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1 个结果
  • 简介:颞下颌关节是人体最复杂关节之一,其位置深在,常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方法加以研究.传统的二维影像检查方法由于影像重叠及失真,影响其准确性,而锥形束CT克服了这些缺点,能够在三维方向上对颞下颌关节进行分析,对临床诊断及病理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锥形束CT
  • 简介:牙菌斑生物膜是龋病和牙周病的始动因子,其形成过程呈时空动态变化,是菌丛赖以生存及细胞间信号交流的场所。对于菌斑生物膜的空间结构、信号交流及生物活性变化的研究渐成热点。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eonfocallaserscanningmicroscope,CLSM)应用于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牛物学的研究,成为牙菌斑生物膜研究的重要工具,荧光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提高了CLSM在口腔菌斑生物膜研究领域的应用。而近年来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被引入细菌生物膜的研究,使结合CLSM的荧光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本文对几种常见的荧光技术做一综述。

  • 标签: 牙菌斑生物膜 荧光染色 核酸探针 荧光原位杂交
  • 简介:采用套筒冠[1]卡环联合固位修复牙列缺损具有设计灵活、义齿稳固、美观、舒适、咀嚼功能好等特点,义齿行使功能时体现了二者的特点,效果良好.

  • 标签: 套筒冠 卡环 联合 固位 可摘义齿 牙列缺损
  • 简介:日趋成熟的成体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定向诱导分化和鉴定技术,使牙再生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继牙髓干细胞成功分离培养并用于牙再生研究之后,相继利用牙周膜干细胞、牙囊干细胞、牙乳头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牙再生的种子细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本综述从上述种子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等方面阐述牙再生研究的干细胞技术.

  • 标签: 牙再生 组织工程 干细胞 细胞鉴定
  • 简介:牙科树脂材料,包括义齿基托树脂和复合树脂等,广泛地应用于口腔修复科和口腔内科治疗。由于口腔是个有菌环境,树脂上容易黏附和聚集细菌,形成菌斑,导致黏膜炎或龋病等疾病。添加无机抗菌剂赋予树脂抗菌性能,可以减少细菌在其上的黏附、聚集和繁殖。本文就研究较多的纳米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氧化锌这三类无机抗菌剂在牙科树脂的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牙科树脂 无机抗菌剂 安全性 机械强度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根管治疗病例的锥形束CT(CBCT)影像,探讨这一技术在变异根管诊断治疗的作用。方法:使用ProMAX3DCBCT设备,分析比较300例根管治疗病例CBCT和常规X光片根管腔的影象特点。结果:CBCT能够三维显示根管的形态和分布,发现切牙双根管、磨牙根管数目异常、C形根管等根管变异。结论:CBCT可在根管治疗术前术对根管变异作出明确的诊断,对防止根管遗漏、保存牙本质和保障根管治疗成功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根管治疗 锥束CT 根管变异
  • 简介:微种植体作为近十年新出现的口腔植入物,在正畸、修复等各学科的应用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文从微种植体的研究背景、临床各学科应用、并发症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

  • 标签: 微种植体 支抗 活动修复 固定修复
  • 简介:目的:建立SD大鼠胫骨牵张模型,研究Wnt/β-catenin通路在大鼠胫骨牵张成骨的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胫骨牵张模型,以0.15mm/12h的速率延长胫骨。实验组大鼠牵张期每天在牵张间隙注射rrDkk1(recombinantratDkk1,25μg/kg),稳定期每3d注射1次。对照组大鼠相同时间接受相同剂量生理盐水注射。于牵张第1、3、6、12天和稳定期第10天获取牵张骨痂标本,进行实时定量荧光PCR、Western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稳定期6周后获取牵张骨痂标本,进行X线检测、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显微CT和组织学检测。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多种Wnt配体、辅因子、受体和抗体在牵张骨痂区广泛表达。并在牵张期表达上调。实验组在rrDkk1作用下,这些因子中大部分mRNA和蛋白质水平表达显著下调(P〈0.05)。组织学和显微CT检查显示。rrDkk1组的牵张愈合区无成熟的骨愈合。结论:Wnt/β-catenin通路参与了牵张成骨全过程,临床进行牵张成骨术时应避免Wnt/β-catenin通路受到抑制。

  • 标签: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牵张成骨 成骨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Vector系统治疗轻中度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例牙周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采用Gracey刮治器和Vector系统治疗技术,在治疗后15、45、90d时分别测量并记录牙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depth,PD)和出血指数(bleedingindex,BI)。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实验组PD在治疗后15d时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而45d和90d时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BI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Veclor系统在牙周治疗中有确切的临床效果。

  • 标签: 牙周病 Vector系统 牙周探诊深度 出血指数
  • 简介:咬合创伤作为牙周病的一种辅助破坏因子,在有炎症的情况下,能加重炎症引起骨破坏[1].我科在对29例牙周炎错(牙合)患者的修复前正畸治疗,对早接触和(牙合)干扰进行咬合调整,并通过治疗前后的牙周探测检查及对比分析进行疗效评价.

  • 标签: 正畸治疗 患者 牙周炎 炎症 咬合创伤 修复
  • 简介:近年来,多种传统和新型的植骨材料及手术方法在颌面部牙槽骨缺损的重建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效解决了因炎症、外伤、肿瘤手术等原因导致的骨量不足问题,拓宽了口腔种植的适应证,提升了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文章根据目前口腔种植领域中常用植骨材料的特点,分类讨论了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及各种人工合成的骨替代材料在口腔种植的应用现状,并简述了组织工程骨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 标签: 骨缺损 植骨材料 种植牙
  • 简介:弹性仿生义齿,又称隐型义齿。是1995年从美国引进的一种新型口腔修复材料,现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笔者通过对制作的64件弹性仿生义齿的随访,多数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60例,完成修复体64件。女性34例,男性26例,年龄16~56岁。缺牙情况见表1。2设备与材料

  • 标签: 弹性仿生义齿 牙列缺损 临床应用 隐型义齿 口腔修复
  • 简介:1977年,Kawata等首次使用铂钴磁体制作成Edgewise托槽,利用托槽间的吸引力或排斥力加快牙的移动速度.预示着磁力将作为一种新的矫治力源对传统机械力系统发出冲击。30多年来,随着稀土永磁体材料的四代革新.磁力正畸也有了长足发展,本文就稀土永磁体的发展史、生物学效应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 标签: 稀土永磁体 磁力正畸 EDGEWISE 生物学效应 临床应用 机械力
  • 简介:瞬时感受器电位(transientreceptorpotential,TRP)离子通道蛋白是被广泛接受的人体物理和化学刺激的分子感受器.已有研究表明TRP通道的一些家族成员在牙齿的初级传入神经元及成牙本质细胞表达,并推测其在介导和调控牙齿感觉可能发挥关键作用,然而这些离子通道内在的调控机理目前仍不清楚.本文将对TRP通道蛋白在牙感觉传导作用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TRP 细胞感受器 感觉传导
  • 简介:目的:解决栓道附着体箱状洞型牙体预备易损伤牙髓的问题.方法:应用栓道附着体,根据磨牙就位道方向置栓体于前磨牙全冠蜡型之外(桥体之内),包埋铸造后,栓道就位于栓体之上制作桥体和磨牙蜡型.结果:11例患者咀嚼功能良好,牙龈健康,牙周膜间隙正常.结论:改良栓道附着体增加了其临床应用适应证,较好解决了倾斜基牙的固定桥修复活动连接问题.

  • 标签: 栓道附着体 半固定桥 临床应用 牙体预备 倾斜牙 义齿
  • 简介:目的:动物模型的组织学研究表明牙髓干细胞(dentalpulpstemcells.DPSCs)可能促进骨下袋的牙周再生。材料与方法:这篇病例报告通过临床和影像学的结果描述了自体DPSCs在治疗人类未经治疗的骨内袋的再生潜能。手术拔除一名慢性牙周炎患者一颗有牙髓活力的第三磨牙.拔除的第三磨牙作为自体DPSCs的来源以再生右侧下颌第二前磨牙的骨下袋。结果:1年后检查发现缺损处充满骨样组织.再次手术翻开观察也证实了这一点。

  • 标签: 牙髓干细胞 牙周再生 病例报告 自体 应用 第三磨牙
  • 简介:目的:对口腔修复专业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探讨。方法:通过讲授专业理论课时,结合板书、图示、投影、幻灯、多媒体教学录相等手段,再配合各种真实的、复制的典型模型教具,多方位现察和实地示范教学。结果:使有限的教学时数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缩小丁实验室与临床实习的距离,使学生不仅学的活,印象深,而且理解快,记得牢。结论:立体化教学法的应用,把理论、文字语青转化为视听语占,看得见,听得懂,领会快,加深了理论课的重点与难点的理解,提高了教学质量。

  • 标签: 义齿 全口 口腔修复学 立体化教学法
  • 简介:牙龈乳头亦称牙间乳头,呈锥形充满于相邻两牙接触区龈方的龈外展隙。种植义齿要获得与天然牙相协调的美观效果,牙龈乳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种植义齿受到局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后,牙龈乳头容易低平,形成牙间的"黑三角"影响美观,在前牙区尤为明显。本文就解决种植义齿"黑三角"问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牙种植 牙龈 乳头 骨重建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垂直向牙槽骨增量时两种牙周松弛切口的效能及相关临床事件发生情况。材料和方法:选取23例垂直和水平骨缺损的患者(Seibert分类Ⅲ)对双瓣切口(double-flapincision,DFI)和传统骨膜松弛切口(periostealreleasingincision,PRI)进行比较,随机采用一种切口进行龈瓣推进.测量龈瓣推进的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比较患者不适的程度。采用UNC-15探针测量最初翻起的龈瓣和推进后的龈瓣,两者的差记为龈瓣推进量;术后并发症包括早期膜暴露、感染、感觉异常和随访中发现持续不适;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量化患者疼痛、肿胀和出血的程度。结果:DFI组的平均龈瓣推进为9.64±0.92mm.而PRI组的平均龈瓣推进为7.13±1.45mm(P〈0.001);早期膜暴露PRI组发生2例,DFI组发生1例:感觉异常、感染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PRI.5;DFI,1).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82);DFI组的平均疼痛、肿胀和出血计分(分别为1.55±1.21,1.91±0.94,0.40±0.12)比PRI组(分别为3.75±2.63,3.25±1.29,1.16±0.34)低(分别为P=0.019,P=0.010.P=0.061)。结论:DFI组有助于龈瓣推进并且减少相关临床事件的发生,此技术有可能成为龈瓣推进的另一选择,能够克服PRI的一些局限性。

  • 标签: 牙槽嵴增量 骨移植 牙种植 外科翻瓣 伤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