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综合探究高风险项目管理在神经外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随机性抽取我院 2019 年 3 月 -2020 年 3 月收治的 60 例神经外科患者作为研究主体,采用均分法将其具体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建制 30 例。观察组采用高风险项目管理进行护理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实施相应护理管理措施前,两组患者的合并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实施相应护理管理措施后,两组患者的合并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研究表明,高风险项目管理在神经外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较之传统的常规护理管理方法更适合用于神经外科临床,明显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提升了神经外科整体的护理服务质量评分,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高风险项目管理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本次研究于2018年9月开始,于2020年9月结束,以在研究时间内本院接收的神经外科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为了更好的提升研究内容的准确性,将对80例患者进行分组探讨,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40人,在研究过程中分别针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观察组采用高风险项目管理护理,最终采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几率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经过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几率和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护理中采用高风险项目管理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当前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改善不良事件发生几率,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临床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儿科实习护生60例参与教学研究,研究过程中共采用两种教学模式,分别为传统教学模式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模式,因此,按照教学方法的不同将护生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比两组教学效果。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护生经过教学后的护理水平均有所上升,但相比之下,实验组护生的护理能力比对照组更优,对比两组护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可知,实验组护生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护生(P<0.05);此外,实验组护生对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于儿科护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PDCA循环与项目管理相结合对呼吸科持续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医院呼吸科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2020年6月至12月住院的55例呼吸系统患者,观察组为2021年1月至6月住院的65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医院呼吸科有15名临床护士。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结合项目管理方法。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和不良事件。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2.7%)高于对照组(70.9%),不良事件发生率(9.1%)显著低于对照组(27.3%);结论:PDCA循环与项目管理相结合可以持续提高呼吸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脊柱骨科护理人才培养中应用项目管理理论起到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脊柱病区的40例护理人员为对照组,将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脊柱病区的40例护理人员为观察组,对照组护理人员应用传统护理人才培养方式,观察组护理人员应用项目管理理论护理人才培养方式,通过对两组护理人员基本资料分析来了解不同培养方式起到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护理能力提升情况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脊柱骨科护理人才培养中应用项目管理方式能够提升培养效率和质量,以此能从有效培养中提升护理人员的理论能力和操作能力。
简介:摘要:目标:建立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项目管理系统,观察手术室实施效果。方法研究共涉及8名护士,将2021年1月至12月医院在传统手术室质量管理系统下进行的500次手术数据与2022年1月至12月在指标项目管理系统下进行的500次手术数据进行了比较 包括手术室手术的确切次数、手术异常的发生率、护理质量管理评分等。因此,在实施手术质量敏感指标项目管理系统后,设备中使用的表的确切数目、设备传输的表的确切数目、为手术项目准备的表的确切数目、在比较前一次性放置的合格表的数目 中低体温手术、外科标本丢失、职业伤害、护士手动消毒不规范、电气和机械伤害发生率较低(p < 0.05)、环境管理、消毒管理、安全管理。
简介:摘要:延续性优质护理服务在流产后关爱(PAC)项目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微信群、电话随访、专用电子随访系统等方式,全面关心患者的身心康复情况,并安排定期的复诊和康复评估,以帮助患者走出心理困境,促进身体健康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