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未成年山羊脊柱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并对侧肋骨切除建立新型脊柱侧凸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实验对象为14只雌性山羊,年龄5~8周,体重6~8kg。在全麻下进行模型制作,T5~L2做右旁正中皮肤切口,分别于脊柱左侧T6,7和T12、L1部位置入特制椎弓根螺钉,经皮下及肌肉下插入1枚不锈钢棒置入螺钉槽口内,远近端螺钉之间适当加压使脊柱向右凸;然后于脊柱右侧分别切除第7~12肋骨2~3cm左右。术后即刻及每4周拍摄正侧位X线片,观察山羊在生长过程中脊柱弯曲的变化。结果1只小羊因麻醉过量,术中死亡;另1只因术后感染而导致内固定失败,观察终止。其余12只小羊中,11只小羊X线片显示右侧侧凸畸形,并且Cobb角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只有1只羊术后Cobb角没有进展。术后即刻Cobb角平均为29.0°(23.0°~38.5°),8~10周后Cobb角增至平均43.0°(36.0°~58.0°),平均进展14.0°。术后8周(1只为10周)时获取脊柱标本,去除内固定后发现所有弯曲均为结构性。从脊椎的旋转和外观方面来看,均与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相似。结论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是一种比较可靠的建立脊柱侧凸模型的方法,模型与特发性脊柱侧凸相似,适用于脊柱侧凸畸形的实验研究。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术后静脉血栓分级预防的必要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11年4月—2013年11月由同一组术者施行腰椎椎管减压内固定术并获得随访的157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预防方法分为物理预防组和分级预防组。物理预防组共71例,术后常规给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血栓;分级预防组共86例,采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对术前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根据静脉血栓栓塞(VTE)风险等级给予分级预防,观察并比较2组术后VTE的发生率。结果物理预防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为(176.25±80.21)mL,分级预防组为(209.15±101.70)mL,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物理预防组术后VTE的发生率为8.5%(6/71),分级预防组为1.2%(1/86),2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的腰椎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术后静脉血栓分级预防是安全有效的。
简介:目的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治疗严重膝内翻骨关节炎并胫骨Anderson骨科研究所(Andersonorthopaedicresearchinstitute,AORI)骨缺损分型Ⅱa型骨缺损的手术技巧及短期疗效。方法8例(10膝)严重膝内翻骨关节炎并胫骨AORIⅡa型骨缺损患者,男2例(3膝),女6例(7膝);年龄61~79岁,平均(68.8±6.7)岁。均采用后稳定型假体,术中应用骨赘清理、胫骨平台外移截骨、内侧软组织松解等技术矫正膝内翻畸形,所有病例均采用胫骨内侧矩形金属垫块复合胫骨托延长杆,2例(2膝)联合应用自体骨移植重建胫骨缺损,定期复查X线片,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行Lysholm评分。结果术后随访14~50个月,平均26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术前(25.16±5.04)分,术后末次随访(85.4±10.3)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X线片未见假体松动、下沉,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86.1±11.4)°显著优于术前(61.37±10.24)°。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骨赘清理、胫骨平台外移截骨、内侧软组织松解等技术,并采用金属垫块联合延长杆重建胫骨AORIⅡa型骨缺损,能矫正膝内翻畸形,为胫骨假体提供良好的初始稳定性,随访膝关节功能较前明显改善,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简介:目的研究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材料与方法本组病例50例,其中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龄52岁(16~86岁).骨折分类:Colles′骨折36例;Barton骨折10例;Smith骨折4例.手术方法C臂X线透视下手法整复满意后,由桡侧向尺侧作经皮3~4根克氏针内固定.结果本组63例,50例获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6~39个月).疗效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优31例,良15例,可4例,优良率占92%.结论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是一种损伤小,缓解疼痛好,康复锻炼早,功能恢复满意的手术,且合并症少,医疗费用低,毋须住院.也是一种便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
简介: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专业委员会脊柱内镜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工作委员会脊柱微创工作组、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微创学组、《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编辑部和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共同举办的“脊柱内镜高峰论坛暨脊柱微创及导航新技术研讨班”拟于2014年10月10~12日在上海长海医院举行。大会议题:脊柱微创外科及导航技术的新理论、新技术及基础研究新进展,新型脊柱微创手术器械workshop及模拟操作,经皮内镜手术录像解析,应用解剖尸体操作等。本次研讨班注册代表将授予国家级继续教育Ⅰ类学分7分。通讯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长海路168号长海医院骨科脊柱外科,邮编:200433。
简介:目的:运用5种椎弓根短节段内固定器(Pedicleshortsegmentfixation,PSSF)(Dick,RF,SF,Steffee,APF)治疗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症,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PSSF治疗57例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症.随访总结手术疗效、术后并发症以及手术失误原因.结果:随访6~60个月,平均15个月,疗效满意,优良率80%;主要并发症有:螺钉位置不当、断钉、螺钉松动、钉杆连接松动、植骨不融合、再度失稳等,发生率为29.8%.结论:(1)PSSF较适用于治疗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症;(2)并发症发生率与手术操作有直接的关系.并认为各种PSSF自有特点,只有充分理解其设计原理,准确应用,操作合理时才能达到其设计的复位、固定目的.
简介:目的评价微创Cable-Pin系统与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闭合性髌骨横形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微小切口Cable-Pin系统内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48例(微创组),采用切开复位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48例(张力带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膝关节屈曲度、膝关节功能Bostman评分、并发症。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72.9±16.8)min,较张力带组(65.5±13.2)min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54.7±22.1)mL,较张力带组(269.8±92.6)mL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1、6个月的疼痛VAS评分明显高于张力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1、6、12个月膝关节功能屈曲度都大于张力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微创组膝关节功能Bostman评分明显优于张力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Cable-Pin系统治疗髌骨骨折在术后疼痛、术中出血量、膝关节屈曲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和并发症方面要优于切开复位改良张力带内固定,但在手术时间方面没有优势。
简介:目的比较测试寰枢椎不稳Brooks法钛缆内固定术中不同操作方式对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WD-5力学实验机上,分别测量正常寰枢椎复合体(N组)、寰枢椎不稳(M组)以及不同操作方式Brooks法固定后的各钛缆组A组、B组、C组在屈、伸、侧屈、旋转等情况下的应变、位移、强度、刚度、扭矩、扭角等的大小。结果新型双向锁定式钛缆A组固定强度最高,应变、载荷位移最小,间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同时锁定的效果好于单侧轮流锁定(P〈0.05),经休息后再次固定的强度高于单纯双侧同时锁定的强度(P〈0.05)。结论Brooks法钛缆固定时,双侧同时锁定后经休息再次锁定的固定效果最好。新型钛缆因为锁紧方式的改变达到了比进口钛缆更好的固定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经皮间接减压内固定术治疗伴有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6月—2017年6月,共25例伴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接受后路经皮间接减压内固定术治疗。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神经功能等级,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背部疼痛程度。测量并记录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矢状位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伤椎楔形角、椎管占位率等影像学指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6~24(12.6±5.6)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腰背部疼痛症状均明显改善,椎管得到有效减压,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椎体骨折复位愈合,随访无明显丢失,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路经皮间接减压内固定术可避免椎管内直接减压,保护脊柱后方结构,减少手术创伤,临床疗效满意,对于伴有不完全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选择。
简介:目的探讨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08年4月~2012年3月本院收治的11例青少年脊柱侧凸病例临床资料,11例患者均采用后路选择性双侧交替置钉或椎板钩、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术进行手术治疗,对术前、术后脊柱侧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Cobb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侧凸Cobb角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58.36°±14.34°、23.27°±8.47°及28.82°±12.34°,侧凸Cobb角术前与术后及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胸椎后凸、腰椎前凸Cobb角术前与术后、术前与末次随访、术后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后路选择性双侧交替置钉、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安全、经济,适合于普通医院开展。
简介: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跳跃型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09年7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539例,其中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跳跃型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共13例(男9例,女4例)。术前平均后凸角21.5;°Frankel分级为B级1例,C级4例,D级6例,E级2例。入院后经个体化抗结核治疗后手术。记录术前、术后血沉、后凸角、神经功能评估和植骨融合情况。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4.3个月,全部患者术后后凸角、神经功能改善,血沉正常。术后6~12个月均获得植骨融合。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于胸腰椎跳跃型脊柱结核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简介:目的:研究外固定架与内固定术治疗创伤骨科中四肢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创伤骨科四肢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外固定架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结果:在手术效果方面,观察组优良率96.00%高于对照组74.00%,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观察组发生率6.00%低于对照组24.00%,P<0.05。结论:在创伤骨科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外固定架能提高手术优良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应用效果更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