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硬组织切片技术在临床骨与骨髓病理诊断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3至12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19例骨病病例(骨软骨瘤1例、软骨肉瘤2例、骨肉瘤4例、纤维结构不良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骨转移2例、骨髓炎病例2例、骨巨细胞瘤4例、尤文肉瘤2例),其中男14例,女5例,年龄M(范围)为31(10~66)岁;16例血液病病例,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M(范围)为28(16~65)岁。对35例临床病例标本分别采用新型硬组织切片技术与石蜡包埋切片技术制片,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荧光原位杂交及Sanger测序等方法比较两种制片方法对于临床骨与骨髓疾病病理诊断的优缺点。结果新型硬组织切片在HE染色中展现出更好的组织细胞形态;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Ki67、SATB2、CD34、SMA、CD68、MPO、CD4、CD33等指标时,新型硬组织切片技术相对于石蜡切片技术表达更好,定位更准确;针对MDM2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新型硬组织切片技术荧光强度更高;Sanger测序结果显示,两种切片技术的DNA纯度均满足条件,且均检测到突变。结论新型硬组织切片技术简单易行、耗时短,适用于优化临床骨与骨髓病理诊断流程。
简介:摘要: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间的重要连接桥梁,课堂授课则是该学科的主要授课模式。而如何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则是当前医学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在当前互联网技术的高度普及推广下,线上课堂的出现为病理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此,文章主要就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施及优势进行分析,综述如下。
简介:摘要在《病理学基础》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对《病理学基础》教学与德育教育的一些探讨,结合学习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环境保护行为教育,进行人生观教育,进行科学观教育,进行语言行为教育。
简介:摘要随着宫颈癌筛查的普及和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的使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发病率显著下降,但子宫颈腺癌相对发病率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子宫颈腺癌是一组具有不同组织形态、病因学、分子驱动因素和临床结果的异质性肿瘤,有效的病理分类系统对其防治策略的精准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在近年研究基础之上提出的将病因学与形态学相结合的国际子宫颈腺癌诊断标准和分类(IECC)和基于浸润模式的Silva分类系统对子宫颈腺癌的诊断及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为子宫颈腺癌新分类提供了一定的遗传学证据,分子检测有望成为分类和预后评估工具,并为确定适合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本文就近年子宫颈腺癌病理学分类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病理学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对病理学知识点进行整合和优化,并合理改革教学方法,强化与专业课程的对接等方法进行课程改革和实践,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利用信息、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关键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简介:目的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TPN)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进行影像学、HE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表现为扩张的导管内无粘液分泌的息肉状/结节状肿物;显微镜下可见管状乳头状结构、背靠背小管呈腺泡样形态,核中—重度异型;粉刺癌样坏死、极个别导管内有粘液样分泌物。免疫组化CK7、CK19(+),MUC5AC、MUC2、Syn、CgA(—),KI67阳性率25%,PAS染色阴性。结论ITPN是一类有别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的胰腺导管内病变,确定诊断依靠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治疗以手术切除加术后化疗为主,预后相对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