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秘书"一词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至迟可以上溯到后汉之际。但其涵义与今并不相同,东汉中央所设“秘书监”,职在管理图书著作;魏晋的“秘书郎”则是闲官,徒有其名而无所事事。真正在职能方面与现代意义上的秘书相近的人员,是秦汉时的郎、魏晋时的中书监令、南朝以后的中书舍人,以及唐、宋的翰林学士和明清两代的翰林院官。其中最为重要的当数中书舍人与翰林学士,亦既本文所介绍的“两制”。“两制”的鼎盛之时是宋朝。但“两制”的提法,却是五代就已有了的。《五代会要》卷13载的后晋开运元年的一道敕书说到“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旧分为两制,各置六员。……”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为何称为“两制”?这还得从唐代说起。
简介: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劳动者实行劳动合作与资金合作相结合,它与股份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向社会个人募股;实行一人一票制,而不是一股一票制;职工个人股不得上市交易。它也不同于一般的合作制:它不仅吸纳本企业职工入股,还吸纳企业外法人单位入股;职工不能退股、抽减总股本,而合作制企业职工可以退股;它要求全员入股,并规定入股的上限和下限,而合作制企业则是自愿入股。我国最早的股份合作制是80年代初萌发于江浙和广东一带的乡镇企业。当时不少乡镇政府为扩大企业规模或创办新企业,采取了“以资带劳”和“以劳带资”的办法,发动职工投资,鼓励带资金就业,以解决乡镇企业在发展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同时,一些从事运输、建筑、服务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