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品管圈活动提高单采血小板有效招募和保留的效果。方法:运用品管圈活动的管理方法,分析影响血小板招募和保留的主要因素,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比较改善前后选取改善前对照组2020年4-9月和改善后研究组2021年4-9月的捐献和保留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情况进行比对,分别给予两种不同方式,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方式,研究组为品管圈活动。结果:与对照组比,研究组的献血者的捐献率高(P<0.05);与对照组比,研究组的献血者的保留率更高(P<0.05)。结论:在招募和保留期间单采血小板应用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提高捐献率和保留率,效果更优,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对血小板抗体检测对多次输血后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临床效果展开研究。方法 将我院于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多次输血后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与40例无输血史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前者入组观察组,后者入组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标本的血小板抗体进行检测,对比统计分析血小板同种抗体与人类白细胞抗原、血小板同种抗体与人类血小板抗体的特异性与阳性率。结果 观察组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更高,配型血小板24小时CCI值更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更高,两组比较均呈显著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多次输血可增加血小板输注无效概率,血小板抗体检测可为血小板输注提供有效参考,借助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实施血小板交叉配型可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多次输血输注无效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简介:目的:对台州地区机采血小板情况进行分析,以便有针对性的制定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献血宣传方式,有效保留和招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确保本地区机采血小板的临床供应。方法:对台州地区2009-2013年机采血小板采集的情况(包括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年龄、性别、血型,淘汰原因等)通过officeexcel、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台州无偿成分献血人口比例高于2011年全国水平,男性远多于女性,年龄多分布于26~45岁,血型分布与台州地区人口血型分布基本一致,在各个淘汰指标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全血白细胞计数的淘汰率较高。结论:台州地区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的工作中,可加强对年轻人群及女性的宣传号召力度,继续提高献血者的主动屏蔽意识,以减少成分献血的淘汰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探究无偿献血者单采血小板采血血量不足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于本站献血的100例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100例无偿献血者的单采血小板采血血量不足的发生率以及发生原因。结果100例无偿献血者中,单采血小板采血血量不足的发生率为5.00%,机器发生故障、工作人员的穿刺技术不佳、无偿献血者血管比较细、无偿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出现冲红现象等是发生单采血小板采血血量不足的主要原因。结论对无偿献血者进行采血时,工作人员需根据不同无偿献血者的实际身体情况,选取合适的血管进行采血,并使用合适的仪器进行相关操作,并不断提高自身的静脉穿刺技术,减少无偿献血者发生单采血小板采血血量不足的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于泸州市中心血站进行单采血小板献血的献血者,为预防献血反应采用针对性处理措施的价值。方法:样本均收录于在我站进行单采血小板献血的献血者,共计120例,收录时间均在2022.1——2022.5之间,随机性的将这120例样本分为两组,并以预防献血反应为目的采用不同的干预措施,分别为对照组(常规处理)、观察组(针对性处理措施)。分析两组献血者干预前后的情绪评分值及满意度测定值。结果:干预前组间情绪无显著差异,干预后两组评分值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评分指标更优,P<0.05。观察组对处理措施的满意度评测值更高,P<0.05。结论:在我站进行单采血小板献血的献血者,为预防献血反应,采用针对性处理措施具有显著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长期高频次单采血小板对捐献者血液学参数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本献血中心跟访的长期高频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共有40例,对不同献血者在5年内100次献血过程中的血液学参数予以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的参数变化。结果:献血者的RBC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加无明显变化(P>0.05),其余WBC、Hb、Hct、Plt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加出现变化,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高频次单采血小板捐献会影响献血者的部分血液学参数,造成部分血液参数发生变化,针对长期高频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需要加强血液各项指标的参数分析,并合理控制采血量以及采血频次,以保证血小板捐献者的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筛检对多次输血小板患者的意义。方法将多次与初次输血小板的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35例和19例),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将18例筛查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9例),一组配型后输注血小板,另一组随机输注等量血小板,输后1.24h计算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数量,纠正增加指数(CCI)并计算有效率。结果多次与初次输血小板的患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8.6%和5.5%,配型组和未配型组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分别为88.9%和0.0%。结论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明显上升,对其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并进行配型,可使血小板输注更加合理。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两种不同血小板制剂在临床各科室患者中输注的效果。方法将173例输注血小板患者分为4组。组1为22例手术科室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制剂、组2为34例非手术科室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制剂、组3为67例手术科室患者输注浓缩血小板制剂、组4为50例非手术科室输注浓缩血小板制剂。在输注后24小时后计算患者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和血小板回升率(PPR)对输注无效率进行评估。结果组1与组3比较CCI和PPR无差异,组2和组4差异明显。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四组均有不同差异。结论机采血小板制剂在临床各科患者输注上有明显的疗效,而浓缩血小板在非手术科室的患者输注效果上要差一些。