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背景:骨创伤后的深静脉血栓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但相关研究甚少。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两种不同方法对预防钝性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有效性。方法:共有224例住院患者参与此项预防创伤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前瞻性随机性研究。200例患者最终完成研究,比较两种不同的预防方案。A组患者在钝性创伤后24-48h内使用依诺肝素(30mg,皮下,每天两次)。B组患者在人院后使用脉冲式足泵并延迟使用依诺肝素。所有患者在出院前均行静脉核磁共振和超声检查。结果:A组共97例患者,B组共103例患者。22例患者(A组13人,B组9人)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A组2例还发生了肺栓塞。本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1%,A组13.4%,B组8.7%;A组和B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出现大的或闭塞性血栓共11例(发生率11.3%),B组仅3例(发生率2.9%)(p=0.025)。A组肺栓塞的发生率为2.1%,B组为0。A组有21例患者出现伤口并发症,B组为20例。住院期间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人均用血7.4单位,无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人均用血3.9单位(p〈0.05)。结论:结果显示严重的肌肉骨骼创伤后,早期使用机械预防(足泵)并延迟使用依诺肝素对预防深静脉血栓是相当有效的。比较两组患者,B组患者大的或闭塞性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患者。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Ⅰ级。详细的可信水平描述参见作者须知。
简介:目的探索适合广东省农村地区新生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的管理模式.方法1999~2002年在广东省贫困地区5个市县进行了以"政府领导、部门配合、扩大宣传、普及乙肝防治知识,调动民众参与的积极性,对接种技术队伍培训,规范免疫程序和工作程序,建立检查考核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管理模式的研究.结果2000年和2001年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由实施前的63.9%提高到84.1%和88.7%.试点县1~2岁儿童实施前HBsAg携带率和抗-HBs阳性率分别为5.2%、45.4%;实施后HBsAg携带率和抗-HBs阳性率分别为1.2%、78.3%.试点前后HBsAg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χ2=8.93,P<0.05),抗-HBs阳性率差异也有显著性(χ2=73.52,P<0.05).结论该接种管理模式对提高接种率,降低乙肝表面抗原的携带率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可以在广东省农村地区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