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胡适的印胡适持鸡血石之京华印店求刻,店主王元尝中举,深恶白话文。问“胡博士想刻何字?”胡曰:“胡适之印。”
简介:1879年被日本吞并之前,琉球是与中国有着500年宗藩关系的岛国。明初“闽人三十六姓”入琉,聚居于那霸的久米村,其后代一直是琉球派往中国朝贡或留学的首选人群,琉球史上多数文化精英出自“三十六姓”后代,他们为在琉球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简介:室内乐,原意是指在房间内演奏的“家庭式”的音乐,后引申为适合于室内演出的小型器乐合奏形式。
简介:道情作为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艺术形式,与道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唱论》中将“道情”列入“唱曲之户”,指出:
简介:生活在晚清时代的吴友如,其画作及成就因《点石斋画报》而为世人所知。然而,因《点石斋画报》作为通俗画报所呈现之“俗”与吴友如的艺术理想相背离,光绪十六年后,吴友如毅然通过前后创办《飞影阁画报》与《飞影阁画册》,实现其由“俗”归“雅”的“华丽转身”。吴友如的这一选择既在企图实现其“法超三昧,誉播千秋”的传统文人画家理想,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坚守,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弥足珍贵。
简介:戏曲、小说属于传统经史之外的“小道”“末流”,中国古代的权力体系曾在不同时期对其做过不同措施、程度的十预,因此,从文化生态与文艺发展的角度看,权力体系的干预,与戏曲、小说发展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是一个有价值的学术课题。这恐怕也是最近几十年以来,学界不断地对此展开研讨的缘由所在。
简介:1980年代的青春电影一直在努力实现青年价值观与现代化实践的同一化目标。当以抑制消极主义为目的的信仰、知识一体化规划遭遇到市场经济冲击后逐渐失效,知识竞争与审美觉醒作为市场理性的表征充实着青春想象。在1990年代,伴随市场意识形态的巩固,现代化市场话语在与青春话语的互动中分离为两种相互矛盾的面向:“同盟者”与“情敌”,而后者引发的向内转的叙事基调成为近年来青春怀旧电影爆发的重要推动力。
简介:
简介:本文以相关文献资料为基点,对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内蒙古地区书法理论研究方面的重要人物、代表作品、重要事件进行梳理、研究和总结。认为杨鲁安、张长弓、梁一孺、宋生贵、张树天、陈晗晟、唐春玉、霍如涛等人的相关论述是区内书法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指出区内一些书法教材及书法教育理论,以及2010年以后出现的以书法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有一定价值;认为《全国首届碑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学术书籍的出版,是区内的重要书法理论事件,对推动书法理论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简介:新世纪以来,多部中国小城镇电影开始书写并展现意蕴丰富的女性空间,它们构成了一种以女性为书写对象、着意阐释女性空间的电影类型。本文以《红颜》等小城镇电影文本为对象,分析其性别空间的特点及其与小城镇女性生存状态的关联,意在探讨小城镇电影在女性意识表达上的变化。本文认为,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小城镇电影中的女性群体有潘多拉、美杜莎、萨福三个原型,她们经历了蒙昧、抗争到逃逸的演变历程,其性别空间从男权空间、铁屋空间向游牧空间作渐进式转变,在女性意识层面则从"牺牲品女性主义"转变为"权力女性主义"。
竹堂笔记(四十六)
寻找琉球“闽人三十六姓”
音乐知识竞答(六十六)
20世纪以来道情戏研究回顾
由“俗”归“雅”——吴友如光绪十六年后的新选择
论近百年以来中国古代查禁剧曲问题的研究
现代化规划与青春想象——论新时期以来的青春电影(1980—2000)
近期被举报二十六家严重违规电影院【2017年第2批 总第26批】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内蒙古地区书法理论研究概观
从牺牲品、抗争者到权力主体——论新世纪以来中国小城镇电影的渐进式性别空间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