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110例妇科肿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55例观察组和55例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术后常规护理服务,对观察组进行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护理结果。结果经护理,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64%,对照组为14.5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经调查,观察组获得的总满意度为96.36%,对照组为80.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对妇科肿瘤术后患者进行预防深静脉血栓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获得的满意度较高,可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并且探讨积极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方法随即抽取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产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根据病因制定相对应的护理预防措施。结果200例患者中有58例患者存在深静脉血栓现象,占29%,其中引发深静脉血栓的因素主要为患者原疾病史、血液滞缓,静脉壁的损伤和高凝状态等。详细掌握患者的发病史,重视患者的卧床护理工作,鼓励患者加强下肢活动,能够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论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加强早期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值得在临床上引起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临床特点及其转归。方法对我院2007至2012年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3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肝硬化(LC)并发PVT形成住院患者共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0至65岁,平均(48.2±9.0)岁。肝硬化病因,大多数是病毒性肝炎后(12例,75%),有脾切除史13例,住院主要原因腹痛3例,予溶栓治疗后病情好转;消化道出血1例;腹水16例,原发性腹膜炎14例。血栓形在后2年内死亡4例,其中3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结论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的主要表是腹痛、消化道出血、腹水。血栓形在后1年内死亡率32.35%。
简介:摘要目的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加介入性溶栓治疗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在2014年02月—2016年05月我院进行治疗的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各为15例,30例患者均进行相应的治疗,对照组采取单纯抗凝治疗;研究组采取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加介入性溶栓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临床恢复时间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经过不同的方法治疗后,2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研究组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3.33%,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治疗中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加介入性溶栓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十分显著,不仅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病情,还加快了患者的恢复速度。
简介:摘要目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83例患者作为观A组,选择同时期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肺栓塞82例患者作为B组,对两组患者均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将两组患者诊断结果中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在A组患者中,合并双侧肺栓塞的情况明显高于单侧(P<0.05),同时合并急性肺栓塞的情况明显高于慢性以及亚急性(P<0.05);在B组患者中,右下肢出现血栓的人数明显低于左下肢(P<0.05),结论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及肺栓塞的诊断中,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正确率,在临床诊断中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和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腹腔镜术患者共58例,随机抽签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出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0)。结论对于腹腔镜手术患者,实施积极的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值得积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