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比较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5月收治84例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原理将所有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常规组,常规组患者使用CT检查,实验组患者使用核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分期情况和诊断正确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诊断正确率为90.5%,常规组的诊断正确率为66.6%,两组数据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都有一定的作用,都能为临床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但是,核磁共振运用在患者股骨头坏的诊断效果显著优于CT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值得在临床诊断上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评价分析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多模式磁共振结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到2016年12月收治的20例脑小血管病患者,经过认知测试分为无认知障碍(NCI)组12例,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VaMCI)组8例,分析其认知测试指标与MRI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的认知特征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全脑白质(WBWM)和正常表观白质(NAWM)的MD和FA具有明显差异,P<0.05,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结论MR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可以作为早期识别SIVD患者认知障碍的有效手段。NAWM的MD值在认知障碍早期即下降,并与多项认知域独立相关,是较为敏感的DTI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对于癫痫患者磁共振检查效果及护理满意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行磁共振检查44例癫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2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加施细节护理,比较两组患这磁共振检查效果及护理满意率。结果对照组检查成功率为86.4%,明显低于实验组的95.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率为100%,明显高对照组的81.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节护理在癫痫患者行磁共振检查中,显著提高了检查效果,保证图像质量,利于临床治疗,而且提高了护理满意率,适合临床的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选择接受治疗干预的20例符合本次研究标准的脑血管性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案例。所有患者均采取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与常规磁共振两种检查方式。统计并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异常检出率。结果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的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磁共振技术,数据差异显著,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突出,能够准确的发现疾病的变化状况,客观的提供疾病数值,从而实现对疾病程度的量化表现,进而为临床治疗与预后干预提供有价值帮助的数据,值得推广普及。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头颅磁共振在脑血管性痴呆患者中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5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磁共振成像仪对两组患者实施头颅磁共振检查。分析两组患者的左侧和右侧海马体积、左侧和右侧的颞叶沟回间距。计算两组患者海马体积情况,测算两组患者颞叶沟回间距大小和大脑左右经大小。结果两组患者的大脑左右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颞叶沟回间距小于对照组的颞叶沟回间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颞叶沟回间距和大脑左右径比值小于对照组的颞叶沟回间距和大脑左右径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左侧海马体积大于对照组的左侧海马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右侧海马体积大于对照组右侧海马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颅磁共振检查有助于脑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诊断,利于对脑血管性痴呆和其他类型痴呆进行鉴别,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对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取我院收治的8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并将检査结果与脑血管造影以及手术病理检查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82例患者中,共52例异常,包括10例血管狭窄和闭塞,11例动脉瘤,,16例血管变异,5例烟雾病,3例动静脉畸形,2例静脉窦血栓,2例高颅压致颅内动脉不显影,1例血管痉挛致血管纤细,1例静脉破裂出血,1例原始舌下动脉。其中有22例符合脑血管造影结果,30例患者与术中病理检查结果一致。结论采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普及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治疗前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变化。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30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一次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治疗前后儿童激活脑区计数情况和2-back记忆任务激活感兴趣区激活体素水平。结果治疗前患儿左额上回激活16例,右额上回激活15例,左额中回激活20例,右额中回激活14例,左额下回激活12例,右额下回激活19例;治疗后左额上回激活24例,右额上回激活23例,左额中回激活21例,右额中回激活22例,左额下回激活22例,右额下回激活20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患儿左额中回激活体素水平297.4±8.6mm3,右额中回267.8±9.6mm3,左额下回20.5±1.6mm3,右额下回114.8±7.7mm3;治疗后左额中回激活体素水平492.4±9.5mm3,右额中回484.1±9.4mm3,左额下回372.8±4.5mm3,右额下回98.2±7.5mm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存在前额叶、扣带回前部功能低下和丘脑功能异常。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效果及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3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CT与磁共振两种诊断的结果进行对比,并依据临床各类数据分析CT与磁共振在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各自临床特点。结果32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经CT、磁共振检查,CT敏感性84.37%,特异性71.87%,MRI敏感性96.87%,特异性90.62%。结论CT和磁共振是不同的两种检查手段,对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CT在骨质结构检查方面好,利于分期;而磁共振扫描切面的选择方式可以是任意的,能够很好地看出股骨头坏死组织学变化的过程,是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的有效方法,临床诊断准确率高于CT。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对恶性肿瘤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7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患者40例进行比对研究。结果常规彩超检查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检测到高信号病灶,核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办法更有使用优势,核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所得的诊断结果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彩超检查。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可提供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检查。
简介:[摘要 ]目的:以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为其实施核磁共振成像( MRI)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 64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 2017年 9月至 2018年 12月在我院及湖州中心医院进行诊治,共计 66膝,为所有患者实施关节镜检查、 MRI及 CT检查,对比分析 MRI、 CT检查诊断价值。结果: MRI检查特异性为 90%、敏感性为 91.07%、准确性为 90.91%、阴性预测值为 64.29%、阳性预测值为 98.08%。 CT检查特异性为 60%、敏感性为 82.35%、准确性为 77.27%、阴性预测值为 50%、阳性预测值为 87.50%。 MRI检查特异性、准确性以及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 CT检查( P<0.05),两种检查方式敏感性差异不显著( P>0.05)。 MRI半月板损伤总检出率明显高于 CT检测( P<0.05), MRI 0级损伤检出率低于 CT检查、Ⅲ级损伤检出率高于 CT检查( P<0.05),两种检查方式 I级、Ⅱ级损伤检出率差异不显著( P>0.05)。结论: MRI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中的诊断价值较高,可显著提高损伤检出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增强CT协同磁共振扫描在周围型肺肿块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50例周围型肺肿块患者并给予增强CT检查、磁共振扫描及增强CT协同磁共振扫描;对比分析三组检查方法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增强CT检查病灶部位、病灶形态、病灶边缘与磁共振扫描无差异(P>0.05);增强CT检查血管集束征结果优于磁共振扫描(P<0.05);磁共振扫描检查内部坏死灶结果优于增强CT(P<0.05);增强CT协同磁共振扫描检查周围型肺肿块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更有优势(P<0.05)。结论在周围型肺肿块诊断中应用增强CT协同磁共振扫描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诊断结果更有助于临床提高有效参考依据及判断,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膝关节隐性骨折的核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从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我院收录治疗的40例外伤性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骨折类型、发生部位以及韧带和半月板损伤的MRI表现。结果其中隐性骨皮质下骨折(Ⅰ型)27例,隐性骨皮质骨折(Ⅱ型)10例,隐性骨软骨骨折(Ⅲ型)3例。MRI表现Ⅰ型骨皮质下骨松质内范围较大的地图样、网格状和线状异常信号区。Ⅱ型关节软骨下骨皮质的低信号带中断,垂直或平行延伸于软骨下,与骨髓的高信号形成明显的对比。Ⅲ型关节软骨层次不清或者连续性中断,伴软骨下骨性关节面下陷变形。结论MRI对外伤性膝关节隐性骨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成为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当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4月至2018年2月时间段内收治的75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为对象,将其中检查后显示良性前列腺的37例患者作为参照组,将其余确诊为前列腺癌的38例患者作为实验组,针对两组患者进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扫描诊断,观察实验组患者的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情况,并分析实验组患者肿瘤组织与参照组患者的检查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肿瘤组织的平均ADC值明显低于正常组织,且实验组患者肿瘤组织平均ADC值与参照组患者相应指标对比后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患有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扫描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当中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镇静护理用于磁共振成像检查中的可行性,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行脑部磁共振成像检查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镇静护理方法予以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镇静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两组护理后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无论是在一次检出例数,还是在两次检出的例数上均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4%,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综合镇静护理应用于脑部磁共振成像检查中优化了检查结果,提高了临床诊疗效果,临床应用具有可行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术治疗前后的核磁共振成像影像表现和规律。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7年4月期间在某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54例的临床资料,在射频消融治疗前2天和治疗后1个月分别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对射频消融治疗前后病灶。结果治疗前病灶部位的ADC值最小,其次是过渡部位,正常部位的ADC值最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部位ADC值略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渡和病灶部位治疗前后ADC值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部位治疗前后ADC值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检查不仅仅可以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诊断标准质疑,同时,也可以作为射频消融术治疗后疗效评价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