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临床抢救中纳洛酮与醒脑静联合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5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为29例。对照组单纯予以纳洛酮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以醒脑静治疗,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苏醒时间、住院时间及呼吸恢复至平稳时间加以对比。结果本试验中,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6%,相较于对照组的79.3%,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x2=4.062,P<0.05);观察组患者在苏醒时间、住院时间及呼吸恢复至平稳时间方面相较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组间对比具统计学意义(t=5.840,4.113,4.370,P<0.05)。结论将纳洛酮与醒脑静联合应用于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的临床抢救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患者苏醒时间、住院时间,帮助其尽早恢复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小儿静脉输液中静疗质控小组模式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文中将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前往我院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2020年1月至9月的患儿提供常规护理,设为参照组,而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患儿提供静疗质控小组模式,设定为研究组,各50例。观察对比各指标。结果 一次穿刺成功率、家属满意度以研究组更高,分别占96.00%、98.00%,非计划拔管率占6.00%,并且留置针平均留置时间长,和参照组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通过静疗质控小组模式干预后降低了非计划拔针率,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家属满意度,并延长了留置针留置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医院静配中心不合理医嘱点评及管理标准。方法:将我院静配中心在2022年8月-2023年8月期间10367份病例进行全面筛查并对不合理医嘱全面点评。结果:10367份病例中有不合理医嘱点评有1693份,占比11.1%,各科室中脑病科不合理医嘱发生率最高,为38.36%,其次为放化疗科,占比14.97%;不合理医嘱点评包含用药浓度不合理、药物用量不合理、用药频率及疗程不合理等。结论:及时对医院静配中心不合理医嘱进行全面点评并以此制定相应管理标准,可促使医嘱合理性不断提升,静配中心工作效率不断提升,同时临床治疗安全性也可因此得到高效保障。故而,医院还需不断加强对医嘱合理性管控力度,及时对不合理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并以此制定相应改善措施、管理制度等,促使医疗安全性、质量性均不断上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患者静疗期间皮肤并发症的预防与管理策略。方法: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1 月对 100 例在院接受静疗的不同年龄段及肿瘤类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与临床观察收集数据并以 SPSS 软件分析。结果:100 例中 30 例出现皮肤并发症,采取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换敷料和用皮肤保护剂等预防措施后,实验组皮肤并发症发生率为 1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有效预防和管理措施能显著减少肿瘤患者静疗期间皮肤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与治疗效果,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索PDCA循环模式在静配中心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静配中心工作的16名药师和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2年全年实施静配中心常规的感染管理措施;而在2023年引入PDCA循环模式进行管理。通过比较两年的数据,主要评估PDCA循环模式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包括空气中沉降菌的菌落计数平均数、细菌培养合格率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满意度。结果 应用PDCA循环模式后空气中沉降菌的菌落平均数从应用前的【105.63±1.58cfu/m³】显著降低到应用后的【30.89±1.23cfu/m³】;细菌培养合格率从应用前的55.81%提升到应用后的80.42%;工作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也从应用前的75.00%提升到9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PDCA循环模式后,静配中心的感染管理效果得到显著改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凯芬联合达克罗宁胶浆预防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效果,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全麻患者150例,将其随即分为凯芬组(A组)、凯芬联合达克罗宁组(B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A组采用苏醒期静脉给予凯芬50mg,B组采用插管前将达克罗宁胶浆均匀涂于气管导管1/3处,并于苏醒期静脉给予凯芬50mg,对照组苏醒期不予药物。对比三组患者在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全麻苏醒期发生躁动、呛咳A组5例,B组2例,对照组14例,A组、B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B组最低,三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凯芬联合达克罗宁胶浆能有效减少全麻患者苏醒期呛咳躁动的发生率,并能降低患者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