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足踝部定量活动仪辅助踝泵运动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及下肢静脉血回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3月在深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接受脊柱、骨盆、髋关节及下肢手术的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术后予以骨科常规护理及踝泵运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足踝部定量活动仪辅助进行踝泵运动,比较2组患者手术当天麻醉清醒后、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运动后疼痛评分、股静脉血流速度及峰速度。结果骨科术后患者运动后疼痛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52,P<0.001),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骨科术后患者运动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533,P<0.001)。组间与时间无交互作用(F=0.073,P=0.436)。骨科术后患者运动后股静脉血流速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327,P<0.001),观察组股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骨科术后患者运动后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3.759,P<0.001)。组间与时间无交互作用(F=0.043,P=0.958)。骨科术后患者运动后股静脉血流峰速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69,P<0.001),观察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高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骨科术后患者运动后股静脉血流峰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1.458,P<0.001)。组间与时间无交互作用(F=0.048,P=0.277)。结论足踝部定量活动仪辅助骨科术后患者进行踝泵运动,能减轻患者运动后疼痛,加快股静脉血回流速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ALTPF移植联合Ilizarov骨延长技术修复足踝部完全离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9月至2020年12月,收治11例足踝部完全离断伤的患者,男9例,女2例;年龄21~47岁。入院后,急诊行断肢再植术,再植过程中,因吻合血管的需要,患肢需要短缩,而致患肢短于健侧肢体。部分患者术后出现足趾坏死及足背部皮肤坏死,创面行ALTPF移植术,大多采用单侧ALTPF移植;创面面积较大者采用双侧ALTPF串联移植。待皮瓣成活后,患肢接受Ilizarov骨延长术,以恢复患肢长度。随访方式包括门诊复诊、微信联系或电话询问等。结果11例断肢再植术后均成活,所移植ALTPF均成活。随访0.6~3.0年,平均1.8年,所移植皮瓣血运良好,质地柔软,弹性好,其中6例皮瓣略显臃肿,经皮瓣整形后均得以改善。Ilizarov骨延长效果满意;术后患者足踝部功能AOFAS平均分为93.8分。结论ALTPF移植联合Ilizarov骨延长技术修复足踝部完全离断伤,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足踝部损伤患者术前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21年1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81例足踝部损伤患者,根据术前血管超声检查,并发DVT患者34例,无DVT患者847例。从847例无DVT患者中按数字表法随机抽取35例为非血栓组,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22~70岁。并发DVT 34例为血栓组,其中男16例、女18例,年龄35~80岁。患者均行足踝部切开复位钢板或克氏针内固定术或跟腱缝合术。统计881例足踝部损伤患者术前并发下肢DVT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及出现时间;对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患者,纳入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是否有合并伤、制动时间、制动方式、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影响因素,做术前并发DVT的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进行风险评估。结果881例患者中,34例并发DVT,发生率为3.86%;其中,DVT发生时间≤7 d 19例,8~14 d 9例,>14 d 6例;血栓发生于胫前静脉2例,腓浅静脉血栓7例,肌间静脉血栓25例。34例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无一例死亡。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比较,在年龄、BMI、存在合并伤、制动时间、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合并伤(OR=2.790,95% CI 1.315~5.918,P=0.007)、制动时间(OR=2.387,95% CI 1.112~5.122,P=0.026)是足踝部损伤患者术前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有合并伤、制动时间≥5 d是足踝部损伤患者术前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足踝部损伤患者,术前应加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措施,减少并发DVT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皮瓣在足踝部恶性肿瘤扩大切除后创面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门诊复诊、电话及微信回访的形式,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7月,切取各类下肢皮瓣用于足踝部软组织恶性肿瘤扩大切除后创面的修复共21例,其中股前外侧皮瓣(ALTF)10例,面积9.0 cm×8.0 cm~12.0 cm×10.0 cm;近端腓动脉穿支皮瓣(PPAPF)6例,面积9.0 cm×6.0 cm~10.0 cm×8.0 cm;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SNF)3例,面积15.0 cm×9.0 cm~17.0 cm×9.0 cm;足底内侧局部转移皮瓣(MPF)2例,面积6.0 cm×7.5 cm~10.0 cm×8.0 cm。术后定期随访。结果21例皮瓣均成活,外观良好,张力适中,TPD为10~15 mm。随访6~36个月,所有病例均未复发,4例有肺部小结节(4例均为术前出现,2例采用新辅助化疗后结节消失,2例长期观察)。结论下肢皮瓣游离或局部转位移植可满足踝部恶性肿瘤扩大切除后创面修复的需求,供区选择可根据肿瘤部位、缺损大小、功能需求及是否术后局部放疗等因素综合考虑。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吻合血管的腹直肌双蒂皮瓣移植修复小儿足踝部创伤的效果。方法 选取 2017年 2月 ~2018年 9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足踝部创伤 36例足踝部创伤患儿,其中男性患儿 16例,女性患儿 20例,年龄 5~11岁,平均年龄( 8.24±0.16)岁,所有患儿均为碾压或挤压等外力性损伤。患者小腿下段前侧和内踝以及足背皮肤均有严重撕脱性缺损,部分患者伴有胫骨、足骨等多发性骨折。外侧足踝部皮肤软组织出现缺损,且颈前动脉远端以及踝关节出现脱位。患儿最大创伤为 28cm×12cm,最小创伤为 20cm×10cm。在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采用吻合血管的腹直肌双蒂皮瓣移植修复进行治疗。主要采用本院多普勒超声血流仪进行腹壁动脉径和浅出筋膜位置治疗。腹部中线至腋前股沟韧带下位置设计皮瓣。之后进行皮瓣切口。主要以腹股沟和腹壁下动脉体表投影为切口,解剖患者髂外动脉、静脉和腹壁动脉起始位置,切开皮瓣内缘向外翻皮瓣,进行循环血管蒂解剖,同时保护好患者血管皮支。切开胸肋三角区皮肤,解剖腹部动静脉,于筋膜下层向腹壁皮瓣上掀起。以及皮瓣切取和供区修复。治疗后为患者进行随访处理,所有患者均需随访 6个月,分析患者六个月之后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本次研究中所有皮瓣均顺利存活,术后半年可进行皮瓣整形治疗。治疗后 5个月随访时发现患者皮瓣肤色和周围组织相似,所有修复肌腱功能得到有效恢复,且骨折得到愈合。采用多普勒超声进行血流状况检查时发现,皮瓣全长内可听到均匀动脉血流声音。所有进行后期皮瓣整形治疗的患者,足部远端供血并无较大变化,同时患足和健足相比并未出现严重不良状况。所有患者均可正常行走。腹部供区并无腹壁薄弱问题同时也并未出现切口疝。结论 为小儿足踝创伤治疗时采用吻合血管的腹直肌双蒂皮瓣移植可有效提升整体干预效果,患者肢体末端血运正常同时并未出现行动不便,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胫后逆行岛状皮瓣技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3年3月来本院就诊的32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成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每组16例,对实验组病患采用隐神经营养血管胫后逆行岛状皮瓣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手术,在对照组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胫后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手术,对比手术后病患表皮坏死、不良症状发生、愈合情况、皮瓣成活率、病患满意度、住院天数以及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实验组以及对照组一般资料P值大于0.05,不存在统计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以及对照组皮瓣修复前后P值小于0.05,存在统计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没有病患发生表皮坏死现象,对照组有1例发生表皮坏死现象,住院费用实验组比对照组少,但是P值大于0.05,不存在统计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有1例病患发生淤紫现象,而对照组共有3例发生不同程度的淤紫以及肿胀等不良症状,实验组所有病患I期甲级愈合,对照组有2例延期II期愈合,两组皮瓣成活率均为100%,实验组住院天数实验组比对照组短,实验组病患满意度比对照组病患满意度达,并且P值小于0.05,存在统计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隐神经营养血管胫后逆行岛状皮瓣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手术总体效果比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胫后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手术的效果好,这种隐神经营养血管胫后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相当具有研究以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