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熔融还原炼铁工艺作为一种先进可行的炼铁工艺,从宏观角度分析.具有节能、环保、短流程等一些当今传统炼铁方式不具备的独到优势,伴随国际和国内如宝钢对传统炼铁方式的调整.结合目前酒钢的发展态势,仅对此方面的内容做简单探讨。

  • 标签: 熔融还原 炼铁
  • 简介:按照设计要求的比例(重量比)将含铁氧化物、还原剂(煤粉或焦粉等)、溶剂和粘结剂经高强度搅拌混匀,对辊成型机或圆盘造球机制成含碳铁氧化物球团,经干燥后再将含碳球团送人水平固态预还原炉床进行预还原。同时从固态还原区的下部送人(富氧)热风,炉床上的高温层向下延伸,从而对整个料层实现顺流式还原焙烧。

  • 标签: 工艺流程 熔融还原 LSM 含碳球团 铁氧化物 固态还原
  • 简介:采用玻璃化试剂,于铂黄坩埚中,在高温下熔融金川高锍,冷却成形,实现了金川高锍中镍、钴、铜、铁的X-荧光测定。

  • 标签: 高锍 X-荧光测定 预熔融
  • 简介:本文简述了炼铁热风炉顶原始的铂铑-铂热电偶测温方式存在的缺陷,介绍了红外测温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所采取的安装与防尘措施,并分析了采用红外线测温技术的优点和效益。

  • 标签: 热风炉 红外测温 技术改造 炼铁 炉顶
  • 简介:采用NaOH与钠盐的熔融混合液去除废旧硬质合金刀片表面的Ti(C,N)+厚层α-Al2O3+超平滑表面层的复合涂层。目测试样表面颜色变化,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微观形貌,并通过能谱仪分析涂层表面成分,讨论熔液温度与保温时间对涂层的去除效果以及回收的硬质合金质量的影响;进一步分析表面涂层的去除方式及机理。结果表明,采用NaOH与钠盐的熔融混合液可以有效地去除涂层硬质合金的表面涂层物,在700℃、40min条件下能完全去除涂层,且对基体的损伤不大,试样的质量损失率为3.32%。

  • 标签: 熔融NaOH 涂层硬质合金 回收利用 去涂层
  • 简介:阐述了7#高炉热风炉双预热系统存在的问题,对7#高炉热风炉改造用预热器的选型、预热器参数的选择和施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闸述,对投运后取得较好的预热效果进行了说明。

  • 标签: 高炉热风炉 预热器 改造 预热系统 预热效果
  • 简介:韶关冶炼厂热风炉烟气的余热尚未回收利用,经测定其余热资源总量为1878kW,温度平均280℃,为二类余热资源。如果应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可利用热风炉烟气余热资源制取冷冻水,用于工艺冷却,如鼓风炉空气脱湿。经测算仅降低焦比和增加喷煤量两方面,韶关冶炼厂鼓风炉空气脱湿产生的经济效益每年就可达1500万元左右。

  • 标签: 溴化锂制冷 热风炉 余热 空气脱湿
  • 简介:答:蓄热式热风炉按它燃烧煤气的燃烧室的布置分为内燃式、外燃式和顶燃式三种。内燃式又分为传统内燃式和改良内燃式,而外燃式又分为马琴式、科柏式、地德式和新日铁式等。

  • 标签: 热风炉 蓄热式 类型 高炉 内燃式 燃烧室
  • 简介:本文对钢样在惰气熔融过程中氧的释放机理进行了探讨,根据钢样表面氧和体内氧分解温度的差异,通过实验设置合适的仪器分析升温方式,确定了分步阶梯式升温程序,实现了表面氧和体内氧的分离和分别测定,提高了薄板、超薄板等钢样中体内氧即真实氧含量分析准确度。

  • 标签: 表面氧 熔融过程 体内 钢铁试样 测定 惰气
  • 简介:介绍5#炉热风炉中的HMI如何结合IFIX与WINDOWS技术实现多媒体音频报警功能。

  • 标签: 热风炉 报警 多媒体音频
  • 简介:本文通过对炼轧厂炼钢吊装熔融金属起重机加装起重量限制器,设置不同形式的上升极限位置的双重限位器,并能够控制不同的断路装置,通过对其改造后的起重机电气线路分析,判断是否符合国家质检总局有关吊运融熔金属起重机的整冶要求。

  • 标签: 桥式起重机 熔融金属
  • 简介:介绍了马钢顶燃式热风炉拱顶联络管波纹补偿器采用包覆方法的在线修复,对包覆补偿器的设计、结构形式、制造、施工方案及安全控制等进行了简述,为类似大型波纹管的维修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 标签: 热风炉 拱顶联蓐管 波纹补棱器 在线修复
  • 简介:为改善南钢2×24m^2生产线烧结矿质量和降低烧结能耗,烧结厂实施应用了热风烧结技术,并进行相应的技术措施,使烧结能耗大大降低,烧结矿质量明显改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 标签: 烧结矿 烧结机 南钢 烧结厂 能耗 降低
  • 简介:以密度分别为0.92,1.10和1.46g/cm3的多孔C/C材料为坯体,采用熔融渗硅法获得密度分别为1.94,1.86和1.79g/cm3的C/C-SiC复合材料A、B和C。将C/C-SiC复合材料与40Cr钢配副进行滑动摩擦实验,研究其摩擦磨损行为。结果表明:随载荷增加,坯体密度为1.83g/cm3的材料B的摩擦因数较稳定,基本围绕0.60波动,波动幅度0.2。材料A的摩擦因数波动幅度为0.3,而材料C的摩擦因数呈直线下降,降幅最大达0.5。但随时间延长,在试验载荷下,材料A的摩擦因数稳定性最好,波动幅度为0.07。SEM形貌表明,低载荷下,C/C-SiC复合材料的陶瓷相磨屑易聚集在摩擦膜边缘,而高载荷下磨屑分布较均匀,但摩擦表面都较粗糙,未形成完整、致密的摩擦膜。

  • 标签: C/C-SIC复合材料 C/C坯体 摩擦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