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性激素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0例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早期糖尿病肾病期患者20例,临床糖尿病肾病期患者20例,无微血管并发症者20例,测定其血中促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催乳素(PRL)、孕酮(P)、睾酮(T)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早期糖尿病肾病期患者E2水平较无微血管并发症者降低(P<0.05),绝经后临床糖尿病肾病期患者较早期糖尿病肾病期患者E2更为降低(P<0.05);早期糖尿病肾病期患者FSH、T、LH较无微血管并发症者升高(P<0.05),而两组糖尿病肾病患者间无明显差异;各组P、PRL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是促成糖尿病肾病以及糖尿病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

  • 标签: 2型糖尿病 绝经后性激素 微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阿立哌唑进行治疗,以患者治疗前后PANSS(精神分裂症症状量表)评分,及患者血清炎性因子TGF-β1(转化生长因子)、hs-CRP(超敏C-反应蛋白)、IL-1β(白细胞介素-1β)、IL-6(白细胞介素-6)、IL-17(白细胞介素-17)水平变化作为观察指标。以治疗前后患者PANSS减分率情况为依据,将患者分成A组(减分率<50%)、B组(减分率≥50%),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相应治疗后,患者IL-1β、IL-6、IL-17水平显著下降、hs-CRP水平升高、TGF-β1水平无明显变化。以不同治疗效果为依据的A、B两组,患者IL-1β、IL-6、IL-17水平均显著下降,但A组较B组患者下降幅度更大。两组患者hs-CRP水平均升高,但两组之间差异不明显。两组患者TGF-β1水平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清IL-1β、IL-6、IL-17水平可以直接反应治疗效果,如果其因子水平下降则证明治疗有效果,但治疗效果高低不与因子水平下降幅度成正比。

  • 标签: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 治疗效果 血清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清中胆碱酯酶(CHE)、白蛋白(ALB)和胆固醇(CHO)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运用AU5811生化分析仪对80例肝硬化患者与100例健康患者血清中CHE、ALB和CHO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中CHE、ALB和CH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增大,CHE、ALB水平逐渐降低。在肝功能分级中CHE、ALB和CHO水平C级最低。结论CHE、ALB和CHO提示肝脏的损害程度,作为肝硬化患者疾病的评价和分级及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肝硬化 胆碱酯酶 胆固醇 白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滴度的变化特点。方法62例应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的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前、6个月、1年时检测ALT、HBV血清标志物、HBVDNA、HBsAg定量。结果62例应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5例患者获得了病毒学应答,其基线HBsAg水平为3.86log10IU/mL,治疗6个月、1年时分别为3.55、3.39log10IU/mL,与基线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时HBsAg水平与1年时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第1年时HBsAg下降速度为0.13log10IU/mL。结论应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滴度缓慢下降。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HBsAg 阿德福韦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浅静脉手术对下肢静脉曲张展开治疗后深静脉瓣膜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将相应的临床意义进行总结。方法依据手术方式,分64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为2组,33例经高位大隐静脉结扎后以激光能力对其主干、小腿曲张的侧支进行闭合为A组,31例以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与分段剥脱术展开治疗为B组,对照两组深静脉瓣膜功能。结果A、B两组治疗后反流时间、深静脉管径都比治疗前低P<0.05,组间对比则未见显著差异,两组瓣膜关闭功能对比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都可对深静脉的瓣膜功能进行改善,下肢静脉曲张行早期手术可使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发生得以延缓。

  • 标签: 大隐静脉曲张 浅静脉手术 深静脉瓣膜
  • 简介:摘要目的对针刺、推拿单独或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免疫指标变化作探讨。方法研究中观察A组用针刺治疗,观察B组用推拿治疗,观察C组用针刺+推拿治疗。结果观察C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7比观察A、B组76.7%、70.0%高,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针刺联合推拿治疗的效果更佳,对其体内免疫指标改善有着积极作用。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针刺 推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开颅术后不同时间段不同头高位对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5年4月—2016年6月行开颅术后安置ICP探头4~5天以上的70例重症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段分别取四种不同头高位进行观察,比较不同时间段不同头高位ICP、CPP的变化。结果开颅术后24小时内和24~72小时内床头抬高30°是最佳角度,术后72~96小时内床头抬高30°~40°均可。结论开颅术后不同时间段取不同头高位对颅内压及脑灌注压有重要影响。

  • 标签: 开颅术 体位 颅内压 脑灌注压
  • 简介:摘要目的为提高临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小儿患者诊断准确度,探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率及超敏CRP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4~2016.4期间48例经诊断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小儿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取48例入院健康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抽取静脉血,对血液中超敏CRP、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率进行检测。结果未治疗时对照组中性粒细胞比率、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指标水平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指标水平比较差别无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小儿患者诊断中,对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率及超敏CRP水平进行检查,能有效诊断患者疾病情况,同时反映反映患者恢复情况。

  • 标签: 疾病诊断 呼吸道感染 小儿 血常规 超敏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NT-proBNP在肺心病失代偿期患者不同时期的水平变化情况以及对应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6.3-2018.3期间收治的1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A组)与18例肺心病患者(B组),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NT-proBNP指标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A、B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NT-proBNP水平均明显下降,数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NT-proBNP指标方面,B组均显著大于A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心病失代偿期患者随病情发展其NT-proBNP水平会明显升高,通过NT-proBNP检测可作为评价患者病情发展与治疗效果的参考指标。

  • 标签: NT-pro BNP水平 肺心病 失代偿期 不同时期 临床意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老年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中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与动力髋螺钉两种内固定方法手术前后部分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取本科室自2014年1月—2015年6月治疗的老年转子间骨折分别采用髓内固定及髓外固定的患者失血量,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沉降率(ESR)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等指标手术前后的变化,其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45例,动力髋螺钉35例,结果两组骨折病人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组的失血量及红细胞沉降率、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指标变化程度明显低于动力髋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操作简便,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是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一个较好的选择。

  • 标签: DHS固定 PFNA固定 肌酸激酶 乳酸脱氢酶 转子间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归脾汤对心脾两虚证频发室早患者的动态心动图变化。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3月—2018年1月收治的40例心脾两虚证频发室早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患者均给予常规抗心律失常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口服归脾汤中药汤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组动态心电图异常率为30.0%,对照组为60.0%(P<0.05);治疗组的ST段下移次数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EF、E峰流速高于对照组,A峰流速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归脾汤对心脾两虚证频发室早可以明显降低动态心动图异常率,降低ST段下移次数,值得临床参考。

  • 标签: 归脾汤 心脾两虚证 室早 动态心动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病专科医院抗菌药物日使用变化趋势,为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5—2015年进行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采取个案调查、床旁调查和查阅病历相结合的方法,调查所有住院病人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及病原学送检及药敏试验情况。结果2005年—2015年调查住院患者共7104例,抗菌药物日使用率分别为7.7%、2.9%、5.3%、4.6%、4.5%、5.5%、1.3%、2.4%、4.8%和3.6%,预防性用药率平均为16%,病原学送检率最低4.3%,最高70%。结论精神病专科医院在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特别是预防性用药方面存在不合理性,病原菌送检依从性偏低,需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监管度,特别是预防性用药的规范性,提高治疗性用药的病原微生物的送检率,使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更趋合理。

  • 标签: 抗菌药物 精神病专科 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瞬时波强(WaveIntensity,WI)技术评价青、中年肥胖者血流动力学与心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WI技术检测42例肥胖者(肥胖组)和4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组双侧颈动脉,比较两组WI各参数。结果肥胖组颈动脉瞬时加速度波强(W1)、瞬时减速度波强(W2)、负向波面积(NA)、血管压力应变弹性模量(Ep)、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较对照组增高(P<0.01);R-W1时间(R-1st)、W1-W2时间(1st-2nd)较对照组降低(P<0.01)。结论WI技术能够综合评价肥胖者早期心脏、血管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瞬时波强 血流动力学 颈动脉 肥胖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清白介素-6(IL-6)、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在脓毒症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64例脓毒症患者,依据入院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分为>20分组19例、10~20分组27例,<10分组18例,对所有患者进行28d随访,死亡13例,存活51例。检测对比3组与不同预后患者血清IL-6、NT-proBNP水平,分析血清IL-6、NT-proBNP水平同APACHEI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20分组与10~20分组血清IL-6、NT-proBNP水平均高于<10分组,且>20分组高于10~20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IL-6、NT-proBNP水平及APACHEII评分均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NT-proBNP水平同APACHEII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IL-6、NT-proBNP水平与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用于脓毒症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中。

  • 标签: 脓毒症 IL-6 NT-proBNP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化疗前后的25羟维生素D3的变化情况,为研究25羟维生素D3在小儿急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的评估中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34例急性白血病患儿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化疗前后25羟维生素D3情况,并与正常儿童血清水平进行对比。结果正常组患儿血液中的25羟维生素D3水平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经过化疗后,实验组患儿血清中的25羟维生素D3水平呈先上升之后又下降的波动趋势,与初诊未治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清中25羟维生素D3的水平能够作为急性白血病患儿不同阶段判断其病情发展的一项参考指标。

  • 标签: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儿童 化疗 25羟维生素D3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抑郁症和强迫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水平的变化及与病程、严重程度与转归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分别在抑郁症和强迫症治疗前后计算BDNF的浓度的结果。结果抑郁症与强迫症患者,血清BDNF水平低于正常。药物治疗后,抑郁症患者血清BDNF水平接近正常,但强迫症患者仍低于正常。抑郁症组患者血清BDNF水平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得分成负相关。血清BDNF水平与抑郁症及强迫症患者的病程均呈负相关。结论抑郁症和强迫症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BDNF水平是变化,有助于两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标签: 抑郁症 强迫症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采集不同病灶部位的缺血性卒中认知障碍患者的40Hz脑电进行对比,找出其变化特征和相关性,对研究不同病灶部位的缺血性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的大脑皮质神经电生理活动有重要意义。方法采集不同部位脑卒中患者的MoCA量表评分和40Hz脑电,处理总结并对照分析。结果大脑半球左侧与右侧、前部与后部脑卒中患者MoCA量表评分及40Hz脑电的总面积(TA)、总时间(TT)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脑半球左侧、前部病灶的卒中患者容易发生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40Hz脑电作为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状态的观察指标,和MoCA量表一样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卒中后认知障碍 MoCA量表 40Hz脑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化疗前后胃癌患者血清中肿瘤标记物CA72-4、CA19-9以及CEA的水平变化。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明确诊是胃癌的患者28例,行外科手术后实施化疗,另选择同期在我院行体检的健康者28作为对照组。在对照组健康体检时、胃癌组化疗前及化疗后分别检测血清中CA72-4、CA19-9以及CEA的含量。结果化疗后胃癌患者血清中CA72-4、CEA以及CA19-9水平较化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但仍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胃癌患者血清中CA72-4、CA19-9以及CEA含量异常与临床分期以及病理分化程度有明显的相关(P<0.05)。结论胃癌患者在化疗治疗后,血清中的肿瘤标记物CA72-4、CA19-9以及CEA的水平会不程度的下降,而下降程度与疾病分期、病理分化程度相关。

  • 标签: 胃癌 肿瘤标记物 癌胚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及其与炎性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50例IBD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溃疡性结肠炎100例(UC组),克罗恩病50例(CD组),其次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新鲜粪便标本进行菌群培养,对比三组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并分析C-反应蛋白、血小板、血沉、血小板等炎性指标和菌群结构变化的相关性。结果UC组肠道内SC、SB、PS、BL、BD、LC以及EC等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UC组E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D组PS、SB、BD、LC、EC、BL等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组ES、S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高炎性指标组UC组患者SB相对对照组显著偏高(P<0.05),其他菌种数量差异较小(P>0.05),CD组患者EC相对对照组显著偏高(P<0.05),其他菌种差异对比较小(P>0.05)。IBD患者炎性指标和肠道菌群呈弱相关性。结论IBD患者肠道菌群结构被破坏,肠道菌群失衡,和真杆菌属数量减少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肠道菌群结构变化 炎性指标 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