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分工视为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并以此为线索,深入探讨了资本主义体系中商品、货币、资本等多个范畴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发展规律,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律。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些经济范畴所代表的一定社会关系被物化,由此催生了拜物教。除此之外,分工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中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张,分工是“政治经济学的一切范畴范畴” 。

  • 标签: 分工 商品 货币 资本。
  • 简介:汉语史上,表示“用脊背驮”义的词先后用“负”和“背”,二者存在历时替换关系。“背”始见于中晚唐并经过宋代进一步发展达到成熟。至迟到元末,“背”已在口语中全面替换“负”成为“背负语义场”的核心词。随着词义的不断发展,“负”在表达本义上缺乏足够的明晰性,同时,其词义重心逐渐偏移,这些因素都为新词的产生并在这一义位上取而代之提供了条件。

  • 标签: “背” “负” 历时替换 内在动因
  • 简介:摘要目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碰撞是中医英译会忽视的方面。本文以历时文化理解为线对中医英译进行研究,提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东、西方文化冲突并存。

  • 标签: 文化冲突 中医英译 历时
  • 简介:摘要  共时和历时范畴是索绪尔根据语言的时空位置所做出的划分,这一区分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划清了历时性研究和共时性研究两条道路。这一对概念也伴随着结构主义的翻译理论进入了翻译领域,但翻译中的历时性和共时性概念一直处于边缘的地位,结构主义语言学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最初的历时性和共时性概念渐渐显露出不足之处,因此本文对历时性和共时性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再次解读,认为这一对范畴是方法论上的抽象概括,不是机械的对立关系。随后,将这一对概念纳入了翻译领域进行再诠释。

  • 标签: 翻译 共时 历时 结构主义语言学
  • 简介:表示“用鼻子闻”这一概念,战国以前只用“嗅(臭、齅)”,战国末期文献中始用“闻”,西汉以后,“闻”替换了“嗅(臭、齅)”。为了不影响交际,基于词义引申所遵循的人类的共同的心理。“臭”专用于表示“气味”.“闻”替代“嗅”,“听”替代“闻”,这些都是词汇系统发展、演变内部调整的结果。

  • 标签: 嗅(臭 齅) 历时替换
  • 简介:今天的"廖"姓,源自于先秦时期三个以"蓼"为名的古国。拟以"姓氏"义为基本单位,对它不同的历时层面的有关用字进行描写。文献搜索范围限定于甲骨文、金文、十三经和二十四史。希望通过对这些字料的分析,全面、具体地展示姓氏{廖}(1)在不同历史时期用字记录的情况和字词关系。

  • 标签: 用字 字词关系
  • 简介:词语搭配的时代特征与词语更替、词义发展相交织,对词语之间搭配关系的历史变化进行研究,具有历时性和描写性的特点;其性质是对词义的历时描写.

  • 标签: 词语搭配 变化研究 词义描写
  • 简介:“也”的来源及其对“亦”的历时替换李宗江现代汉语中副词“也”的基本语法意义是表示类同。陆俭明先生(1985)曾对“也”作过细致的分析,把“也”表示的类同意义分为实用用法和虚用用法两种。同时还提到了“也”表示委婉语气的用法。由于下文将多次涉及陆先生的结...

  • 标签: 副词“也” 语气词“也” 庄子 委婉语气 历时替换 韩非子
  • 简介:自12世纪起,语言的普遍性一向是哲学、语言学界研究的核心问题,而目前相关研究往往限于探讨乔姆斯基的UG理论上。本文结合哲学史,对普遍语法的本质与哲学背景做了历时调查研究,特别探讨了UG的发展新动向,分析探讨了普遍语法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概念、内涵、核心理论与研究内容,认为尽管名称不同,但从萌芽到现今生物视角下的假设演绎研究,核心始终如一,UG理论是语言普遍性研究深入发展的一个阶段,基于共同的认知普遍性与哲学基础上,不同角度的研究势必会殊途同归。

  • 标签: 普遍语法 语言普遍性 哲学基础 认知普遍性
  • 简介:《汉语大字典》在楷书字头下收列古文字字形时,未能完全遵守汉字单字历时认同的基本原则,因而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具体归纳了《汉语大字典》在收列古文字字形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 标签: 汉语大字典 字形 认同 指瑕
  • 简介:'尗'为豆类植株及其籽实的初文。'叔'的初义是拾豆,后指称拾取的对象豆子。'菽'是'叔'的分化字。秦至西汉吕后时期'豆'开始替代'叔''菽'。西汉文景时期,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豆'已基本替代'叔''菽'。'叔'指称豆是词义引申的结果。'豆'替代'叔''菽'的原因可能不是同音通假,可能与古礼制的消亡、器物'豆'的消失及语言中词语的替换有关。

  • 标签: 演替
  • 简介:在古代汉语中,表“用刀斧砍、砍断”义的“伐”“斫”“砍”是一组同义词,它们存在着历时替换关系。先秦两汉时期,主要用“伐”“斫”;魏晋时期,“砍”字出现,“伐”“斫”“砍”三者并存;明清时期“砍”基本完成了对“伐”“斫”的历时替换,并沿用至今。

  • 标签: 常用词 伐、斫、砍 历时演变
  • 简介:"除"类条件连词由介接性成分"除非"演化而来。由于"除A不B"和"非A不B"两类句式表示必要条件关系既接近又互补,促使兼具两句式特点的"除非A不B"产生。大约从晚唐五代开始,"除非"逐步变成连词。现代汉语中的"除非A不B"句式不是对古代用法的直接继承,而是"除"类连词发展成熟后逐步演化出来的新句式。

  • 标签: “除”类连词 “除非”条件句 历时演化
  • 简介:“假”和“借”在表“借用”义时,战国晚期以前“假”最常见,很少用“借”。通过对典型语料的分析得知:到了战国晚期,“假”的用法简单,且一般不见于口语表达,而“借”的用法灵活,可借用的对象范围广泛,在当时的口语中“借”可能已经替换了“假”,成为表“借用”义的常用词。“借”或许是一个北方方言口语词,它最终能在口语中替换“假”是由于其表义明晰性高、语言交际的经济原则、易知性高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标签: 常用词 替换 原因
  • 简介:"同志"一词迄今已有两千余载,随着时代的变迁,其语义从周朝两个单音节词指代志同道合,直到今天,"同志"在一定范围内引申为同性恋者的代称。文章试图以索绪尔的共时和历时观点以及范畴化作为理论依据,借助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古代汉语语料库以及《人民日报》数据库作为实证依据,运用对比的研究方法,分析这一称谓的使用现状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并探究其语义和语用方面变化发生的原因。

  • 标签: 语料库 同志 共时 历时
  • 简介:那么与之相类的‘正’(贞、雅)、‘逸’、‘悲’、‘怨’、‘静’、‘远’、‘轻’、‘俗’、‘寒’、‘瘦’、‘清’、‘浊’、‘飘逸’等等就应该归入范畴之列,但是如果从某个特定学科的术语、概念、范畴三者的外延上看,甚至可以说前者对术语、概念和范畴三者关系的误解

  • 标签: 中国文论 内涵清理 对象确定
  • 简介:那么与之相类的‘正’(贞、雅)、‘逸’、‘悲’、‘怨’、‘静’、‘远’、‘轻’、‘俗’、‘寒’、‘瘦’、‘清’、‘浊’、‘飘逸’等等就应该归入范畴之列,但是如果从某个特定学科的术语、概念、范畴三者的外延上看,甚至可以说前者对术语、概念和范畴三者关系的误解

  • 标签: 中国文论 内涵清理 对象确定
  • 简介:亚理士多德把所有的词归入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活动、遭受等10类,术语-概念-范畴,这十个词对其所说明的这十类词来说也是范畴

  • 标签: 中国文论 内涵清理 对象确定
  • 简介:一近代范畴史的特点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西方哲学的发展到了近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转向认识论的探讨。古代哲学主要的是关于本体的学说,那时的人们关心的是世界的“始基”或“本原”的问题。只有到了近代,人们才把兴趣转移到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哲学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从个别和一般的关系问题的探讨导致概念和实在的关系的讨论,最终必然导致经验和理智的关系问题的提出。另方面,是由于近代资产阶级的兴起,自然科学的产生

  • 标签: 怎样认识世界 近代资产阶级 古代哲学 始基 斯宾诺莎 白板说
  • 简介: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其哲学以《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而在哲学史上著称。在三大批判和其他一些著作中,康德都涉及到了实践范畴,甚至作过多次反复的说明,但并没有直接对实践下过定义或作过类似于定义式的说明。在学习和研究康德哲学实践思想及其相关语境的基础上,斗胆认为康德哲学中实践范畴是指实践理性为自由意志立法并支配自由意志服从道德法则的道德活动;并对康德和亚里士多德实践范畴进行了比较,试图厘清它们之间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以进一步认识、理解其实践范畴的本质。

  • 标签: 康德 实践 本质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