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CT联合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征得所有患者知情同意下分别对其实施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磁共振诊断、CT联合磁共振诊断,并以脑脊液病细胞学结果为参照依据,对其临床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脊液病细胞学结果证实,5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分别为病毒性脑炎26例、结核性脑膜炎10例、脑囊虫病7例、化脓性脑膜炎4例、新型隐球酵母菌脑膜炎3例,三者诊断准确率相比较,磁共振诊断结果与CT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与CT联合磁共振诊断结果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联合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准确率高,可作为临床优选诊断方案推广使用。

  • 标签: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简介: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nephrogenicsystemicfibrosis-NSn是一种少见的以多系统累及纤维化为特点的后天获得性疾病。目前文献报道该病所有患者都有肾功能不全病史。此病于1997年首次在美国被发现,加利福尼亚州、密歇根州、俄亥俄州、密西西比州共15例患者出现相似的以四肢皮肤变硬、变厚、颜色加深为特点的临床表现。2000年Cowper等首先报道了此病.2001年该临床表现被命名为。肾源性纤维化性皮肤病(nephrogenicfibrosingdermopathy,NFD)。随着对疾病的进一步认识,研究者发现患者全身多脏器均可发生进行性纤维化.如肺、心脏、肝、。肾、肌肉等。因此,使用NSF能更准确地描述此病,并被后来的研究者广泛接受。据国际NFD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CenterforNephrogenicFibrosingDermopathvResearch。ICNFDR)的统计,截止2007年6月全球已报道约215例NSF。目前,NSF的发病机制虽然尚未明了.但几乎所有的患者在出现NSF临床症状前都接受过注射含钆(Gd)MR对比剂(gadolinium-basedMRcontrastagent,GBMCA)进行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检查1231。因此,含Gd的MRI对比剂的应用与NSF发生的相关性引起越来越多学者及研究机构的重视。

  • 标签: 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 对比剂 安全性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CT与核磁共振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股骨头坏死患者一共50例,患者收取时间在2014年2月1日至2017年1月5日,将股骨头坏死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25例患者-实施核磁共振诊断,对照组25例患者-实施CT诊断。结果观察组股骨头坏死患者检出率92.00%高于对照组股骨头坏死患者检出率60.00%(P<0.05)。结论将CT与核磁共振诊断的效果进行对比,核磁共振检出率较高,具有诸多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CT 核磁共振诊断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应用磁共振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38例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诊断方式随机均分为两组,即实验组(n=19)和对照组(n=19),对照组进行CT检查,实验组则进行磁共振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骨折总检出率(94.75%)高于对照组(63.16%),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骨折分型总检出率(89.47%)高于对照组(61.11%),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应用磁共振的诊断效果要优于CT诊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磁共振 膝关节隐匿性骨折 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老年前列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经初期检测疑似前列腺癌的50例老年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DWI扫描后进行穿刺手术活体检测,其中确诊前列腺癌的患者为实验组(n=27),未确诊前列腺癌的患者为对照组(n=23)。分析DWI检测成功率,对比两组患者前列腺组织DWI信号强度和ADC值。结果与穿刺手术相比,DWI检测成功率达93%。实验组患者前列腺组织DWI信号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b=800s/mm2130.45±21.90vs105.66±77.23;b=50s/mm2137.72±37.25vs89.34±77.23,p<0.05),平均ADC值显著低于对照组(82±24.35vs153±19.36mm2/s,p<0.05)。结果DWI信号强度和ADC均值能直观显示癌变程度,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用于诊断老年前列腺癌准确率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前列腺癌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采取CT与磁共振诊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接诊的8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CT诊断与磁共振诊断,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CT诊断8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检出异常46例、正常34例,检出率为57.50%,磁共振诊断则检出异常78例、正常2例,检出率为97.50%,磁共振检出率显著高于CT诊断(P<0.05);磁共振检出病脑、结脑等也明显高于CT诊断(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单纯采取CT诊断效果不佳,而联合磁共振诊断,则能提高确诊率,而且能更好地栓出各种脑病,使得重视。

  • 标签: CT 磁共振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incoherentmotion,IVIM)及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alkurtosisimaging,DKI)在轻中度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3例弥漫性肝病患者行磁共振IVIM、DKI检查及CT引导下肝脏穿刺活检术。在磁共振图像上测得定量DKI相关指标和标准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快速ADC、慢速ADC、快速ADC/总ADC比例。以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统计分析各磁共振指标与肝纤维化分期、Knodell组织学活动指数(炎症评分)间的相关性,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随着肝纤维化分期进展,MD、Dr、标准ADC、慢速ADC值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随着炎症评分程度加重,Dr值呈下降趋势,MK、Kr值呈上升趋势,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MD、Dr值、快速ADC值与肝纤维化分期之间具有中度负相关性。快速ADC值与肝纤维化炎症评分之间具有中度负相关性。结论:磁共DKI及IVIM在轻中度肝纤维化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其中DKI中MD、Dr指标和IVIM中快速ADC值有助于肝纤维化分期诊断。

  • 标签: 肝纤维化 体素不相干运动 扩散峰度成像
  • 简介:目的:利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magneticresonanceimaging,HR-MRI)观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三叉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间的空间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行神经根微血管减压的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HR-MRI,包括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及三维快速稳态自由进动成像(3D-FIESTA)序列采集原始横断面三维数据,分别重建平行于神经脑池段的斜矢状面及垂直于神经的冠状面,从多角度共同观察研究其患侧三叉神经脑池段及邻近脑干与周围血管间的空间关系,并与手术结果行双盲对照。结果:78例(97.50%)患者显示一支或多支神经血管接触和(或)压迫(neurovascularcontact/compression,NVC)患侧三叉神经脑池段或其邻近脑干,其中54例(67.50%)显示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其他血管包括小脑前下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及某些静脉。NVC点距神经出脑干平均距离为(2.80±0.73)mm,其中42例(52.50%)NVC发生在近端(NVC点距神经出脑干根部距离≤3mm),27例(33.75%)发生在远端(NVC点距神经出脑干根部距离〉3mm),9例(11.25%)仅存在血管与三叉神经邻近脑干接触。联合应用3D-TOF和3D-FIESTA,其诊断灵敏度达97.44%,特异度为100%,准确率达97.50%。结论:HR-MRI检查不仅有利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手术方案制定,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

  • 标签: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血管神经接触/压迫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摘要磁共振是临床重要的诊断手段,在近几年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但是由于其检查环境噪声较大,空间较小,容易导致幽闭恐惧症患者出现气短胸闷、恶心烦躁、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患者不能完成检查,或者因其配合度不佳,影响图像质量,因此,在磁共振检查过程中给予患者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十分的重要。

  • 标签: 幽闭恐惧症 磁共振 检查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应用内耳磁共振水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56例,分别对患者进行内耳磁共振水成像、颅核磁共振及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比较三种检查的诊断情况。结果内耳磁共振水成像对5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诊断阳性率为89.29%,颅核磁共振的诊断阳性率为53.57%,颞骨高分辨率CT的诊断阳性率为62.50%,内耳磁共振水成像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检查方式。结论内耳磁共振水成像能够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提供较为客观的诊断信息,诊断的准确率高,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内耳磁共振水成像 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8月18日~2018年3月25日期间我院收治的94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7例,应用核磁共振诊断;对照组47例,通过CT检查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阳性率。结果观察组共检出阳性者45例,阳性率95.74%,其中I期5例、II期14例、III期16例、IV期10例;对照组中,阳性38例,阳性率80.85%,其中I期3例、II期13例、III期14例、IV期8例(P<0.05)。结论在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诊断阳性率、诊断分期的准确率均要显著优于CT检查,值得推广。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CT检查 核磁共振 诊断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对儿童放射学异常颈髓损伤的早期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先选取560例患有急性颈椎损伤的患儿,对其临床和放射学的影像特点进行回顾分析,再在560例患儿中,选取普通平片和CT扫描检查均无异常的进一步行磁共振(MRI)检查并对比结果。结果有32例患儿入选,年龄3~18岁,平均年龄(10±2.55)岁,均以交通事故及跌落上为主要受伤原因。该32例患儿经MRI检查,发现10例正常,22例异常。结论MRI在儿童无放射学影像异常颈髓损伤的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但磁共振检查的结果并不是最终结果,早期未见显著异常的患儿,仍有必要及时复查。

  • 标签: 创伤,神经系统 放射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磁共振与关节镜诊断膝关节韧带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52例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6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关节镜诊断,实验组给予磁共振诊断,对两组膝关节韧带损伤、膝关节损伤诊断结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实验组膝关节韧带损伤检出率、膝关节损伤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与关节镜对膝关节韧带损伤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磁共振检出率更高,临床可选择两种诊断方法联合诊断的方式进一步确诊患者病情。

  • 标签: 膝关节韧带损伤 关节镜 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癌诊断与治疗后治疗效果评估应用的进展情况。方法根据功能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癌诊断与治疗当中应用的现状,对功能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进行分析,分析功能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患者治疗与预后当中的临床价值,与改进方法等。结果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属于目前唯一一种能够在活体组织当中实施水分子弥散测量与成像方式,组织水分子运动情况可以有效反应促组织结构特征,近年来,对腹部脏器检查的应用频率逐渐升高。结论功能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肝癌诊断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提高肝癌疾病的诊断治疗效果,促进临床治疗顺利进行。

  • 标签: 功能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 肝癌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应用于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86例肝脏肿瘤患者,在常规磁共振平扫的基础上,采用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对患者实施扫描,观察其应用效果。结果肝细胞癌患者的ADC值与肝转移瘤患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癌、肝转移瘤患者ADC值均明显低于肝血管瘤患者(P<0.05);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患者ADC值均明显低于肝囊肿患者(P<0.05)。结论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能够为肝脏良、恶性肿瘤的临床鉴别提供良好参考依据,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肝脏肿瘤 鉴别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核磁共振成像与CT对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0例已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送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为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根据患者就诊时间的先后次序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手术前施行CT检查,给予研究组手术前施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研究组检查确诊率为98.00%,检查漏诊率为2.00%,无发生误诊;对照组检查确诊率为80.00%,检查漏诊率为14.00%,误诊率为6.0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准确率明显高于CT检查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CT 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于医院内部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120例疑似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分别接受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对比两种检查和联合检查的诊断效果。结果联合检查的真阳性率和真阴性率显著高于DCE-MRI和DWI,联合检查的假阳性率与假阴性率显著低于DCE-MRI和DWI(P<0.05);联合检查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以及诊断符合率均明显高于DCE-MRI和DWI(P<0.05)。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在诊断乳腺癌中均具有较为良好的诊断效果,使用两种检查方式联合诊断乳腺癌,能够使检查诊断的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适宜广泛应用于乳腺肿瘤的临床诊断中。

  • 标签: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弥散加权成像 乳腺癌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基础研究相应高分辨磁共振(MRI)特点,探讨其对临床干预的指导意义。方法用彩超筛选出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行高分辨MRI检查,检查序列包括T1WΙ、T2WΙ、质子加权成像(PDWΙ)和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等。结果90例斑块中44例(49%)有脂质坏死核心,脂质坏死池在T1WΙ、T2WΙ、PDWΙ上呈高信号,在3DTOF上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16例(18%)出现钙化,钙化部分在各序列上均呈低信;15例(17%)出现斑块内出血,斑块内出血随着出血时间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信号;8例(9%)出现斑块合并有纤维化,纤维化在3DTOF上呈等信号,在T1WΙ、T2WΙ、PDWΙ上呈高信号或稍高信号;7例(7%)出现斑块合并血栓,“黑血”技术T1WΙ、T2WΙ对血栓较敏感。结论高分辨MRI不同序列检查可以显示斑块结构特点及成分特征,可以评价斑块的稳定性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高分辨率 核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配合对磁共振脑灌注成像动态增强检查的配合效果及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分析。方法将在我院近期(2016年02月-2017年01月时期)行磁共振灌注成像动态增强检查患者共计73例,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设置为常规组。2017年02月我院开展提高检查效果护理干预,运用于(2017年02月-2018年01月时期)行磁共振灌注成像动态增强检查的患者77例设置为护理组。将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MRI检查时间,舒适度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护理配合率及不良反应率对照。结果两组行PWI检查前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护理干预后护理组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组检查时间明显少于常规组,舒适度评分及护理满意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护理组护理配合率为98.70%,不良反应率为1.30%,常规组护理配合率为91.78%,不良反应率为12.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磁共振脑灌注成像动态增强检查中,采取一定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检查中护理配合,降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影响,缩短检查时间,提高检查舒适度与护理满意评分,提高护理配合率,降低检查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效果理想。

  • 标签: 磁共振脑灌注成像 增强检查 护理配合 满意度影响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3.0TMRT2mapping成像技术对膝关节早期软骨病损评价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临床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膝关节骨关节炎(OA)诊断标准诊断为OA的20例患者为实验组;另筛选到2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Siemens3.0TMRI常规扫描及T2-mapping序列进行膝关节及关节软骨成像;将map扫描所得图像数据传送至工作站,利用Syngovia后处理软件,直接获得关节软骨的T2-mapping伪彩图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关节软骨T2平均值为(48.12±14.53)ms,对照组关节软骨T2平均值为(29.53±7.63)ms,实验组关节软骨T2值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mapping成像能早期发现未发生形态学改变的OA患者软骨组织成分变化,是评价膝关节软骨早期损伤的重要诊断手段。

  • 标签: 膝关节损伤 关节软骨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