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脑血流储备(CVR)与蛛网膜下出血(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相关性。方法研究采用双盲法,对SAH患者进行CO2吸入试验,并用TCD测定试验前后的血流速度,根据公式计算CVR值。将患者分为CVR下降的病例组、CVR正常的病例组、CVR下降的对照组及CVR正常的对照组。结果对4组DCI发生率进行校正的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说明CVR下降可作为DCI发生的预测指标。结论对SAH患者进行CVR的评估可作为临床预测DCI发生的指标之一。

  • 标签: 脑血流 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脑缺血 经颅多普勒超声
  • 简介: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后处理对家兔蛛网膜下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逆转作用.方法30只新西兰白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Sham组、SAH0组、SAH1组、SAH2组、SAH3组.Sham组假穿刺,其他4组行枕大池穿刺注血的方法造模.Sham组和SAH0组造模24h后静脉单次注入生理盐水0.1mL/kg,SAH1组、SAH2组、SAH3组分别静脉单次注入EPO500IU/kg、1000IU/kg、2000IU/kg.所有动物存造模完成后48h处死,使用ImageProPlus6.0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分析并比较不同组问基底动脉管面积、基底动脉收缩系数以及海马CAI区神经元密度.结果基底动脉形态学观察结果可见Sham组血管管壁无增厚、无增生或坏死:SAH0组、SAH1组血管壁明显增厚,结构紊乱,中膜明显变厚,平滑肌排列紊乱;SAH3组血管内弹力膜皱折,SAH2组血管改变介于SAH1和SAH3组之间.基底动脉管面积SAH2组[(0.10±0.01)mm2]、SAH3组[(0.16±0.02)mm2]较SAH0组[(0.07±0.02)mm2]明显增大,基底动脉收缩系数SAH2组(1.22±0.06)、SAH3组(1.15±0.03)较SAH0组(1.31±0.09)明显减小,海马神经元密度SAH3组[(126.8±5.7)个/mml较SAH0组[(99.3±9.6)个/mm]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AH后24h,单次静脉注射EPO不仅可以逆转家兔基底动脉痉挛,还可以减轻其脑神经细胞损伤.

  • 标签: 促红细胞生成素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aSAH)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SDH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768例经开颅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治疗的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SDHC151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40岁(OR=2.40;95%可信区间为1.25-4.61;P〈0.01)、术前Hunt-Hess分级较高(Ⅲ-Ⅴ级;OR=3.19;95%可信区间为2.21-4.60;P〈0.01)、术前Fisher分级较高(Ⅲ-Ⅳ级;OR=3.02;95%可信区间为1.79-5.09;P〈0.01)、合并脑室内出血(OR=3.94;95%可信区间为2.70-5.74;P〈0.01)、急性脑积水(OR=16.85;95%可信区间为10.87-26.12;P〈0.01)、脑室外引流术(OR=2.95;95%可信区间为1.46-4.61;P〈0.01)是aSAH后发生SDH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DHC的高发生率与患者的高龄、较差的起始神经系统状态、急性脑积水、脑室内出血、脑室外引流术有关。

  • 标签: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分流依赖性脑积水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分析748例微神经外科手术中86例发生医源性血管损伤及脑缺血性并发症的病例.方法748例患者行了开颅脑肿瘤切除或脑动静脉畸形切除或动脉瘤夹闭手术.分析了手术入路、脑缺血性并发症及随访资料.结果29例患者术后发生脑梗塞;57例患者术后有脑缺血引起的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9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期间无症状加重及死亡.结论神经外科微手术并非"无",术中医源性血管损伤可能引起脑缺血性并发症.术中、术后均应采取措施保护手术入路中的蛛网膜下、皮层及其他血管.

  • 标签: 微创 神经外科手术 血管损伤 缺血性
  • 简介:锁孔微神经外科手术经十余年的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日趋成熟,为规范应用锁孔手术技术,交流和总结经验,树立正确的微理念,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定于2008年11月7~10日在美丽的古城苏州举办第八届国家级神经外科锁孔微手术继续教育学习班(编号:2008-04-04-018),形式包括:讲座、手术录像讲解,头颅标本解剖操作。届时将邀请国内

  • 标签: 学习班通知 微创技术 技术学习班
  • 简介:目的探讨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在微神经外科的应用价值.方法1999年11月至2001年6月进行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200例,其中颅内动静脉畸形43例,动脉瘤39例,脑膜瘤30例,海绵状血管瘤27例,胶质瘤19例,神经鞘瘤8例,垂体腺瘤5例,血管网织细胞瘤4例,转移癌3例,其他14例;脊髓肿瘤8例.结果病灶和重要解剖结构定位准确,病灶定位误差均在2mm以内,术后神经功能损害10例,占5.0%,无手术死亡.结论无框架脑立体定位手术对脑和脊髓手术,尤其是对切除脑深部病灶很有帮助,可以准确发现病灶,保护正常神经组织,改变了传统神经外科手术模式,是微神经外科的保障.

  • 标签: 微创神经外科 神经导航系统 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 影像引导 微骨孔入路
  • 简介: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办的第六届“神经外科锁孔微手术”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NO.2005—04—04039)定于2005年10月29日至10月31日在苏州举行。重点介绍锁孔手术及相关神经导航、神经内镜等神经外科微技术。形式包括讲座、手术录像讲解及实体标本操作、学术讨论。学习班还邀请了世界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HD.Jho(神经内镜下颅底手术),T.Kawase(Kawase入路手术)及国内著名的微手术专家进行讲座。

  • 标签: 神经外科专家 微创手术 锁孔手术 学习班 六届 Kawase入路
  • 简介:目的对微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与对照研究,并就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时机进行探讨.方法将9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主要采用微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30例)则采用单纯内科保守治疗.两组分别在入院初始和21天进行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6个月后随访,进行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治疗组死亡率及21天时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血肿的清除吸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个月后随访Barthel指数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微颅内血肿清除术显著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疗效好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基底节区出血、出血量在30~60ml者,手术效果较好.发病6~48小时是较好的手术时机.

  • 标签: 高血压 脑出血 颅内血肿清除术 手术时机 微创术
  • 简介:目的探讨脑裂头蚴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确诊的脑裂头蚴病例特点。结果脑裂头蚴病临床表现以癫痫、轻偏瘫和头痛多见。CT表现特点为低密度灶伴点状钙化,不规则或点状强化。MRI可见病灶区有串珠样增强或扭曲的条索样增强影。本组4例中3例在CT定位行立体定向活检,1例手术开颅取出,预后均良好。结论CT引导下立体定向活检在诊断和处理脑裂头蚴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脑裂头蚴病 CT 立体定向活检 诊断
  • 简介:发作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dyskinesia,PD)为一类少见的以发作性异常运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中,发作性运动诱发舞蹈手足徐动症(paroxysmalkinesigemicchoreoathetosis,PKC)最为常见。

  • 标签: 手足徐动症 病例报告 患者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对血管阻塞法(4-VO)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进行改良,以提高模型的可靠性.方法以微型磨钻,扩大第一颈椎上之翼孔,充分暴露其中穿行的椎动脉,显微镜直视下电凝阻断;夹闭双侧颈总动脉以出现静息脑电波为判定大鼠已达全脑缺血的标准对4-VO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进行改良.全脑缺血15min后行再灌注,7d后以海马CA1区神经元出现大部分死亡作为判定模型成功的标准,对两种建模方法进行评定.结果4-VO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存活7d的存活率为90%(27/30),改良4-VO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存活率为86.7%(26/30),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4-VO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其成功率仅为70%(21/30),改良4-VO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率为86.7%(26/30),明显高于4-VO法.结论改良4-VO法可明显提高模型制作的可靠性和成功率

  • 标签: 四血管阻塞 全脑缺血模型 大鼠
  • 简介:<正>总结1991年至1999年74例脊髓积水/脊髓空洞病历(均经MR诊断并行手术治疗),现将临床资料报告如下,并就诊断及手术治疗问题加以讨论。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性47例,女性27例。年龄11~57岁。病程6个月~20年。

  • 标签: 脊髓积水 颅脊四联症 脊髓压迫症 CHIARI畸形
  • 简介:中枢神经系统囊虫感染并不少见,主要侵及大脑皮层和脑白质内,而位于脑室内囊虫非常少见。我院从1992~2002年共收治脑囊虫病62例.其中单发于脑室内囊虫10例。报告如下。

  • 标签: 四脑室 囊虫病 病例报告 中枢神经系统
  • 简介:脑出血微穿刺抽吸术在我国已开展十多年,目前绝大多数医院仍采用血肿中心置管的方法,该方法很难使血肿得到较彻底清除,死亡率仍较高。我科经过反复临床实践探索,发明了一种便携式定位仪应用于脑出血微清除术,能把引流管置放到血

  • 标签: 冲洗式 定位仪简介 式脑出血
  • 简介:目的评价比较微穿刺血肿粉碎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两种方法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25~40ml)的疗效异同.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42个参研医院共随机入选465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排除88例,其中资料不全者16例;不符合入选标准者72例,分别为Glasgow评分≤8分(64例)、术前出血量>40ml(7例)、从发病到达急诊室时间>72h(1例).评价治疗14d时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3个月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3个月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最终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数为377例,其中微治疗组195例,对照组182例.微治疗组患者于治疗14d时,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x2=7.931,P=0.02);治疗3个月时达良好功能状态的患者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35.91%vs21.82%;x2=8.294,P=0.004).微治疗组病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0.88%vs63.03%,x2=16.948,P<0.01);两组病死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6.67%vs8.79%).结论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相比,应用微穿刺血肿粉碎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小血肿不增加病死率,并可明显提高脑出血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病残率.

  • 标签: 基底节区脑出血 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微创穿刺术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血肿粉碎清除术 GLASGOW评分
  • 简介:目的探讨微侧脑室引流(+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性脑室型丘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脑出血治疗方法,包括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营养神经细胞,预防应激性溃疡,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微侧脑室引流,丘脑血肿〉10ml者行侧脑室引流+血肿清除术,比较2组的血肿清除时间、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肿清除时间缩短,临床疗效好,统计学结果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微侧脑室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室型丘脑出血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微创 侧脑室引流 血肿清除术 丘脑出血
  • 简介:目的总结第脑室室管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至2006年5月我院收治的15例第脑室室管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11例,次全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术后短期(半年)随访,其中恢复良好11例,改善3例,恶化1例。结论枕下经小脑延髓裂人路能够充分暴露第脑室底部,减少术后小脑并发症。

  • 标签: 室管膜瘤 第四脑室 小脑延髓裂 显微外科
  • 简介:目的:观察“开合”针法治疗失眠心脾两虚证患者睡眠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收治的心脾两虚证的失眠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分别给予“开合”法与教科书穴位组治疗法方案,并对2组患者治疗后的PSQI和疗效评定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次后,观察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合”针法治疗失眠心脾两虚证可提高临床有效率。

  • 标签: 开四合 失眠 心脾两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