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3 个结果
  • 简介:为了探索父母对子女教养方式的异同、及其与自杀态度之间的关系,以便寻找更加有效地预防大学生自杀的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自杀态度问卷、生命观调查问卷对3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①教养方式对自杀态度有重要的影响,并主要体现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和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两个维度上;②父母在对待子女的教养方式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均倾向对男孩更加严肃严厉,对女孩更加宽松宽容;③在单独考虑教养方式与自杀态度的关系时,父亲与母亲对自杀态度均有显著地影响,但当同时考虑生命观和教养方式对自杀态度的共同作用时,表现出明显的“母亲效应”。

  • 标签: 教养方式 自杀态度 母亲效应 生命观
  • 简介:体验式学习让学习者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再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由亲历、感受、分享、总结、应用五个部分组成。教师在体验式学习中应注意把握好三对角色关系。

  • 标签: 学习方式 体验式学习 亲历 感受
  • 简介:为考察人际关系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以机车道德两难困境为材料。采用2(计划路线受害者:亲人、陌生人)×2(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亲人、陌生人)×4(年级: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被试间实验设计。结果发现.计划路线受害者和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显著.计划路线受害者为陌生人时,被试在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为亲人时采用规则导向的思维方式,陌生人时则采用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当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为亲人时.被试在计划路线受害者为亲人时采用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陌生人时采用规则导向的思维方式。年级与计划路线受害者的交互作用显著。研究支持了道德社会关系规则理论.个体的道德思维方式受到道德情境中人际关系的影响。人际关系对青少年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随着年级升高而增强.转折点在初二与高二之间。

  • 标签: 人际关系 青少年.道德思维方式
  • 简介:在宗教工作中如何转变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促进宗教工作在法治化轨道上运行,结合无锡市宗教工作实践,作以下探讨。高度重视宗教工作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养成法治思维,是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按照法治的理念、角度和逻辑来观察、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本质要求。

  • 标签: 宗教工作 行政执法 行政许可 宗教活动场所 工作方式 权力行使者
  • 简介: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佛洛斯特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和一般拖延量表对315位大学生进行调查,建立父母教养方式、完美主义和拖延的结构方程模型,考察完美主义在父母教养方式与拖延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负向预测适应性完美主义,正向预测非适应性完美主义;(2)适应性完美主义负向预测拖延,非适应性完美主义正向预测拖延;(3)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完美主义的中介作用影响拖延行为,非适应性完美主义者易拖延,适应性完美主义者则不易拖延。

  • 标签: 父母教养方式 适应性完美主义 非适应性完美主义 拖延行为
  • 简介:<正>改革和开放,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一方面,分配逐步废除了“大锅饭”,勤奋取代了懒惰,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基础,开拓进取,奋发向上成为生活的主旋律。生产关系上调整了具体结构形式,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电气化逐渐步入家庭,家务劳动社会化,增加了人们的闲暇时间。娱乐、求学、社交成为人们享用闲暇时间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小生产者生活方式,狭隘守旧的惯

  • 标签: 生活方式 闲暇时间 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主要内容 主旋律
  • 简介:采用2个2×2×6三因素混合设计实验,以图形和数字为实验材料,探讨能反应个体能力水平差异的场认知方式对心理旋转的影响。两个实验结果均表明:(1)场认知方式的主效应显著,场独立性的被试比场依存性的被试反应时短,且正确率高;两类被试的反应时、正确率曲线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2)图形和数字的心理旋转反应时呈倒“V”形状,反应时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而增加,180°时反应时最长,以180°为界,曲线两侧的变化趋势对称;(3)正确率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而降低,呈现“V”状,180°时正确率最低,曲线两侧的变化趋势对称。

  • 标签: 心理旋转 场认知方式 图形 数字
  • 简介:本研究通过对210名大学生以个体和群体方式对两个学科评估结果的研究。分析了个体与群体评估方式以及不同的评估标准对评估过程和评估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群体评估方式有利于减少评估中的晕轮效应;②群体方式有利于提高对评估信息的利用水平;③群体方式有利于提高评估者评分倾向,即代表性认知的一致程度;④群体方式有利于提高评估者理解绩信息意义的一致程度;⑤群体方式评估时评估者对绩效信息结构的理解更为合理

  • 标签: 个体 群体 评估方式 绩效 评估准确性
  • 简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理论框架及经验实证*(下)○《经济增长方式理论研究》课题组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选择前面曾分析过,增长方式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各方面配合。但由于增长方式转变是一个长期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内外条件不同,因此我们要从实际...

  • 标签: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市场结构 增长方式转变 理论框架 经验实证 技术进步
  • 简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中国人心理病理和中国心理疾病患者求助方式的文化根源进行了探讨,并认为弄清这一问题对于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欠国当前日益明显增多的心理疾病大有裨益。

  • 标签: 中国人 心理病理 求助方式 文化根源
  • 简介:探讨不同干预方式、不同应激源对血压、心率影响的差异。被试为本科生48人,采取干预方式、应激源、实验间期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干预方式为放松训练和预知,应激源为心算和恐怖影片。实验间期包括基线期、干预期、应激期、恢复期。实验的因变量为每个实验间期的血压和心率。结果显示,心算应激引起的血压和心率升高显著高于恐怖影片应激引起的血压和心率的升高:放松训练组和预知组其干预期的血压和心率值都低于基线期:干预方式和应激源在血压和心率两个指标上交互作用不显著。结果表明,与恐怖情绪引起的紧张相比较,智力操作紧张更容易影响血压和心率;放松训练和预知对于对抗应激时血压和心率升高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同干预方式对于不同性质的应激源作用没有差别。

  • 标签: 应激源 应激干预 血压 心率
  • 简介: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经验性权力启动范式来探讨权力对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实验一结果表明,不管偏好那种结果(惩罚,奖励),高权力感启动的被试倾向于采用规则导向道德思维方式,低权力感启动的被试倾向于采用结果导向道德思维方式。实验二结果表明,当道德两难情境涉及到自身利益时,高权力感被试和低权力感被试都倾向于采用结果导向的道德思维方式

  • 标签: 权力感 道德思维方式 规则导向 结果导向
  • 简介:校园欺凌作为攻击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并不陌生。但对于广大教育者和家长而言,校园欺凌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或者说在很多老师和家长看来,孩子之间的欺凌行为只是孩子之间的游戏,不用大惊小怪。但事实上,

  • 标签: 青少年 校园欺凌 应对策略
  • 简介:老年社会工作是具有鲜明伦理道德特征的专业服务活动。老年社会工作者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伦理困境,表现为对不同对象的忠诚、案主自决与专业家长主义之间、专业价值与文化传统之间、隐私权和知情权之间的矛盾。利益与价值的多元化、多重伦理选择依据以及老年人的特点是老年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成因。老年社会工作者应坚持生命优先原则、最小伤害原则、差别平等原则、自主原则等来应对伦理困境。

  • 标签: 老年社会工作 伦理困境
  • 简介:选取38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BIOPAC多导生理记录仪,探讨心算应激对不同人格特质和应对风格的大学生心率(HR)、心率变异性(HRV)及皮肤电反应(GSR)的影响。实验采取2(人格特质:特质焦虑、非特质焦虑)×2(应对风格:注重情绪的应对、注重问题的应对)×3(实验阶段:基线期、任务期、恢复期)的三因素混合设计。要求所有被试经历5分钟的基线期、10分钟的心算任务期和5分钟的恢复期。结果表明:(1)特质焦虑的个体和注重情绪应对的个体在心算应激后的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基线期的生理水平;(2)特质焦虑且注重情绪应对的个体在HR、HF、LF/HF及GSR上表现出明显强的反应性和弱的恢复性;(3)非特质焦虑且注重问题应对的个体在HF和GSR上表现出明显弱的反应性,在LF/HF和GSR上表现出明显强的恢复性。

  • 标签: 应激 特质焦虑 应对风格 心率变异性 皮肤电反应
  • 简介:自启蒙运动以来普遍主义(即观念与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一直是欧洲思想的特征。它同时也是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话语中的一个设想,这些话语认为当社会实现现代化时,它们将共同拥有某些、通常是随着启蒙运动一起出现的价值和信仰(人权、民主、社会主义等等)。当全球化把许多现代化的假设合并起来后,某些全球化的倡导者继续相信全球化将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致力于使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密切联系的某些观念得到普及。与此相反,本文认为全球化见证了那些被现代化交付给历史的传统重新出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是,在'全球现代性'的背景下,出现了各种文化现代性的主张和文化分歧,它们挑战了普遍化的假设。至少在现在,全球化所创造出来的共性最好被描述为'差异中的共性'。

  • 标签: 全球化 现代化 社会主义 普遍主义
  • 简介:在把握马克思经典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其思想的内在逻辑,揭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叙事结构及实现方式,是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思想路径。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宏大精深的叙事结构涵涉历史唯物主义、多向度的解放形式和共产主义运动三大部分,全面阐述了认识人类社会的根本方法、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路径和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目的,彰显了人类解放理论的彻底的革命性及其与社会现实生活的紧密关系。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叙事结构的哲学高度,反思和检审西方马克思主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人类解放理论实现方式的学术探究与实践探索,有助于拓展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学术空间和创造性地探寻实现人类解放的具体方式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解放理论 社会形态
  • 简介:货币是马克思在阐述关于人的思想过程中的重要概念。在马克思那里,它与人的存在方式及其演变的关系是一个逐渐明晰的进程。在思想史的层面上,赫斯的《论货币的本质》对马克思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他把货币与人的关系理解为一种无机结合,从而对货币的批判也就难以逃离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阴影;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穆勒评注》和《货币》一节中,马克思逐渐认识到货币与人的有机结合关系,从而正确地看到了货币在人的存在方式及其演变中的作用。基于此,我们重新对《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人学思想进行解读,以进一步勾勒出马克思对货币与人的关系这一主题的整体把握。

  • 标签: 货币 人的本质 人的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