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双环醇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D-半乳糖胺(D—gaiactosamine,D—GaIN)诱导小鼠急性肝衰竭(acutehepaticfailure,AHF)的保护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采用LPS和GalN(LPS15ug/kg,GalN800mg/kg,ip)建立AHF小鼠模型。检测血清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及肝脏病理形态学改变。记录动物24h死亡率。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FN-γ、IL-10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肝组织黏附分子ICAM-1,LFA-1表达,RT—PCR法测定肝组织CD14、Toll样受体4(TLR4)mRNA表达。
简介:摘要1例7岁男孩连续咳嗽7 d,家长给患儿喂食自行采摘并煎制的新鲜成熟苍耳子(用量不详)1次。喂食后第3天,患儿出现阵发性上腹痛,伴呕吐、厌食、乏力、嗜睡和低热,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3 34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3 501 U/L,血清总胆红素(TBil)26.5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9.0 μmol/L,血清白蛋白(ALB)32.8 g/L;血氨120 μmol/L。喂食后第6天,患儿乏力加重,易激惹,反应略迟钝,巩膜浅黄染,实验室检查示ALT 4 565 U/L,AST 4 335 U/L,TBil 32.9 μmol/L,DBil 23.4 μmol/L,ALB 30.2 g/L,血氨124 μmol/L。考虑为苍耳子中毒并致急性肝衰竭。给予血液净化(2次血浆置换、4 d血液透析滤过)和对症治疗后复查:ALT 1 043 U/L,AST 203 U/L,TBil 22.0 μmol/L,DBil 12.3 μmol/L,ALB 39.1 g/L;血氨36.3 μmol/L。停止血液净化治疗,继续对症治疗。2周后ALT 24 U/L,AST 35 U/L,TBil 13.8 μmol/L,DBil 4.6 μmol/L,ALB 47.3 g/L。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小鼠动物模型探讨阳离子抗菌肽Cathelicidin-PY(PY)治疗急性肝衰竭的可行性。方法内毒素鲎试验(LAL assay)检测不同浓度抗菌肽PY体外中和内毒素/脂多糖(LPS)能力;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抗菌肽PY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的毒性作用;体外溶血实验评价抗菌肽PY对健康人红细胞的溶血活性;构建D-氨基半乳糖联合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观察抗菌肽PY对模型小鼠存活率的影响;通过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体外实验显示极低剂量(0.01 μmol/L)可达到较高的内毒素中和率,中等剂量(10~40 μmol/L)中和率可超过70%,且不同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569.22,P < 0.05)。中等剂量抗菌肽PY有较强的中和内毒素作用,较低的细胞毒性及溶血活性。进一步体内实验显示中等剂量抗菌肽PY可改善模型小鼠的肝脏损伤程度并显著提高存活率,且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中等剂量抗菌肽组较肝衰竭组肝组织内Caspase-3表达明显减少,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一致。结论抗菌肽PY具有较强中和内毒素的能力且毒副作用小,特定剂量抗菌肽PY可以减轻肝细胞凋亡,并显著提高模型动物存活率,为肝衰竭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或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以我院2010年来住院的45例诊断慢加急性肝衰竭或急性肝衰竭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45例病人分成2组,中西药组23例,西药组22例,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中西医组明显好于西医组, P<0.05。结论:对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整体的治疗效果,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1月—2016月11月我科收治的肝衰竭患者45例为观察组,收集同期我科收治的肝衰竭患者45例为对照组,对照组予内科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此基础上行血浆置换术。比较两组治疗疗效及治疗前后肝功能(ALT、TBil、Alb、CHO)、凝血功能(PTA)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各指标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LT、TBil低于治疗前(P<0.05),Alb、CHO、PTA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治疗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慢加急性肝衰竭伴早期肝性脑病治疗中联合人工肝血浆置换与血液滤过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01~2023.08在院就医的慢加急性肝衰竭伴早期肝性脑病患者58例,按双盲法均分2组,对照组行人工肝血浆置换,观察组则加用血液滤过治疗,比对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的症状改善时间与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并发症率无差异,P>0.05。结论:通过结合使用人工肝血浆置换和血液滤过,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促进肝功能改善,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适合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纳入63例晚期HBV-ACLF患者,根据4周的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评估其预测价值,并与MELD评分、CTP评分、CLIFACLF评分进行比较。对数据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晚期HBV-ACLF患者共63例,4周生存组16例(25.40%),死亡组47例(74.60%);生存组年龄(38.38±14.50)岁,显著低于死亡组年龄(52.28±12.51)岁(P<0.001)。生存组甲胎蛋白(AFP)水平为91.21(8.38~154.10)μg/L,显著高于死亡组水平[12.60(5.70~33.80)μg/L,P = 0.039];生存组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为925.65(523.43~1 364.80)U/L,远高于死亡组水平[371.60(117.30~895.30)U/L,P = 0.040];生存组血清钠为(136.59±4.03)mmol/L,显著高于死亡组水平[(132.22±6.37)mmol/L, P = 0.013];生存组腹水严重程度远低于死亡组(P = 0.008);生存组肌酐水平为56.50(49.43~86.25)μmol/L,远低于死亡组水平[86.20(68.00~143.00)μmol/L, P = 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水(OR = 0.470,95% CI:0.226~0.977)、年龄(OR = 0.941,95% CI:0.888~0.996)是影响晚期HBV-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腹水联合年龄预测肝衰竭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21,其灵敏度为68.8%,特异度为87.2%,分别高于MELD评分、CTP评分、CLIFACLF评分预测的曲线下面积。结论年龄和腹水可用于预测晚期HBV-ACLF患者临床结局。年龄较小、无腹水的患者4周的生存率较高;年龄较大、腹水较多的患者生存概率较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儿童NBAS基因缺陷病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2013年1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并行肝移植手术的3例NBAS基因缺陷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分别以“NBAS”“neuroblastoma amplified sequence recurrent”“acute liver failure”“SOPH syndrome”“short stature with optic nerve atrophy and Pelger-Huët anomaly”“发热相关肝衰竭”“急性肝衰竭”为关键词检索PubMed、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6月关于NBAS基因缺陷病肝移植的病例报道,总结其临床疗效和预后。结果3例NBAS基因缺陷病患儿行肝移植治疗,男2例,女1例。3例患儿临床表型为发热相关的反复急性肝衰竭,基因结果为NBAS基因复合杂合致病变异。肝移植前急性肝衰竭次数分别为11、2和4次,手术年龄分别为3.5、2.3和2.0岁。肝移植时,例1为肝衰竭恢复期,例2为肝衰竭急性期肝性脑病Ⅴ期和呼吸衰竭,例3可能为肝衰竭急性期。肝移植后,例1于1个月内肝功能恢复正常,无术后并发症。例2出现癫痫、精神运动发育落后和暂时性转氨酶升高。例3于1个月内死于脓毒症。文献检索未见中文文献,6篇英文文献报道8例行肝移植手术的NBAS基因缺陷病患儿。结合本组3例患儿,11例患儿均表现为发热相关的反复急性肝衰竭,肝移植年龄为0.9~5.0岁。3例患儿出现术后并发症。截至末次随访,11例患儿随访时间为0.7~14.0年,2例患儿死亡,9例患儿存活并无肝衰竭。结论肝移植是治疗NBAS基因缺陷病肝衰竭有效的措施,但术后可能出现肝移植相关并发症,NBAS基因缺陷肝衰竭肝移植时机仍需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亚太肝病研究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联盟评分(AARC-ACLF)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对ACLF患者预后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40例ACLF患者,根据患者120天生存结局分为生存组(200例)和死亡组(140例),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入院基线、第7天、第14天、第28天的AARC-ACLF、MELD评分差异,应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两种评分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基线AARC-ACLF、MELD分别为9.0(8.0, 11.0)分和25.5(21.0, 31.8)分,高于生存组的8.0(7.0, 9.0)分和23.0 (20.0, 26.0)分(Z=-6.44和-4.58,P均<0.001)。第7天、14和28天时,AARC-ACLF所得AUC分别为0.774、0.784和0.833,AARC-ACLF评分最佳临界值均为9.0分,MELD评分所得AUC分别为0.711、0.819和0.761,MELD评分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5.0、23.0和22.0分;AARC-ACLF与MELD评分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58、0.71和0.94,P=0.114、0.481和0.350)。结论AARC-ACLF和MELD评分在入院时、第7、14和28天时预测ACLF患者的预后方面效果相近。动态计算AARC-ACLF和MELD评分,可帮助判断疗效,指导治疗决策。
简介:摘要药物性肝损伤致急性肝衰竭是一种既少见又非常严重的肝细胞损伤疾病,常导致转氨酶快速升高、肝性脑病发生及凝血功能紊乱等,危及患者生命。药物性肝损伤致急性肝衰竭的病因主要分为固有型药物性损伤(主要为对乙酰氨基酚类药物毒性)和特异质型药物性损伤(含中药、保健药品所致的药物性肝损伤)。随着综合救治措施的完善,虽然固有型药物性急性肝衰竭患者起病急骤,但超过75%能自愈。然而,特异质型药物性急性肝衰竭患者,往往发病缓慢,病程长,约60%需要肝移植来挽救生命。建立基于病因及临床多参数的预测模型,有助于识别药物性急性肝衰竭的自然病程,及时制订肝移植为核心的治疗策略,显著改善预后。
简介:目的分析肝肿瘤患者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5年9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肝肿瘤手术治疗后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12例患者,分析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的原因,明确临床诊断的方式。结果6例患者手术中或者手术后大出血、低血容性休克而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患者由于术后感染和吻合口瘘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患者术后肝功能异常,存在大量腹腔积液,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12例患者中,死亡3例,死亡率为25%。结论急性肾功能衰竭是肝肿瘤患者术后严重的并发症状之一,病死率较高,需要加强对患者病情的密切监护,通过综合性的护理干预,降低肝肿瘤患者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几率及死亡率。
简介:摘要1例56岁于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男性,因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左心衰,致肝脏缺血缺氧发生暴发性肝衰竭。患者既往无慢性肝炎病史,无肝脏肿瘤病史。入院查肝酶学正常,发生急性左心衰后次日,复查肝功ALT2162U/L,AST5119U/L,ALP256U/L,LDH4292U/L,总胆红素18.0umol/L,间接胆红素10.3umol/L,直接胆红素7.7umol/L。给予积极纠正心衰,血液透析,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还原型谷胱甘肽+门冬鸟氨酸三联保肝治疗后,患者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出院后2月复查,患者血生化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