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9 个结果
  • 简介:文人画历来强调"书画同源、书入画",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他将书法的笔意通过线条和笔墨体现在绘画作品中,对后世的书画创作产生重大影响。倪瓒诗、书、画三绝,且绘画风格,成一代逸品。倪瓒绘画"清、简"为审美形式,大量留白,重视笔墨形象自身的张力。这与倪瓒扎实的书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研究他是如何"书入画",看似是对倪瓒书法的探讨,实则是倪瓒绘画精髓的深入挖掘,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 标签: 文人画 倪瓒 “以书入画” 《容膝斋图》
  • 简介:学堂乐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重要的音乐现象之一。当前,在对学堂乐歌历史地位的评价中,认为它是中国音乐全盘西化的起点和罪魁祸首,是一种影响很大的观点。本文通过对学堂乐歌的深入分析,认为学堂乐歌并没有离开中国的音乐传统,在学堂乐歌中,中国古典诗词格律、审美意象、倚曲填词等传统都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 标签: 学堂乐歌 音乐传统 文人音乐 西学东渐 文化变迁
  • 简介:《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我国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为“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理念之后,一时激起了人们对音乐教育哲学的兴趣。随后,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人们又逐渐认识了功能论、实践论、语境论等音乐教育哲学理念,随着人们视野的拓宽,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渐渐地对音乐教育哲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受美国国内功能论、实践论、语境论三种观点持有者对其官方音乐教育哲学——审美音乐教育理念批判的启示,国内有些学者开始著文批评、质疑我们国内的“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理念。

  • 标签: 音乐教育哲学 哲学理念 审美 《音乐课程标准》 对外文化交流 音乐教育理念
  • 简介:随着元明时期文人剧创作的普遍化,戏剧成为文人抒发情感、寄托情志的一种重要文体。这种写作实践是文人表情达意时自觉的文体选择.也是在戏曲尊体理论激荡下的必然结果。

  • 标签: 耆英会 传奇 指向 文体选择 文人剧 元明时期
  • 简介: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方法论涉及两个相异的学术分类系统:其一,宏观-思维-观念层、中观-学理-学统层和微观-实践-方法层三者划分的范式系统;其二,形态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个层面划分的民族音乐符号学系统。在"微观-实践-方法层"和形态学层面,如今主要存在五种基本的分析范式:首先,中国传统音乐分析方法一度音乐表演(或表演行为)之前、之后的对象化作为分界,构成分别"乐谱"或"音声"为不同起点对象的分立状态,民族音乐形态学分析(范式一)和描写音乐形态学分析(范式二)则为其中两种代表性研究范式。其次,也有部分学者致力于探讨存在于音乐文化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之间以及"模式与模式变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而穿梭往返于"表演前、表演后"的"简化还原音乐分析"(范式三)和"转换生成音乐分析"(范式四)则为其中两种代表性分析范式。再者,(仪式)音乐民族志形态分析(范式五)表演为场域,其分析起点位于"表演过程之中",其音乐分析的触角则可伸展至其左右——"乐谱"分析和"音声"分析及其前后、上下——简化还原音乐分析和转换生成音乐分析,故而具备了作为一个"强大的中央装置"的目标和条件。

  • 标签: 传统音乐形态学 描写音乐形态学 表演前 表演后 声音 简化还原
  • 简介:民歌历史悠久,体裁多样,内容丰富,蕴含着极为丰厚的人文历史内涵。利用民歌作为地方学前教育资源,有利于幼儿的成长,有着较高的教育价值。

  • 标签: 民歌 学前教育 价值
  • 简介:<正>民间祭祀演剧空间是指因共同祭祀的对象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关系的人群通过演剧活动表达信仰所构成的文化传承空间。史料中的"乐楼"、"赛楼"、"戏楼"、"戏台"等就是民间祭祀演剧行为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庙台戏场作为承载民众信仰的载体之一,拓展、丰富了民间表达情感的途径,对民众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明清时期,甘肃宗教文化迅速发展,民间信仰活动十分繁盛,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随着各府州县神庙建筑的激增,乐楼、戏楼、戏台明显增多,以至晚清时甘肃民间庙台戏场星罗棋布,并呈蔚为大观之势。下面本文《中国戏曲志·甘肃卷》"甘肃省明清戏楼

  • 标签: 庙台 戏场 民间祭祀 宗教文化 民众信仰 庙戏
  • 简介:峨眉山的佛事活动是峨眉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梵呗则是佛教音乐文化中的灿烂奇葩。它虽然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而经历着各种不同的变化,但传统寺院音乐为主、融合了地方特色的梵呗音乐,依然伴随着修行者们清净身心,超绝尘缘。

  • 标签: 峨眉山 伏虎寺 比丘尼 梵呗 佛事活动
  • 简介:钢琴曲《夕阳箫鼓》为例,立论并探讨中国钢琴作品的"意韵诠释"问题。文章共分两大部分:一、中国钢琴作品意韵的核心内容与构成要素;二、钢琴曲《夕阳箫鼓》的"中国元素"与意韵诠释之面面观。

  • 标签: 中国钢琴作品 意韵诠释 《夕阳箫鼓》 中国元素
  • 简介:先秦至晋代文士与古琴关系的发展变化最主要的特征是文士之古琴从礼制之乐器走向生活与精神之乐器。对于文士来说,先秦的古琴更多承载的是礼制功能而非娱乐功能。经过两汉过渡,三国两晋时期古琴在文人日常生活中已经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古琴最终在两晋成为文士的象征性乐器。先秦至晋代,古琴在文士的生活和思想中的角色经历了从礼制之雅到道德之雅,再到和心之雅,最终到精神之雅的演变过程。

  • 标签: 先秦至晋代 古琴之雅 文士
  • 简介:莫扎特的歌剧观认为:音乐与台词相比较,音乐则富有更为明显的戏剧表达能力,因此,莫扎特把音乐创作看作歌剧创作的基础;其次,莫扎特认为音乐有独特的表现力、音乐是歌剧创作的基础,所以,音乐是可以独立表达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的,从而加强了歌剧创作中音乐的戏剧性表述.他特别注重歌剧创作中音乐的戏剧性.

  • 标签: 莫扎特 歌剧观 戏剧性 《魔笛》
  • 简介:清王朝在入主中原后,为维护大一统政治格局,全方位接纳汉文化,同时也坚守满洲尚武、骑射的传统,确立了木兰秋狝制度。在乾隆时期,宫廷戏曲演出达到高潮,热河行宫演剧成为木兰秋狝的重要内容,在讲武绥远的大背景下,内廷大戏《封神天榜》等不仅场面宏大,而且多次加入沙场演兵的内容,在情节和人物中加入了少数民族形象,这些细节体现了崇尚武勋和华夷一家的宫廷意识,反映了文化层面的满汉交融。

  • 标签: 封神天榜 内廷大戏 木兰秋狝 华夷一家 满汉交融
  • 简介:<正>2013年,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启动了"宁波地区民营剧团生存现状"的课题调研。据统计,宁波市登记在册的民间演出团体共有115家,而以演出越剧为主的就有69家,占了其中60%。不仅如此,他们在农村的演出十分火爆,每年演出场次可达500场之多。市场较好的剧团,甚至歇夏时节也能接到演出邀请。民间越剧演出的红火场面似乎告诉我们,越剧是有市场、有生机的。现下的浙江越剧,国有剧团是主流,民间剧团则往往被忽视。而

  • 标签: 宁波地区 职业剧团 演出场次 演出剧目 戏曲改革 专业剧团
  • 简介: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中小学校的教育必须改变过去“千校一面、千校一纲、千课一本”的标准化模式,办出自己学校的特色,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素质结构立体多面的人才.因此,办出学校特色、推进学校特色教育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 标签: 个性化音乐 促进学校 学校特色
  • 简介:随着社会经济多元化的不断发展,对编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剧作者在创作剧本时,应紧扣时代脉搏,折射时代精神。现代编剧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要坚持历史的尺度,并坚持人的尺度。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要符合影视的艺术性,还要遵循社会客观的现实性。

  • 标签: 人物性格 独特环境 符号人物 时代精神
  • 简介:在中华世纪坛遴选的25位“中华文化名人”中,晚明世子朱载堉作为古代乐律学家,唯一入选。他的杰出贡献是早于欧洲创建了十二平均律数理理论——“新法密率”。他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在具体研究中坚持数为本,对世界影响很大。文章拟解读朱氏在具体研究中是如何以数为本,并阐述他的睿智及贡献。

  • 标签: 朱载堉 律学 以数为本 科学理性
  • 简介:根据人类学词典的记述,民族志(ethnography)就是“通过实地调查对一个当代文化的系统描述”。Ethnography这个词来自希腊文,ethno一是人、种族的意思,而一graphy是书写。因此,“民族志”就是写人,即描述人的活动。关于民族志,马凌诺斯基说:“首先,学者当然必须有真正的科学目标,并且知道现代民族志的价值和标准。第二他应当使自己处于良好的工作条件中,这主要是说,脱离其他白人而在原住民当中生活。最后,他必须运用一些特别的方法来收集、利用和保存他的证据。”

  • 标签: 音乐民族志 歌唱 写作 当代文化 人的活动 人类学
  • 简介:节奏、节拍等音乐要素在西方音乐体系里面是有形的,这是由于我们的音乐教育是引进西方音乐的体系以及形成的制度,这个制度包含了一个价值观念,生产一定的音乐知识,因这个制度与知识体系在高等院校中不断生产,传统音乐逐渐被排斥、边缘化和模糊化。如中国传统音乐"韵""意境",这是西方音乐语言无法对应的。没有人敢断言不能用五线谱详细记录的就不算音乐,整个中华民族,地域广阔,甚至有些地方"十里不同音"我们的音乐极为丰富。中华传统文化则是无形的、活的,一直延续到现在,在长期文明演进中形成恒定的文化心理结构。从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要素模式中可以看到天人合一,比德观念、线性思维、礼乐传统、吉祥意识等等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最精髓的东西。

  • 标签: 接通 象征性 约定俗成
  • 简介:古代戏曲批评家常以'收场'、'收煞'、'完局'、'结场'等术语定义戏曲收尾场次,其中'收场'一语应用最为普遍。立足收场形态,合卺、旌封、仙圆牢牢占据着收场主体,'模式化'作为收场套性被凸显出来,所谓'临了一折必谱作圆聚,其圆聚又必藉锦归,无一不然,几同印板'1便是对这一收场特性的表述。同时,戏

  • 标签: 戏曲收场 戏曲评点 收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