睡或休眠的文明,怎能有“天光云影”,成卓然气象.因而,文明(文化)以交流而出彩更新,史学交流尤甚,理由呢?因为史学,它是文化中的文化,文明之中枢.
简介:清廷在滇南的改土归流,足一次巨大的社会变迁。清代,滇南元江、临安两府土司职衔品最高的是儒林土司与纳楼土司。通过这两家土司的受职、传袭、辖地的对比分析,可从实证研究角度对滇南改土归流及边疆治理情况做出新的判断。
《儒林外史》考补
《儒林外史》叙事结构新探
《儒林外史》的叙事视角研究
《儒林外史》中的全椒方言词汇与语法类型
从《儒林外史》看中国古代士子人格的沉沦
中外史学交流
纳楼与儒林:一个关于清代滇南改土归流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